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文旅融合冰雪演藝“添彩兒”

2019-04-15 08:44:46|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劉徵宇

  近年來,黑龍江省冰雪旅遊持續升溫,特別是去年,冰雪旅遊在少雪的冬季仍然奏響了精彩華章,據移動公司大數據統計,去年冬季全省共接待省外遊客2044萬餘人次。放眼全國,文化娛樂場所、産品和服務正逐漸成為旅遊消費市場的新品類。當文化旅遊消費正在成為城市經濟增長新亮點,黑龍江省冰雪演藝産品和服務能否跟上由此帶來的文化消費升級?

  聚力文旅融合打造冰雪演藝旗艦

  2019年春節期間,哈爾濱大劇院的舞臺變身“冰場”,在美輪美奐的LED大屏背景下,黑龍江省雜技團40多位冰上雜技演員為中外遊客奉上了情境冰秀《遇見·哈爾濱》,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每晚七八成的上座率,演出不但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還被央視新聞頻道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

  黑龍江省雜技團團長薛金升説:“我們從2013年就開始做冬夏兩季的冰雪文化旅遊演出季,到現在已堅持了6年。今年與哈爾濱大劇院合作的《遇見·哈爾濱》,讓我們駐場演出的品位和層次都有了顯著提升。從市場層面看,觀眾的喜愛程度和熱情度還是很高的,演出中掌聲不斷,這也激勵我們更加專注地去打造黑龍江省冰雪文化旅遊演藝的旗艦産品。”

  近期在哈爾濱舉辦的“中國冰雪文化旅遊演藝創新交流研討會”上,國內知名雜技界專家對《遇見·哈爾濱》給予了肯定,認為該演出有望成為黑龍江省冰雪文化旅遊演藝的代表作,同時也為中國冰雪文化旅遊演藝的創新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國雜技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王仁剛説,打造冰雪旅遊演藝産品,黑龍江一直走在全國前面。特別是當國內許多雜技團把目光聚焦在國外演出市場和國際比賽拿獎時,黑龍江省雜技團能夠沉下心來,扎紮實實打造本土文旅演藝産品,捧出《遇見·哈爾濱》這個成熟且符合觀眾期待的産品,難能可貴。從“秀”的角度講,河南有“水秀”,內蒙古應該叫“馬秀”,到了上海有“時裝秀”等等,黑龍江把重點放在打造“冰秀”上,這個思路是對的,近幾年黑龍江冰雪旅遊持續升溫,確實需要與之匹配的冰雪演藝旗艦。

  讓演出成為“流動”的視覺盛宴

  黑龍江省率先發展的冰上雜技是一個創新的藝術品種,它集雜技、舞蹈、花樣滑冰為一體,改變了人們熟悉的傳統雜技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中完成高難度動作這一表現形式。黑龍江省雜技家協會主席關心民説,“我們最初做的冰上雜技是‘兩層皮’,也就是‘演員穿著冰刀演雜技’,他們滑冰,然後停下來做表演,一直沒有解決流動和平衡的完美結合。如今,經過多年探索,黑龍江省的冰上雜技已經盡可能地做到了讓演員在滑動過程中進行雜技表演,達到了一個質的飛躍。”

  遼寧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董爭臻説,《遇見·哈爾濱》讓人看到冰上雜技特有的流動屬性更強烈了,可以説,這是黑龍江冰上雜技走向成熟的標誌。流動性是冰上雜技避開同質化、特別要突出的一個屬性,移動的小蹦床、移動的翻騰技術、滑動中鑽圈……如果冰上雜技能夠突破這些技術,那麼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黑龍江的冰雪演藝從頭到尾都“動”起來,打造流動的視覺盛宴,那麼在中國乃至國際的舞臺上,都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經過六年的積極探索,黑龍江省雜技團目前已創作了10部冰上雜技劇目,曾赴日本、葡萄牙、美國、蒙古等國參加演出和國際交流,在國內參加了第十三屆全國冬運會、湖南衛視春節晚會、全國冰雪季啟動等一系列重要演出。特別是2017年央視春晚,冰上雜技在黑龍江分會場驚艷亮相,打響了知名度,而2022年冬奧會在中國的舉辦,無疑將成為冰上雜技發展的重要契機。

  打造國際化産品講好地域性故事

  目前,黑龍江冰上雜技已經註冊了“冰秀”品牌商標,得到14大類24項235種商標權。省雜技團還獲得了國家特色發展重點項目、中國文學基金會獎勵項目、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國家“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出口與投資重點項目、黑龍江省文化産業十大品牌等各種項目支持及獎勵。

  瀋陽雜技演藝集團董事長安寧在觀看了《遇見·哈爾濱》後,建議説:“冰雪演藝不一定非要講一個哈爾濱與俄羅斯相遇的故事,也可以側重中國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應該主打民族的、本土的東西。在推廣上要走國際路線,比如製作宣傳品、節目單甚至劇目名稱等,一定要按國際化標準打造,因為冰秀想要走出去,必然要走國際化路線,但是要在講中國故事的前提下,讓它國際化。”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城市文化是城市演藝的命脈。上海雜技團團長俞亦綱説:“這麼多年我的體會是,很多晚會在一個地方能做好,換一個地方卻未必符合觀眾審美情趣。比如説哈爾濱紅腸,我只有在哈爾濱吃才有感覺,味道才是對的,買回到上海吃,卻沒了興致。為什麼?因為缺少了吃紅腸的文化氛圍。因此,黑龍江“冰秀”需要思考:如果是本地駐場演出,如何做出哈爾濱和黑龍江的特點?如果是國內外巡迴演出,那又該怎麼做?這個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統一版本,遊客來黑龍江看什麼?我想還是要結合本土文化,講好地域故事。”(記者 楊寧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