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生態美 悠悠《美舍情》

2018-01-19 11:40:28|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孟慧
分享到:

  【文體】【即時快訊】幽幽生態美 悠悠《美舍情》

  現代瓊劇《美舍情》演出現場,演員們精湛的表演獲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文體】【即時快訊】幽幽生態美 悠悠《美舍情》

  劇中,安德園停車場被徵收對象李敬強不願接受拆遷。

  【文體】【即時快訊】幽幽生態美 悠悠《美舍情》

  劇中,幹部方秋萍正在為群眾做思想工作。當幕布拉開,燈光亮起,劇場裏座無虛席,全場觀眾屏住呼吸,共同等待大戲上演。

  1月11日20時,在觀眾的翹首以盼中,現代瓊劇《美舍情》首場演出在瓊山影劇院正式拉開帷幕。該劇有別於以往的古典瓊劇,它以海口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為背景,通過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傳入千家萬戶。這是海口首部以宣傳生態文明理念為基調的現代瓊劇,它承載著百萬海口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傳遞著瓊劇文化創新發展的殷切期盼。

  A

  以美舍河生態修復為背景

  戲劇的背景發生在2016年,當時海口美舍河生態修復剛剛啟動,鳳翔濕地公園和安德園污水提升泵站建設的土地徵收迫在眉睫。這其中有大量需要拆遷的廠、房,也有不少需要遷走的墳地和鋪面。

  幹部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生態修復一線,通過反復宣講政策,獲得了群眾的理解,可也有一小部分“釘子戶”以各種理由拒絕被徵,久久不願讓步。周清峰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精打細算的商人,周清峰認為政府的拆遷補償並不符合自己的標準,一度對上門的徵收工作人員拒之不理,甚至舉著掃帚將來訪的幹部“掃地出門”,即便是其老母親説情也不許。

  在安德園小區停車場,被徵收對象李敬強不接受第三方評估公司的土地評估報告,找來幫手,威脅到訪的工作人員。

  面對一個個矛盾衝突,故事的主角——美舍河治理指揮長方秋萍、美舍河治理臨時黨支部委員陳怡宏等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工作一個個做,拆遷點挨個跑,最終“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讓美舍河生態修復得以順利實施。

  “故事均由真實故事改編。”瓊山瓊劇團團長陳昌漢説,瓊劇《美舍情》是該團2018年力推的新作,也是瓊劇團至今以來首部以宣傳生態文明為主題的作品。它承載著瓊劇團57位團員的艱苦付出,也寄託著人民對幸福生活、美好環境的真切渴望。

  B

  精心創作打磨好作品

  翻開《美舍情》劇本,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喜悅哀愁、故事的矛盾衝突在生動的唱詞中逐一展現。

  回憶起劇本的創作,瓊劇《美舍情》導演李明玉坦言:“團隊在瓊山區委、區政府的幫助下,下了不少苦功夫。”事實上,自策劃起,團隊的主創人員就確立了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核心,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融入創作。

  劇本紮根于生活才能獲得百姓的喜愛,好的創作不僅需要用眼看、用心觀察,更要將百姓的需求與創作的立意緊緊結合。“為了創作出這樣的好作品,我們花了不少的時間走訪美舍河施工現場,到群眾中挖掘最鮮活的事例。”

  李明玉説,半個多月的劇本創作時間,43頁的劇本改了一遍又一遍。“劇情的張力不夠,人物情緒無法爆發,情節的矛盾碰撞不出火花,文字與舞臺效果的呈現有差距……這些統統要一遍遍修改。區領導也陪著我們改,一個字一個字地審閱,確保唱詞中每一條政策、畫布上標語的每一個詞都不出錯。”

  除了劇本的精細打磨,臺上的道具、服裝也用心十足。“就連畫布上畫的草,都是我們鳳翔濕地公園裏種的本地草。”李明玉透露,因為是現代劇,劇團捨棄了不少以往常用的古典樂器,增添了許多現代音效。為了達到更好的戲曲效果,劇團還請來了一流的燈光師,舞臺上的燈光暗亮冷暖、色調的喜慶或平淡,無一不配合著情節和人物的情緒改變。

