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助推海南綠色發展

2017-08-17 10:03:59|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杜娜
分享到:

  【頭條文字列表】【時政】【即時快訊】綠色生活助推海南綠色發展

  海口、三亞因為優良的生態環境,多次入圍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十強。圖為三亞“雙修”項目之一東岸濕地公園初具雛形。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原題:拓深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生態價值觀 綠色生活助推海南綠色發展

  8月16日,美舍河畔,白鷺翩躚;抱坡嶺上,林木蔥鬱;環島海灘,椰風陣陣。

  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首先要“山水美、城鄉美、人文美”,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理念先行。

  城市更新、生態修復,讓城市也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創新農村環境治理模式,實現發展和保護相統一;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態文明意識,讓公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海南,生態文明理念漸入人心,環境保護合力正在集聚形成。

  啟動“更新”“雙修”工程 生態修復 提升城市品質

  2016年5月30日,《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發佈,海口與三亞在全國294個重點城市中脫穎而出,入圍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前十強。這已是兩個城市多次入圍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十強。

  《報告》專家成員、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後丁如曦説,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海口、三亞在宜居城市競爭中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優良生態環境的背後,是兩座城市對城市治理的理念轉變和創新性實踐。

  2015年,海口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以下簡稱“雙創”)。2017年2月,海口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攜手開展城市更新工作,打造“雙創”升級版。

  “城市更新,我們以生態為切入口。”海口市委常委、副市長顧剛説,保護生態,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隨著城市的發展,曾經承載鄉愁的海口母親河美舍河自凈能力不斷減弱,水清不再,內源污染突出,多次治理,不斷反復。“污染在河裏,根子在岸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分院資源能源所副所長王晨説,除了控制流入河道的污水,還要修復生態。

  從今年2月到現在,不到半年,美舍河5個生態示範段不僅告別渾濁,並且實現了水清岸綠、白鷺翩飛。

  山上林木蔥鬱,鳥兒在林中飛躍,山下小橋流水、鳥語花香,如今的三亞抱坡嶺,儘是漫山遍野的綠色。

  而在多年前,抱坡嶺受損山體還是一片裸露光禿的山體,周邊老百姓稱其為“狗皮膏藥”。這座三亞最大的廢棄礦坑,處於繞城高速三亞入口的形象區域。山體上植被所剩無幾,與繞城高速公路兩側的翠綠景觀極不相稱。

  2015年,三亞“雙修”工作一啟動,即把抱坡嶺作為“雙修”首批項目和植樹造林標誌性項目進行山體恢復。僅僅過了半年時間,抱坡嶺的裸石就看不到了,山體泛綠了。

  建設生態城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樹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競爭力、實現城市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從海口“城市更新”、三亞“雙修”的“二重唱”,體現出了城市發展理念的革新,也凸顯出海南已經進入了治理管理與加快發展同等重要的新階段。

  創新農村環境治理模式 讓美麗鄉村留住“鄉愁”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大平村大邊村民小組,年過花甲的村民王明蘭每天一大早起床就要去打掃村前的小花園,她還有一份兼職——附帶“監視”全村污水處理系統。

  就在這個小花園,藏著大邊村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設備:地上有太陽能板區、配電房(發電區)、繁茂的濕地植物區,以及一塊1畝大小的池塘;地下有排水道、曝氣池、快濾田、人工濕地凈化層等。

  2016年初,我省首個縣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捆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項目正式落地瓊中。

  污水處理PPP公司除了規劃污水處理系統,還提出順便把村道硬化。去年11月,污水處理系統建成,村子也同時變得幹爽潔凈了。村民們發現,村裏不再污水橫流,家裏也乾淨衛生了,村民幫忙監管設備,每月還有900元的收入。

  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過程中,如何融入“環境美、産業美、精神美、生態美”這些元素,農村污水處理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治污PPP模式通過制度創新,探索解決了農村污水處理項目資金缺乏、收益率低以及可持續等問題,也給農民帶來了收益和實惠。

  據了解,我省已制定實施五年行動計劃,印發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和建設指引,首批投入3713萬元,支持36個村莊治理生活污水。瓊中、昌江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模式,實施農村環境集中連片綜合治理。陵水投入2.3億元治理73個村莊的生活污水,已陸續進入項目招投標環節。

  生態循環農業是指對畜禽糞便進行處理,産生沼氣、沼液和糞渣等衍生品,沼氣用作發電,沼液用於灌溉,糞渣用作農作物的有機肥,這種模式正在屯昌蓬勃興起。

  2015年,屯昌投入1.11億元在全省率先發展縣域生態循環農業,對45家畜禽規模養殖場進行升級改造,開工建設楓木鎮市坡嶺人工濕地、屯昌國家農業公園等28個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基地。在羅牛山循環農業示範區和楓木洋區水肥一體化項目基地,南呂原種豬場的糞污所形成的沼液灌溉了4000多畝農作物。

  “對畜禽糞便的重新利用不僅可以很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能為農作物施灌有機肥,種出有機農作物。”屯昌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態循環農業能構建功能互補、能量循環、高效生態的種養模式,能大幅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無數人理想的田園生活狀態。在提升城市生態品質的同時,我省一直注重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塑造鄉村之美、打造環境之美、守住山水之美,留住濃濃鄉愁。污水處理PPP模式、生態循環農業……我省通過創新農村環保體制機制,健全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長效管理制度,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等方式,保持鄉村生態的長效之美。

  培育挖掘生態文化 公民參與構築綠色家園

  細微之力也會産生巨大能量,生態文明建設中每個人都是踐行者、推動者,人人有責、人人受益。在海南,生態文明理念漸入人心,公民的綠色生活方式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構成了生態文化,呵護綠水青山形成了合力。

  今年5月,母親節的那個週末,按照原計劃,“首屆螢火蟲主題園”觀賞活動在海口某度假酒店安排放飛上萬隻螢火蟲。但週末到來,活動卻沒有如期舉行。

  原因是活動被叫停了。5月10日上午,海南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等多家環保機構聯名發佈公開信,指出“螢火蟲對環境要求高,放飛就是放死……該活動將造成螢火蟲大量非正常死亡”。當天下午,海口市政府多個職能部門介入調查,查明螢火蟲觀賞活動主辦方沒有辦理相關手續,不具備活動舉辦資格。

  對小小螢火蟲的關心,是人們對身邊生態物種和自然環境的關切。今年6月5日是第46個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旨在引導社會各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自覺踐行綠色生活。

  算好綠色發展的綜合賬,還要加上好山好水帶給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雖然我只是每年冬天過來,但我希望萬泉河水越來越清澈,瓊海的環境越來越好。”年初,從北京來瓊海過冬的“候鳥老人”汪阿姨拍視頻舉報了一段排水管有污水排進萬泉河,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後迅速採取整治措施。

  從自然生態中收穫幸福的鑰匙,藏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伴、親密互動中。海南生態文明建設將廣泛的生態共識深植于各個層面,撒播綠色發展種子,倡導節約意識、環保意識,以增強全社會生態自覺的“海南行動”。(記者 計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