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洩露要從源頭一查到底

2017-08-16 10:09:48|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杜娜

  受害人或受害人家屬到醫院看病後,騙子的詐騙電話就跟蹤而至。記者從省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獲悉,近日,海口連發兩起該類電信詐騙案件,兩名受害人分別被詐騙5000元及1.8萬元。這讓受害人十分疑惑,自己到醫院看病的信息是如何讓騙子得到的?

  上述兩個案件受害人之所以被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種詐騙太過精準,騙子不僅對受害人或其家屬的患病以及到醫院治療情況十分清楚,對其相關個人信息也瞭如指掌,極易讓人信以為真,防不勝防。現實中,類似情況不勝枚舉,比如,剛給孩子辦醫學出生證明,“精準詐騙”的短信就到了;剛買了機票,“退票、改簽”的信息就來了;剛參加完高考,“錄取通知書”“助學金補助”就接踵而至;在網上買個東西,被人冒名改了收貨地址……可以説,每一起“精準詐騙”的背後,都與個人信息的“精準洩露”緊密相關。如若相關部門不能及時斬斷個人信息“精準洩露”的鏈條,那麼,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幸“中招”,甚至可能成為下一個“徐玉玉”。

  一個令人擔憂的現狀是:在現實生活中,個人信息洩露“無微不至”,電信詐騙“無孔不入”,公民個人避無可避。買個家用攝像頭,要擔心被網絡實時直播;看房時留電話,要“忍受”眾多開發商、仲介機構的“精準”電話行銷;手機下個軟體,就要被讀取通訊錄、通話記錄等敏感信息;辦個會員,個人信息會被眾多機構共享;車險到期,知曉你身份證、行駛證、駕駛證、電話號碼及相關車輛信息的各大保險機構就會“輪番關懷”……從木馬、流氓軟體的非法收集,到“駭客”入侵數據庫的非法獲取;從行業“內鬼”的非法倒賣,到各平臺、機構的合法採集、違法使用,公民信息洩露可謂鏈條長、環節多、源頭多,以至於每年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層出不窮。

  對於因個人信息洩露而導致的各種“騷擾”、詐騙,大多數人雖不勝其煩,卻無可奈何。一些人雖明知信息遭洩露,卻選擇“隱忍不發”,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舉而不究”,如果信息洩露或電信詐騙沒有在實質上造成個人重大財産損失或人身傷害,便難以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更別談維權了。這告誡我們,面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我們不能止于教受害人如何防騙,而應不斷提高公眾的信息安全意識,讓其充分認識到個人信息洩露的危害,並且還要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順藤摸瓜、深究到底。

  深究到底不僅有利於我們及時升級“補丁”,堵住信息安全的漏洞,建立公民信息的保護機制與追責機制,還有利於斬斷販賣、竊取、非法利用個人信息的利益鏈。也唯有深究到底、常抓不懈,才能織密個人信息保護的安全網,減少甚至杜絕個人信息洩露的發生。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