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潘存愛鄉情深

2017-10-09 10:59:33|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李勝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224628_hnrbtp1_1507456257883_b

  俯瞰文昌鋪前鎮溪北書院全貌(紅線內)

  9月19日上午,走進文昌鋪前文北中學東側的溪北書院正南朝向的大門,走過兩棵高大枇杷樹陰翳下的前院,穿過“講堂”和後院,登上“經正樓”二樓,從廊道向西遠眺,可見在建的鋪前跨海大橋高聳的橋塔。大橋通車之日,海口至鋪前的時間將從現在的一個半小時,縮短到半小時。

  溪北書院因位於當地河流珠溪之北而得名,大門前方有一座半月形的泮池,講堂和經正樓的兩側分別有東廊和西廊,兩道廊廡之外,各有三座學舍(西北角的一座已毀),走向和佈局極其對稱。據文昌市文博部門的丈量和統計,書院佔地11232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是目前海南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書院。

  書院後方的經正樓,是藏書和備課之地,也是溪北書院的主體建築,只是如今看起來是頗有幾分洋氣的騎樓。據文昌市博物館黃志健館長介紹,該樓原先是磚木建築,曾被颱風摧毀,1921年才改建為中西合璧的兩層樓,但主體仍為傳統的抬梁式木構架。而二樓樓板也悉數為實木,中間留一長方形鏤空的通風口,約2平方米。

  説到溪北書院,繞不開一個人——潘存(1818—1893)。

  文昌舉人潘存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晚清人物。他生於鋪前港頭村,7歲入私塾,12歲就寫得一手好文章。潘存33歲中舉,此後參加會試十余次都沒有考中進士,便循例捐了一個戶部主事的職位,公務之餘,潛心研讀經史子集,學貫百家,尤其以書法揚名,能懸腕書寫蠅頭小楷,但凡漢魏六朝碑板、唐宋元明諸名家書法碑帖,收藏豐富,朝夕臨摹。

  他和學生楊守敬(1839—1915)合著的《楷法溯源》在光緒初年刊行,是清代最完備的書體匯集,也是當時刻版的名作之一。1880年,日本書法家中林梧竹聞訊,渡海來華,向潘存學習漢魏六朝筆法。

  潘存仕途並不順利,居京30年,年過六旬而未獲升遷,於是起意南歸。

  1882年,他回到鋪前,遷居白沙園村,致力於家鄉的賓興育才事業。回瓊不久,潘存就向文昌知縣去函《勸捐文昌縣印金賓興引》,建議發展賓興,儲備教育基金,扶持寒門學子。信的末尾寫到:“異時新進英俊,念桑梓用意之厚,用力之勤,益勉讀書立品,以期無負,則風氣蒸蒸日上矣。”

  1888年,他應廣東總督張湘濤之聘,到惠州豐湖書院任教,2年後,由於年老多病和思鄉心切,便辭去教職返瓊,很快就到府城蘇泉書院當掌教,之後在縣治蔚文書院出任山長。

  潘存敬佩明代先賢丘濬的人品和學識,一度計劃重建丘公當年創建的“奇甸書院”,幾經努力而未果。晚年,在兩廣總督張之洞和雷瓊道臺朱採的支持下,他開始在家鄉創建“溪北書院”,可惜書院尚未建成,便於1893年農曆六月初八病逝。此前為書院留下了“講堂”和“經正樓”兩塊牌匾的題字,其中繁體“講”字,右邊的“冓”字,上少一橫,下缺中間一豎,據傳其用意是世間有講不完的道和講不完的學,為人師者要謹慎自己口中所出的話語。

  時至今日,“溪北書院”大門的LiSu 匾額,仍有潘存弟子楊守敬1893年農曆十月題寫的墨蹟,其中繁體的“書”字,中間少了一橫,寓意世上有讀不完的書,世人當謙虛向學。

  溪北書院存在10年左右,清末的新式學堂陸續出現,“書院”的使命和名稱壽終正寢。日軍侵瓊期間,曾在書院左側建一炮樓而未破壞或佔用書院;海南解放後,這裡一直為文北中學所用。2009年,溪北書院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北中學新校舍建好後,也陸續搬出書院。

  “書院現由文北中學代管。”文北中學校長鄧卓夫告訴記者,“由於前院的枇杷樹樹冠大、好遮陰,我們偶爾會到這裡來開會。”(陳耿)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