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建設區域合作典範 助推“海澄文”一體化

2017-12-07 11:18:31|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孟慧
分享到:

【財經】【即時快訊】文昌:建設區域合作典範 助推“海澄文”一體化

正在施工中的鋪前跨海大橋。韓學 攝

  清晨的文昌市鋪前鎮並不寧靜,熱鬧的漁港碼頭,正在實施街景立面改造工程的騎樓街區……這裡,曾經是海南重要的漁港和商鋪。

  而連接海口的跨海大橋——鋪前大橋也在抓緊施工。

  “鋪前大橋開通後,這裡到美蘭國際機場只要20分鐘,到海口市區只要半小時!”文昌市委書記劉登山説,為加快推進“海澄文”一體化綜合經濟圈的部署要求,文昌市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生態、文化、旅遊等領域多措並舉,積極發展航天産業、加快推進瓊北大草原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同時,加快了鋪前古鎮改造和鋪前大橋的施工,著力打造區域合作典範,打造海口人民後花園、文昌新門戶,為建設美好新海南貢獻文昌智慧。

  特色古鎮新韻味

  鋪前至今保留著海南保存最完整、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的百年老街——勝利街。勝利街兩側皆為騎樓式建築,獨具特色,各建築無一雷同,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和旅遊價值。為了讓騎樓老街保留100年前的風格,文昌市鋪前鎮對老街進行了立面改造和修復。

  在勝利街,23間南洋騎樓風格的鋪店已經粉刷成白色的建築,這是老街最原始的風貌。據了解,老街共有南洋騎樓風格的鋪店133間,目前23間已經完成改造,5間正在安裝門窗進行加固,剩下的部分也在逐步啟動當中。

  “鋪前鎮多年來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繁華的商業氣息和濃郁的漁港風情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如今的鋪前,通途鋪就、大橋飛架,曾經的‘天塹’‘瓶頸’正被逐一破解,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鎮,一度放緩的腳步又再次加快邁進。”鋪前鎮委書記林勉説,“鋪前復興”,是今年鋪前鎮委、鎮政府提出的戰略發展口號。

  據《文昌縣誌》記載,1920—1938年間,鋪前港已有私人遠洋三桅木帆船15艘,約萬噸,常通往東南亞一帶國家運貨返回。美麗的鋪前港,不僅是漁港和商埠,更是天然的避風港,也是瓊州海峽的出海口,是歷史上海南島與大陸較接近的重要港口之一。

  歷史的繁華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在鋪前港消褪。現如今,在這裡依舊能感受濃烈的漁港氣息。“鋪前盛産海鮮,海産資源十分豐富,這也為我們弘揚鋪前美食品牌提供了堅實基礎。”在林勉看來,重塑鋪前古街繁華,不僅要以街區保護為基礎,將各街道進行改造、提升,融入商業元素,更要注重文化的保護,從而實現整個片區的可持續發展。

  全域旅遊增亮點

  在鋪前鎮新興街,記者看到,改造示範段整段一層柱、二層梁板澆築砼,整段搭設二層排架和整段二層柱綁扎,以及外架搭設均已完成。鋪前鎮人大主席韓壯疇介紹,該項目改造總長1.3公里,涉及158棟建築,改造建築立面總面積21396.1平方米,改造側立面面積為5367.69平方米,騎樓樣式70多種,改造內容涉及人行道改造,地下管網、道路改造等多項工程,同時還將對沿街街道景觀,亮化、綠化工程等項目重點打造。

  “‘海澄文’一體化,強化了鋪前與海口的交通聯繫,極大縮短了兩地的交通時間,這為鋪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韓壯疇説,鋪前鎮將以此為契機,依託鋪前港、百年老街、海底村莊、鬥柄塔、溪北書院等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推進特色全域旅遊,在完善小城鎮基礎設施條件、改善鎮區的居住環境、優化投資開發環境的基礎上,打造海南旅遊新亮點。

  與此同時,鋪前鎮還啟動了特色産業小鎮的建設。在特色産業發展上,鋪前鎮規劃了五大板塊,一是步行古鎮商業文化街,二是港灣餐飲娛樂休閒帶,三是旅遊服務新區,四是農林漁牧和農業觀光板塊,五是週邊旅遊景點,包括木蘭灣燈塔、七星嶺等。“我們將按照五大板塊不同的功能定位來實現鋪前産業的提升。”文昌市鋪前鎮規劃建設管理所所長符峻説。

  深度融合添活力

  在臨近鋪前鎮的羅豆農場,文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的瓊北萬畝大草原田園綜合體項目將羅豆農場、鋪前鎮、錦山鎮、馮坡鎮、翁田鎮4鎮1場近4萬畝撂荒地充分利用起來,正積極打造以牧草産業為核心,以特色鄉村旅遊及畜牧養殖為輔,同時拓展農村電商、倉儲物流等相關輔助産業,在當地形成一個一、二、三産聯動的牧草産業集群。

  此外,為加快三地的産業融合發展,文昌市在省域“多規合一”總體規劃框架下,進一步深化航空航天、南海資源保護開發服務保障和應急救援、熱帶高效農業等領域的合作,在産業轉型、服務業開放、體制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推動融合發展、互利共贏。

  溪北書院

  “溪北書院”是我省現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築,位於鋪前鎮文北中學校園內,建於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由清末著名書法家潘存(儒初)發起,在雷瓊道朱採和粵張之洞的支持下籌資建造。

  書院坐北朝南,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0多畝。院裏古樹成蔭,建築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全部磚瓦結構,由東西廊相連,四週以圍墻環繞,院內分設大門、講堂、經正樓、齋堂、東西兩廊五部分。書院南開山口,俗稱頭門,面闊三開間,門匾上為清末著名書法家楊守敬書寫的“溪北書院”四個大字。

  百年老街(騎樓)

  鋪前圩老街(現名勝利街),始建於1895年,1903年建成,形成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十”字街,南北長180余米,東西長354米,街寬7米。該老街兩旁有南洋騎樓風格的鋪店133間,樓頂注重裝飾,陽臺、花欄各具特色,柱梁、峰頂美麗絕倫,各建築立面、柱體、墻面圖案、女兒墻竟無一雷同,中西和壁的立面裝飾、匠心獨運的細微處理手法以及它們組合形成的獨特建築風格;百年來雖歷經風雨,但依然古色依舊,風範尚存。

  七星嶺鬥柄塔

  鬥柄塔位於鋪前鎮七星嶺200米高的主峰上,尤如七星排鬥,故得其名。鬥柄塔對望瓊州海峽,登至塔頂可俯視瓊州海峽,盡覽遠近景物,頓覺天高雲淡,令人心曠神怡。

  該塔始建於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清光緒十三年(1887)重建,塔呈八角形,共7層,層層收縮遞減,磚造,以線磚與棱角牙磚疊澀出檐。每層有拱門,內設螺旋式階梯104級,可登塔頂。塔身高約20米,塔基圍44.8米,塔身厚3.55米,塔門兩向,門額石匾刻有“鬥柄塔”,上款刻“明天啟五年孟冬月建造”,下款刻“清光緒十三年孟夏重修”。(菲菲 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