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久久為功惠民生 提升群眾獲得感

2017-12-11 11:17:30|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孟慧
分享到:

  【市縣】【即時快訊】臨高:久久為功惠民生 提升群眾獲得感

  俯瞰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 阮琛 攝

  【市縣】【即時快訊】臨高:久久為功惠民生 提升群眾獲得感

  臨高縣人民醫院。 舒曉 攝

  【市縣】【即時快訊】臨高:久久為功惠民生 提升群眾獲得感

  俯瞰臨高文化藝術中心。 阮琛 攝

  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各項民生支出佔財政收入的比例超過80%;保障房惠及4000多個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向住有所居的目標又靠近了一步;441公里城鄉道路建成通車,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投入8800萬元建設15所鄉鎮公辦幼兒園、6所小學附屬幼兒園……

  近年來,臨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大力推動農村“五網”建設,改善城鄉居住環境,持之以恒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村級衛生室全覆蓋 小處方讓群眾看病得實惠

  “這裡看病不貴,醫生服務態度很好!”11月23日,臨高縣臨城鎮蘭羅村90歲的陳高松老人因感冒來到村衛生室看病,醫生見他年邁,主動上前攙扶他坐下。處方箋上顯示,老人注射了頭孢辛鈉、維生素C等3種藥物,總費用34.44元,政府報銷29.77元,個人只掏了4.67元。

  天氣轉冷,村衛生室一下子來了八九個看病的村民,大家熱絡地聊起了家長裏短。“別看我們這裡地方小,每個月要看1000多個病號。”正在接診的洪錦飄告訴記者,鄉親們來村衛生室看病,不用交掛號費,報銷比例也高,看個頭疼腦熱的常見病,一般只需要花四五塊錢。

  在臨高縣各鎮(農場),像蘭羅村衛生室這樣的村級衛生室已陸續建成167個,224名鄉村醫生經過職業培訓考取行醫資格證後,在各行政村“蹲點”提供醫療服務,方便群眾就近看病。村醫開出的一張張小處方,溫暖了民心。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礎和前提,健康臨高是最普惠的民心工程。”臨高縣委書記李江華多次要求,各級各部門要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快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讓老百姓享受更優質的醫療資源,讓他們看得起病、看病方便。

  近年來,臨高先後投入5億元建成臨高縣人民醫院新院區,改擴建臨高縣中醫院、臨高縣疾控中心,加強鎮級衛生院業務用房建設,實現了村級衛生室全覆蓋,積極推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做好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和衛生監督工作,深入開展“三好一滿意”活動,紮實推進“平安醫院”“誠信醫院”創建活動。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民醫保制度逐步健全,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 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走進位於瀾江新城的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嶄新的校舍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寬敞明亮的教室傳來陣陣悅耳的讀書聲。

  12月7日下午,位於教學樓二樓的高一年級教室裏,來自臨高縣皇桐鎮龍波墟的學生孫夢丹正在參與課堂小組討論,臺上授課的化學老師趙西安是今年學校從山東引進的特級教師,“趙老師上課很講究方法,課堂緊湊高效,從鄉鎮來縣城讀高中以後,我的各科學習成績提高很快。”

  2016年,臨高投入1.9億元高標準建設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面向全國招聘名校長抓教學管理,多渠道引進高級、特級教師,構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學校成立僅僅一年多,全面實施“6+1”課堂改革,開發30多門校本課程,出臺校園管理的“二十四字方針”,辦學水準蒸蒸日上。

  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新臨高二中、瀾江小學……2013年以來,臨高統籌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一批辦學條件更優、師資力量更強的優質資源學校相繼建成,由此産生“鯰魚效應”,帶動了臨高教育界形成了爭先恐後的發展風氣,教育教學環境進一步提升。

  教育要發展,投入是根本。臨高把教育投入作為優先保障對象,自2013年以來全縣共投入25.28億元,確保了教育經費“三個法定增長”。“十二五”期間臨高共投入12億多元用於校舍建設和改造,投入近1億元完善教學樓和體育場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9512萬元為學校購置教學裝備。在此基礎上,臨高多渠道面向全國引進優秀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定期組織開展教育教研活動,把教師的心留在校園裏,沉在課堂上,提升教學品質,補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短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縣各項教育綜合指標,在全省排名逐年上升。