  C

  在戲曲中感受文化自信

  每天太陽剛剛升起,府城三角池公園裏都會集結這樣一群瓊劇表演愛好者,他們大多為退休老人,無論這天多忙,都要擠出時間到公園裏“喊”一嗓,這已是他們多年的生活習慣。陳昌漢説,這是老瓊山人對瓊劇最深厚的愛。

  曾有市民緊緊抓住李明玉的手,向她傾訴自己對瓊劇的喜愛,“這也是我多年以來無怨無悔堅持創作的最大動力。”説到自己對瓊劇的熱愛,李明玉雙眼發亮,她認為自己作為一名瓊劇老藝術家,有義務和責任傳承和推動瓊劇的發展。

  在傳統文化遭受衝擊的今天,如何才能永葆瓊劇的生命力?李明玉認為,“唯有不斷埋頭創作百姓認可的好作品,唱出生活,唱到百姓心裏去。”事實上,《美舍情》對於唱慣了古典唱法、舉手投足溫文爾雅的瓊劇演員也是一個挑戰。

  28歲的何啟蛟過去演的多為小生,這次他被分配到的角色是50歲的美舍河治理專家。“因為年齡不符,加上沒有足夠的閱歷,剛開始確實很難。”

  全劇最富有感情張力,也是最難排的一段,是“釘子戶”周清峰向方秋萍懺悔言謝的橋段,演員需要通過高難度的清唱才能呈現出濃厚複雜的感情。“不同於以往,在《美舍情》的創作過程中,演員的手勢、表情統統需要修改。”吳清峰的扮演者楊吉説,為了向觀眾呈現最好的表演,全團每天排練近10個小時。

  “在這部劇裏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自信。”何啟蛟説,這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深厚張力,作為海南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中華文明的精神瑰寶,瓊劇正依託其厚重磐堅的文化根基,響應時代的號召,迸發出新的藝術魅力。

  “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大宣傳力度,制訂巡演表,推動《美舍情》走到更多基層觀眾面前,將生態文明理念傳遍千家萬戶,感召市民將文明理念轉化為行動,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海口市副市長、瓊山區委書記孫芬説,預計今年上半年,《美舍情》巡演將超過20場。

  瓊山瓊劇團團長陳昌漢:

  “這輩子最愛的就是瓊劇”

  在海口府城三角池公園西側,有一條幽靜的長廊。徑直走入,筆直的石板路兩旁的宣傳欄上貼滿了瓊劇表演的劇照。從這裡,我們將通往瓊山瓊劇團,那裏有陳昌漢與瓊劇40余載的故事。

  初識瓊劇 承載家族的期望

  皮膚黝黑,身板壯碩,大嗓門,到哪兒都喜歡穿一身襯衫搭配黑西裝,眼前的這位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瓊山瓊劇團團長陳昌漢。因為長期身體尿酸偏高,走起路來有些不太利索,爬樓梯更是一瘸一拐。周圍的朋友總勸他“退休就回家休息吧,別再為瓊劇這麼拼了。”他擺擺手,搖著頭説:“沒事,我的身體我清楚,能堅持!”

  要説陳昌漢和瓊劇的故事,還得從40多年前説起。“我從小就愛聽瓊劇,那個年代瓊劇很受歡迎,家裏的長輩覺得我是塊唱瓊劇的料,都對我寄予厚望。”回憶起當年,陳昌漢臉上溢出了滿滿的笑容。

  197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從小夢想站在舞臺上説話的他有機會來到瓊山瓊劇團,並開始學習唱小生。“我第一部演的就是《東海小哨兵》裏的哨兵,運氣好,第一次就演了主角。”因為形象出眾,音色又好,陳昌漢很快就得到了觀眾的賞識,瓊劇演員的道路越走越順。

