【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任仲元:見證綠色奇跡,此生無怨無悔

2018-12-03 13:36:56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反饋郵箱:hebei@cri.cn  反饋電話:0311-67561212

攝影:田明、霍艷恩 剪輯:周國梁 包裝:楊爽

  “塞罕壩林一代”任仲元:

  見證綠色奇跡,此生無怨無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每次走進林子,塞罕壩第一代務林人任仲元都感到自豪。(資料片) 記者 田明 攝

  1963年5月17日,我從天津上壩,成為塞罕壩林場頭一個學機械的大學生,開始了我與綠色的一生之緣。

  我清楚記得,報到那天錯過了午飯時間,伙房大師傅給我做了碗麵條説:“小夥子,頭一天來吃好點兒,以後再想吃白麵就得等過年了。”我吃著熱湯麵,心裏卻拔涼拔涼的。夢想造飛機、坦克的我,從此將在塞罕壩一片荒原上,終日與拖拉機、植苗機為伍,心中不由生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那時候,林場的氣氛和我的心一樣涼,大夥每天眉頭緊鎖,士氣低沉——頭兩年栽下的1000畝樹苗,成活率不足8%。通過調查研究,大夥兒認為外來苗子水土不服,是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可林場自己在壩上培育出苗木後,成活率仍不理想。

  “再栽不活樹,林場可能要下馬。”有風言風語在私底下傳播。作為林場第一個學機械的大學生,大家也把期盼的眼光投向了我。

  1964年春天,決定林場命運的馬蹄坑會戰開始了。會戰中,我每天在機器後面彎著腰、趴在地上,從早到晚仔細瞧,就想找出樹苗成活率低的原因是啥?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是蘇聯進口的植苗機“水土不服”!塞罕壩是高原丘陵,地不平,但植苗機是按在平地上植樹設計的。平地植苗時,機器四平八穩、深淺合適、栽苗不歪;但到了塞罕壩,種下的樹苗就東倒西歪,又怎麼可能成活呢。

  我的發現得到了領導們的認可,林場決定改進植苗方法,把栽歪的苗人工扶正,重新培土,逐一踩實。20天后,樹苗成活率達到96.6%!得知這個好消息,我一蹦三尺高,借了匹馬就往馬蹄坑跑。看著這片稚嫩的綠色,我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我這輩子就守在塞罕壩了!一定要讓眼前這片綠色更大更美。

  1981年,林場基本完成造林任務,全面進入以森林經營為主,造林為輔的時期。這時,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塞罕壩,林場搞起了多种經營,我被調到壩下的纖維板廠負責機器維護。

  那幾年,林場經營紅紅火火,職工收入節節高,白麵饅頭大米飯成了家常便飯,讓其他單位的人羨慕不已。我們算是苦盡甘來,心裏美滋滋的。可有次我上壩辦事,路過自己親手栽的一片林子,看見原本高大挺拔的松樹被伐個精光,新栽的樹苗還沒有草高——林子沒了,我心裏很不是滋味。

  找學林的同事説起這事兒,才知道這叫“皆伐”,就是給一片林子“剃光禿”,然後重新造林,全國林場都這麼幹。連續幾天,我都像丟了魂似的,實在忍不住,就找了幾個老同事一起向林場領導反映。哪知道,領導們也正為這事犯難呢——林子是每個林場人的心頭肉,砍了誰不心疼?

  種了這麼多年樹,我也知道人工純林不伐不健康,可我總忘不了當年在馬蹄坑確定的人生目標。我們幾個便跟領導説,守林比造林更難,不能別人怎麼伐咱就怎麼伐。就跟當年造林一樣,沒有路咱就闖出一條路,塞罕壩就是創造綠色奇跡的地方。

  營林改革被林場提上日程,不但內部搞起了技術創新競賽,還抓住對外開放的機會,向森林經營最先進的歐洲同行取經。

  有一天,林場用車把我們幾個接到壩梁一片林子,那林子好啊。落葉松稀稀落落的、長得壯實,陽光直接透進來,樹下花呀、草啊、灌木啊都茂盛了,還有新栽的雲杉樹苗,美得像幅畫兒。

  林業科的同志告訴我們,這片林子是試驗林,採用了擇伐作業方式。擇伐就是“去劣留優、去小留大、去密留勻”,留下好樹騰出空間再補栽雲杉、樟子松,能讓林子“越砍越多、越砍越好”。這回,我們幾個心裏都踏實了。

  林子越來越漂亮,林場建起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靠賣木頭賺錢,板廠也關停了,我也回到壩上場部工作,每天看著林子,心裏特舒坦。

  1999年退休後,我回天津老家住了幾年,但離開這片林子心裏總是空蕩蕩的。都説落葉歸根,在天津我才知道,我的根早紮在了塞罕壩。

  我最終還是回到了塞罕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上壩看林子。月亮山望海樓附近有一片荒坡,土少石頭多還是陽坡,栽啥啥不活。我去那天,林業科長李永東正領著人在那造林,我尋思這不瞎子點燈白費蠟嗎?

  李永東跟我説,現在技術進步了,石質荒坡也能造林了。林場還有近10萬畝這樣的荒坡,要全造上林子,讓塞罕壩綠上加綠。你看,這就是塞罕壩新一代務林人,和我們林一代一樣有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塞罕壩肯定會越來越好。

  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事跡做出重要指示,消息傳來,林場都沸騰了。林區裏、家屬院裏,“林一代”“林二代”“林三代”們奔相走告、喜上眉梢。

  見證著荒原禿嶺變成了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又變成金山銀山,我這輩子,能參與造這片林子,護這片林子,此生無憾。 (塞罕壩林場第一代建設者 任仲元 口述 記者 李建成 陳寶雲 採訪整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