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文化周刊·布谷】塞罕坝新一代

2017-08-18 16:10: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冯小军

塞罕坝,是一片绿色大森林。人们赞誉她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与林的海洋。

塞罕坝是一个传奇。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这里的人们便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英雄气魄,把“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建设成了一个为京津冀挡风源、阻沙源、保水源的绿色宝库。

塞罕坝同样是一座熔炉。一代一代的塞罕坝人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血汗凝聚成了以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培养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人们曾为王尚海、李兴源等老一代创业者而自豪,同时,也为新一代的塞罕坝人骄傲。最初的蓝图已经绘就,新一代的塞罕坝人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怎么做才会不辱使命,干出怎样的业绩才无愧时代。为此,所有的塞罕坝人从不曾懈怠,也从未停止过谋划和拼搏。

当然,探索是多角度的。实践,又是全方位的。

阴河林场特训队的小伙子们,在平凡的工作中自我加压,把技能训练作为主题实践活动。每年,林场顾问组都要设置比赛项目,让年轻人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

或许有人会想,塞罕坝是国家森林公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该有多好。可是,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塞罕坝旅游季节是怡人和美好的,可又有谁知道,它寒冷的时候,能够冻掉人的下巴。

2016年,顾问组确定的比赛项目是活立木检尺作业。这天,特训队的队员们正在亮兵台营林区丈量树木蓄积量,没想到,突然来了一场暴雨。下雨本可以准备雨具,但是,高海拔的山地就是有雨具也难以应付。山里的雨说来就来,特殊的天气让小伙子们冻得直哆嗦,本就患着感冒的队员李庆伟实在支持不住了。人们摸他的额头,发现他发烧了。比赛正在进行,缺了队员就是损失了有生力量。怎么办?为了不给自己的小组拖后腿,李庆伟选择了轻伤不下火线,硬是坚持着,继续配合队员工作。

或许有人会说不值得,竞赛比不比又能怎样呢?或许,那也是一种选择,但是,塞罕坝人断断不会选择轻易放弃。

五十多年了,这里的人们从来都是有困难就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打退堂鼓或畏缩不前的孬种。为了忠于自己的选择,不知道他们失去了多少亲情友情。自然,他们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那种不怕困难、勇于较劲的品格,一种虽吃苦吃亏却不计得失的快乐。

我听说的这个故事,来自千层板分场,一个叫于士涛的年轻干部,夜间从分场回家,当他敲开家门的时候,妻子抱着刚学走路的儿子,正站在门口迎接他。

进门后的于士涛,面对妻子怀里的儿子惊讶地说:“难得我儿子这么晚了还没睡。来,我抱抱。”

接下来的场面却很尴尬。当于士涛上前一步张开双臂准备抱儿子的时候,小家伙儿竟用陌生的眼神看着他,一只手牢牢地搂着妈妈的脖子,一只手往外推着爸爸哭起来。

据说,那是河北电视台记者采访于士涛时发生的事,令记者始料未及,也让于士涛难为情了。小于的妻子说:“每天孩子还没醒就出门,晚上他睡了你才回来,孩子能不陌生吗?”

这就是和平年代发生的真实故事。正是孩子拒绝父亲拥抱所表现出来的不信任的眼神,让人深感震撼。一个屋檐下的父子,却时常不能见面,这情景有些让人不可理解,却真实地发生在塞罕坝林场不少年轻人的身上。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分场工作,距离总场的家几十里。按说,现在交通方便了,回家用不了多长时间。可问题是这几十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羁绊,比如,火险、虫情、进山刨药材等等,都要小心处理。普通的工作常常让他们很难像城里人那样,按时准点儿地上下班,使早出晚归成为一种常态。

同样让人佩服的,还有被人称为“啄木鸟儿”的周建波。他放弃了省会优越的生活,来到塞罕坝,完全是为了干自己喜欢的专业。小周研究生学的是森林保护专业,他要发挥专长就来塞罕坝了。从此,他的背包里装上观测仪器和干粮,身影便多半留在了大山里。

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外人看来或许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对于林业工作者来说却不是这样。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营造出来的森林患了虫害染了病毒,艰辛的劳动就会付诸东流,这事比天都大。

2012年春天,大唤起分场遭到了皮象虫害,单位安排周建波去处理。询问护林员,回答说以前没遇见过。周建波二话不说,马上和分场的同行,来到虫情最严重的天桥梁顶的森林里观察实验。选用了1500亩皆伐迹地,使用多种农药组合对比,加之地膜覆盖和液体覆膜等方法开展实验,三个多月时间起早贪黑,终于研制成功了防治技术,控制住了皮象的危害。

有选择就有代价。森林安然无恙,周建波的皮肤却被高原强烈的阳光晒得脱了皮,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觉得,虫害没有蔓延,林子保住了,所有的付出太值得了。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