  市民公園星羅棋佈 文化惠民喜結碩果

  12月8日上午,臨高縣臨城鎮市政大道一旁的文瀾文化公園內風景如畫。不少市民在跑步健身、玩輪滑,一派安寧祥和景象。“我每天都會帶女兒來公園散步,女兒才4歲,喜歡跟老奶奶們後面學跳舞。”家住憑海臨江花園小區的業主李春妹高興地説。

  “行走在臨高大地上,最讓人傾心之處就在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個個市民公園裏,綠草如茵,鮮花盛開,是大家休閒漫步、吐故納新的好去處。”今年2月份,一篇出自重慶遊客之手的美文《初識臨高》在微信朋友圈火了一把,通過作者的筆觸,讓人對臨高這座生態宜居之城有了全新的認識。

  2012年以來,臨高縣委、縣政府把公園的規劃和建設,作為打造濱海生態公園縣、優化城市空間佈局的一項重點工作進行推進。文瀾文化公園、怡心公園、松竹梅三友公園、龍波灣森林公園等一批市民公園項目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大大增加了城鄉綠地空間,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村裏建起了文化室,安裝了健身器材,我每天晚上都來跳壩壩舞。”臨高縣皇桐鎮古風村,每天晚上都有不少村民來到村委會辦公樓前的廣場上健身、跳廣場舞,村民符惠秀參與其中,日子過得豐富多彩。

  文化是群眾的精神食糧。近年來,臨高大力推進“六大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産品供給能力。過去5年間,該縣投入資金1050萬元在10個鎮(農場)建設了30個村級文體活動場所,將圖書和體育健身器材配到了村民家門口,同時在人口較多的村莊建設30個戲臺,經常性組織開展人偶戲、哩哩美等群眾性文化演出活動。

  在“五館一院”建設方面,臨高投入3900多萬元建設臨高文化藝術中心,投入3500多萬元建設臨高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這兩個項目即將竣工,面向市民開放。其中,前者由10棟古色古香的建築單體組成,包括圖書館、展覽館、博物館、培訓中心、閱覽室、創作室等文化服務設施,將成為臨高開展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陣地。後者配套5萬多平方米的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門球場等設施,將是群眾運動健身的好去處。

  “臨高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民生工作,堅持小財政、大民生的發展理念,讓百姓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李江華表示,臨高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紮實做好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脫貧攻堅等方面的工作,一如既往地把主要的精力和財力投向民生,持之以恒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困難戶陳善巧搬離漏雨房,住進公租房

  “黨和政府的公租房政策,讓我圓了住房夢”

  12月5日下午5時許,46歲的陳善巧下班後回到位於臨高縣臨昌路民生花園小區的家中,一邊督促兒子寫作業,一邊抱著女兒看電視。65平方米的房子,被妻子收拾得乾淨整潔,一家人其樂融融。“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公租房政策,讓我圓了住房夢。”他感激地説。

  陳善巧的家庭情況困難且十分特殊。他的老家在臨城鎮吾魯村,祖輩修建的一間瓦房年久失修,房頂出現傾頹,逢雨必漏,不得不找來木棍勉強“撐”住。陳善巧的弟弟2013年前因病去世,弟媳改嫁,弟弟的3個孩子也跟著他一起生活。他一面要撫養80多歲的母親和弟弟的3個孩子,一面自己成家立業,娶妻之後生育了一兒一女,家庭負擔很重。

  2007年開始,陳善巧在臨城鎮東門派出所當協警,一個月收入僅有1000元左右。妻子單位效益不好,每個月僅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主要閒在家裏帶小孩。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經常要靠親友接濟,才能勉強維持。

  2015年,臨高建了公租房,陳善巧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提交了租房申請,經過資格初審、入戶調查等環節,他于2016年春節前拿到了房門鑰匙,一家人喜出望外。記者在陳善巧家看到,這一套面積不大的公租房內,有兩個臥室、一個衛生間、一個廚房、一個客廳。

  “我弟弟的3個小孩都在縣城讀書,我的孩子在縣城上幼兒園,在這裡住,他們上學方便,我上班也方便,老媽從鄉下搬到這裡跟我們住,我也放心。”陳善巧説,65平方米的房要住8個人,雖然有點擠,但他已經非常滿意了。有關部門考慮到他家的情況,房租按每月1元/平方米收取,一年下來房租才700多元,大大減少了他們家的生活開支。

  臨高縣住房保障與房産管理局局長羅國彪介紹,2013年以來,臨高先後投入2.25億元,開工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及棚戶區改造房共計1985套,至今已竣工並分配入住1452套,解決了全縣中低收入人群及棚戶區居民1452戶近5100多人的住房困難問題。(安民 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