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結出致富繭

2017-11-21 10:13:34|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孟慧

  【財經】【扶貧專題-焦點圖】養蠶結出致富繭

  農戶在品嘗桑椹。

  【財經】【扶貧專題-焦點圖】養蠶結出致富繭

  秋季時節的清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長征鎮煙園村,數十輛摩托車結隊行駛的轟鳴聲,打破了這個苗族小山村的寧靜。“大家準備到桑園收割新鮮桑葉,蠶寶寶們等著吃飯呢!”煙園村脫貧戶王學金説,自己能脫貧,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這時候,村民盆建雄接過話茬:“政府免費發放蠶苗,組織專業人員教授養蠶技術,貧困戶建蠶房能拿到1.5萬元的補貼款,就連普通農戶也能享受到8000元的補貼,養蠶路就是致富路,跟黨走就是謀幸福。”瓊中桑蠶,日益成為廣大農民引以為傲、規模化養殖的特色農業産品。

  農民種桑養蠶走上致富路

  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瓊中長征鎮煙園村裏的公共蠶房裏,男女老少都忙著給蠶寶寶喂食桑葉,期待來日能賣個好價錢。

  “短短幾年,村裏建起了88間蠶房。在政府扶持下,村裏還建起了小蠶共育室,發展種桑養蠶循環農業,現在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桑蠶樓’。”煙園村幹部蔣啟存説。

  通過種桑養蠶業,去年煙園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62人摘掉了“貧困帽”,2017年以來,全村養殖蠶繭的收入已達163萬元。煙園村將繼續優化産業結構,探索桑園套養土雞、桑枝培育食用菌等致富項目。“種桑養蠶是‘短平快’的好産業,瓊中桑園面積達2萬畝,3600多戶農戶從中受益。聽黨話跟黨走,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發展邁上了新臺階。”村民林澤根説。

  如今的煙園村,有著無限生長力,而在群山之間,還有很多貧困村莊也已換上新顏。

  成功經驗背後的瓊中探索

  瓊中不是海南第一個種桑養蠶的市縣,早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就有市縣嘗試種桑養蠶,但都失敗了。瓊中是海南第一個大規模種桑養蠶並最終獲得成功的市縣。

  種桑養蠶源自黃河、長江流域,人們長期以來都以為種桑養蠶是只能在溫帶地區發展的産業。2006年“東桑西移”國家工程的正式實施,促使種桑養蠶在海南生根開花。瓊中為什麼會選擇種桑養蠶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拳頭産品呢?這是瓊中縣委、縣政府深入調研分析後的結果:瓊中農業傳統主導産業是水稻,只夠農民吃,不賺錢;橡膠、檳榔等産業,前幾年價格一路下滑,賺錢難;要讓農民手裏僅有的土地資源優勢發揮出來,必須尋找農業新興主導産業。

  種桑養蠶對瓊中來説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機遇。瓊中縣委、縣政府探索“政府+企業+農戶”的模式,由政府提供服務,種桑養蠶的經營主動權則給企業、還給農民。瓊中嘗試發展種桑養蠶業期間也曾被質疑:“蠶繭不像花生,農民可以自己吃。如果沒人收購,要是農民把賣不掉的蠶繭堆到縣政府怎麼辦?”瓊中縣委、縣政府選擇了與已經佔有市場的國內龍頭企業——廣東絲紡集團合作,同時建立縣、鄉鎮、村三級種桑養蠶技術服務網絡,組建專家、技術骨幹隊伍,給農民提供産前、産中、産後的技術服務,並通過小額信貸貼息政策解決農民種桑養蠶資金難題。

  延伸閱讀

  海南種桑養蠶優勢多

  中部山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大量平緩的坡地和低産水田均可改為桑田。海南島中部山區6市縣內有15家農場,擁有三四百萬畝土地,可用於種桑養蠶的土地頗多。

  雨水充沛、氣候溫和、陽光充足、空氣品質好,桑樹全年都可生長。全年可以不間斷滾動養蠶,半月養一造,一年養24造。每畝桑田産繭量和養蠶收入是江浙地區的3倍至4倍,比廣東、廣西高出約1/3。春繭早上市3個月,秋繭晚收2個月,既可以調節市場,又能得到較高利潤。

  據悉,桑樹全身是寶:桑樹根系發達,固沙防風,凈化空氣,一畝桑樹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3噸,吸收二氧化硫30公斤;桑葉可做菜吃,桑枝可養羊,可加工桑茶、桑藥、桑果汁等。蠶繭同樣全身是寶,蠶蛹是生物制藥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蠶絲不僅可做衣服,還可提取絲蛋白,做絲蛋白粉,用於化粧品、保健品和食品。(本版策劃/撰文 申易 秦海靈)(除署名外圖片均由瓊中縣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