  這是陳昌漢的青蔥歲月,那裏有他諸多的第一次,也埋下了他深耕於心的瓊劇夢。

  兩次危機 是危機也是契機

  1986年,陳昌漢被任命為瓊山瓊劇團的副團長。那時的瓊劇團發展並不好,演出市場蕭條,有名氣的演員嫌團裏的待遇不好,紛紛跑到泰國演出。留在團裏的演員名氣不足,又撐不起一場戲。

  “那時真是難啊!”每想至此,陳昌漢總要深深地嘆口氣,“團裏一度發不出工資,大家要生存養家,不得不邊工作邊在外打工。13個人出門拉客,6個人就在劇團前面的路牙上擺攤賣水果。團裏基礎設施不足,沒有公廁,連煮飯的水都要跑老遠去挑。”

  1992年陳昌漢任團長後,下定決心要帶著大家改變現狀,闖出瓊劇人的一片天。“我上任後立馬就做了兩件事,一是修建瓊劇團自己的排練場、建好團裏的4個公廁,二是解決團裏2個副團長、5個業務骨幹的住房問題。”陳昌漢很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存留,他一邊發展原本團裏的新生力量,一邊到省藝術學校裏引進人才,擴展劇團的整體實力。

  幾年下來,團裏裏裏外外都有了很大的發展。2012年,瓊劇團面臨改制問題,團員的編制沒了,少了“公家”的保護傘,劇團必須要走企業化道路。陳昌漢再次面臨選擇,怎樣才能帶著劇團重新振興?

  “我沒有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但我相信,無論何時,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還有希望!”

  實抓實幹 每部戲都要對得起觀眾

  陳昌漢心裏清楚,這幾年社會變化很大,瓊劇的觀眾和演員都流失不少。“年輕人娛樂方式多,不愛看瓊劇。老年人能看的瓊劇翻來覆去也只有那幾部。”陳昌漢説,從確定改制起他就知道,瓊劇的發展道路在農村。

  雖然進入瓊劇團快有45個年頭了,可直至今日,陳昌漢依舊每場演出親臨現場。“假如晚上有演出,我就早早跟著隊伍一起下鄉,幫忙搭舞臺、搬道具。演出時,我也到臺上幫著拉幕布。”不僅如此,每次演出後,他都要走到觀眾中詢問演出情況。每個觀眾説的不足,他總會耐心記下,回到團裏細心修改。

  “我們是靠觀眾吃飯的,觀眾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既然做了這一行,就得熱愛自己的專業,演好每一場戲,抓好每一個點。要讓觀眾發自內心地覺得咱們好,明年才會繼續請我們!”這些話,陳昌漢總是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對團員們説,這是他從瓊劇中悟出的道理,也是他多年來做人、做事的原則。

  在陳昌漢狹小的辦公室天花板上,挂放著數十件絲質戲服,這些是陳昌漢的“寶貝”。因為擔心損壞,每一件都被高高挂在空中,整齊地擺好。辦公桌上,從醫院買來的尿酸藥還沒開封,這幾天天冷,他的腳總是時不時地生疼,可他依舊很倔強:“沒關係,今晚的演出要緊,再疼就去醫院扎一針就好啦。”説罷轉頭又拿起電話通知演出事宜。

  陳昌漢今年已經63歲了,可他心裏還有一份真誠的“瓊劇夢”和熱情。他説,自己這輩子最愛的還是瓊劇。

  2012年改制至今,他一直堅持四個“新”,即開發新劇目、挖掘新演員、購買新服裝、引進新設備。數據顯示,2012年、2013年劇團全年演出分別為120場、138場,2016年和2017年分別增長至170場和142場。其中,90%的演出在農村。此外,由瓊山瓊劇團自編自導的瓊劇《古城春曉》《護國皇后》等新作廣受觀眾好評,多次獲獎。

  “大家都説瓊劇發展不好了,我覺得不對,我要帶著我的團隊讓瓊劇愛好者們再次看到夢想重燃的希望。”在陳昌漢的帶領下,瓊山瓊劇團正迸發出勃勃生機。(本版策劃 撰文/葉圓 攝影/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