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海南綠色發展底色

2017-08-10 09:50:36|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杜娜

  末尾有圖【視覺海南右下圖】【即時快訊】擦亮海南綠色發展底色

  經過封閉式養護管理後,三亞灣原生植被生態恢復成效顯著,全長15.1公里的海岸線猶如裝點了一道綠帶。 

  出發,不要停歇。

  穿過藍天、碧海、青山以及無處不在的純凈空氣,找到蘊含在背後的那份綠色發展底色——

  近年來,海南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頂住誘惑和壓力,將生態文明建設浸融在特區基因裏,在決策中、實踐中呵護海南的綠水青山。“生態”“環保”“綠色”已經成為海南的重要關鍵詞,生態環境監管格局完善強化,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底色日益清晰亮眼。

  精心呵護:天藍水碧寶島秀

  “你們沒有任何環保審批手續,屬於典型的‘未批先建’。”7月27日,省生態環境保護廳聯合執法組在對澄邁縣一洗滌廠檢查時,發現該廠不僅周邊環境極其惡劣,還存在著明顯的環境違法行為。

  執法組當場聯合當地供電公司等部門對該廠立即進行處置,採取了斷水斷電、拆除設備、清除原料、封停等強制措施,讓該洗滌廠“停工”。“這意味著,排污企業‘有錢也不能任性’。”省生態環境監察總隊執法人員伍榮説。

  除了“環境執法大練兵”集中查處具有地方産業特色和典型代表意義的環境違法案件以外,我省還進行環境保護綜合督查、環境突出問題集中整治月等行動,向各類環境違法行為“亮劍”。

  這樣的行動,是為了守護天生麗質的海南生態。“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鄧小剛説,增綠、護藍、減排、治污、專項治理、建保護區、生態檢察……海南每一項生態環境治理的措施,都瞄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持續健康發展的靶心,使我省環境品質總體優良,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準。

  去年4月,省政府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提出“三年攻堅、兩年鞏固”,到2020年城鄉環境建設、自然生態系統恢復、環境品質水準應達到的各項具體量化指標。

  各項的具體量化指標,是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去年,我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99.4%,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全省主要河流湖庫和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分別達到90.1%和97.7%;在用的28個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省第七次黨代會提出,海南的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必須堅持生態立省,把海南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要從源頭上把好生態關,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

  從源頭到末端,從湖到海,從水到土,從山林到海洋,從城鎮到鄉村……海南“集中火力”開展各大專項整治行動和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將山水田林湖體系貫通,煥發出源源不斷的生態能量。

  點面突破:

  勇當生態文明“探路者”

  省情特殊,責任特殊。作為生態環境“優等生”的海南,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只有在點上進行突破,才能帶動面上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準備這項工作,不久前才拿到正式的許可證,不容易啊!”8月4日,在華能海南發電股份有限公司海口電廠的廠區辦公室裏,該廠生産部環保專工黃宏業説著遞給記者一本冊子,“過去的許可證就是一頁紙,現在變成了‘一本書’。”

  這本綠色封皮、厚達167頁的冊子看上去雖不起眼,來頭卻不小:這是首張具有全國統一編碼的排污許可證。

  去年5月,我省啟動排污許可證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石化化工、火電和造紙行業進行探索,對排污單位實行全過程“一證式”污染管控制度。環保部排污許可證辦公室主任汪鍵認為,作為全國排污許可證制度試點改革的“探路者”,海南的試點成果將推動有關排污許可制度的進程。

  實際上,除了對排污許可證及其管理進行改革探索以外,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在不同方面頻頻出招,不僅敢探索、分量重,同時節奏更快。

  2015年,海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緊接著,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了《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並配套出臺《海南省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區開發建設管理目錄》,讓生態保護紅線真正落到山水林田湖,真正做到劃得定、守得住。

  去年,伴隨清爽海風,海南再次迎來好消息:海口、文昌等7個市縣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新增轉移支付縣域範圍。由此,海南成為全國唯一的全省域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的省份。

  這些不斷邁出的新步伐,源於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抓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機遇,走出環境品質持續全國領先的“海南路徑”。

  有“面”有“裏”:

  綠色發展釋放紅利

  “我們寧願增長慢一點,也堅決不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今年省兩會上,現任省委書記、時任省長劉賜貴一聲擲地有聲的承諾,表明瞭我省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産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以及精心呵護生態環境的決心。

  關於嚴把項目準入關和環境關,有這樣一則企業“遷址”的故事:海口高新區有一家汽車企業,最初的選址是在萬寧而非海口,但由於萬寧缺乏該項目落戶的相應園區條件和環境條件,經過多方論證,最終政府選擇將該項目遷出,落戶到海口。

  綠色發展的海南,不僅擦亮了山清水秀的“面子”,更在於培育了綠色産業的“裏子”。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全省因不符合産業環保政策而被‘一票否決’的建設項目超過上百個。”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環評處有關負責人符朝輝介紹説,這些項目或是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的“兩高一資”項目,或是産能過剩行業擴大産能以及不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要求的項目。

  綠色的脈搏持續強勁。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海南旅遊邁入新版本,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園區從“一枝獨秀”邁向了“多園競艷”時代,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佔農業總産值比重突破70%……12個重點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綠色産業正在成為海南發展新動能。

  “海南有好山好水好空氣,本身就是一個大型‘康養中心’。”在不久前舉辦的2017海南綜合招商活動上,怡德醫療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周大為對記者坦言,這是海南獨特的資源和魅力,也是怡德在海南進行投資時所關注的。目前,怡德在三亞、澄邁、博鰲等地都有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項目。

  最好的資源,吸引來最好的投資者。更重要的是,要讓投資者與群眾共享良好生態福祉,讓有限的生態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

  “在醫技、醫院管理方面的優質人才稀缺,除了從其他地方帶入人才外,我們更願意有計劃、長期性地培養一批本地專業人才。”穎奕生物醫療集團副總經理淩楷鈞介紹説,集團的“穎奕國際細胞治療中心”項目落戶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在項目建設之初,他們就希望與本地百姓共享最好資源、共同發展。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