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發射場承載“航天夢”新使命

2017-06-23 09:31:36|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晛

  2017年初夏,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實踐十八號衛星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它的第二次發射,箭指群星的“大地神弓”將再次拉開。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在酒泉、太原和西昌,中國航天人不斷將飛天夢想推向新高度。但由於鐵路隧道直徑等限制,直徑超過3.5米的火箭無法運抵內陸基地進行發射,建設一座大型的低緯度濱海發射場成為現實的需求。

  為適應中國航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2007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在海南文昌建設我國新型航天發射場。2009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在攻克地基止水、建築抗風、防腐防雷等一系列工程難題,攻克新型運載火箭推進劑貯運、加注、控制等技術難關後,2016年,一座高度信息化和自動化的現代航天發射場最終建成。

  與酒泉、太原、西昌三大發射場相比,文昌航天發射場具有天然的海上運輸優勢,使我國長久以來火箭、航天器僅靠陸地運輸的方式得以改善,使今後更大直徑重型火箭的運輸成為可能。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特色最顯著、技術最先進、發射能力最強的發射場。”曾任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副總指揮長的易自謙表示,這是我國第一座沿海濱建設的發射場,與國內現有的三個發射場形成了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項相結合的科學佈局。

  文昌航天發射場佔地16000余畝,緊靠海岸。遠望發射場,2座被四個避雷塔環繞的固定發射勤務塔最為引人注目。離海岸最近的“大個子”塔架距海邊僅600米,用於發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而另一座“小個子”塔架離大海稍遠,用於發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在為期數年的建設過程中,兩座塔架經歷了各種考驗。2013年11月,颱風“海燕”登陸文昌,正在施工的發射塔回轉平臺失去控制,最後安裝人員頂著狂風用自己的雙手將其成功收攏。2014年7月,超強颱風“威馬遜”在文昌登陸,雖然風力遠超12級的塔架抗風上線,但塔架牢牢紮根大地,主體安然無恙。

  走進發射場,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建築就是高大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測試廠房總高度達99.4米,地上14層,總建築面積21250平方米。它擁有眾多“之最”:亞洲最大的鋼鐵之門、中國單層最高的廠房、中國最高的桁架安裝。

  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劉曉華説,文昌航天發射場可以發射各種軌道要求的航天器,較低的軌道可將地球同步軌道航天器推得更遠,載荷更高。相比內陸,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射向也更廣,其1000公里範圍內均為海域,火箭航區、殘骸落區的安全性也很高。

  運用自主可控的國産軟硬體開發平臺、一體化試驗任務組織指揮平臺、信息管理網絡化和技術保障智慧化……作為承接中國未來航天夢想高度的“神弓”,文昌航天發射場還採用了一流的測試發射模式,火箭最少只用三天半的時間就可組織發射。在建成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它見證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等航天領域更多重大工程的順利推進。

  2016年6月,我國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無毒無污染的中型液體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成功在文昌發射場首飛;2016年11月3日,面對發射時間6次調整、3次臨機處置,文昌再傳捷報——承接飛天夢想的大火箭長征五號成功首飛;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零窗口”發射,成功牽手天宮二號。

  承載著“航天夢”的新使命,中國人走向無盡深空的大門未來還將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啟。“中國探月工程三期主要目標任務是在2017年前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將使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把8.2噸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孫為鋼説。除了月球之外,中國首次火星全球遙感與區域巡視探測任務也計劃于2020年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從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到小行星探測、行星穿越探測,乃至載人登月、載人登陸火星,面向我國未來更多的航天重大工程,文昌航天發射場還將繼續自己的使命,成為搭建大國深空工程的平臺。朝著年發射頻率最高的發射基地邁進,把一個個承載著民族飛天夢想的航天器射向群星,在星辰大海中篆刻屬於中國的印記。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