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10多年的“老站香瓜”又回來了

2019-07-15 11:00:54|來源:哈爾濱新聞網|編輯:呂丹丹|責編:趙瀅溪

  200多年前,塵土飛揚的古驛道,郵差翻身下馬,換乘間隙吃一個甜脆的香瓜解渴消暑。

  20多年前,這個村子的香瓜佔全縣70%的市場,瓜熟時節,農民賣瓜的車輛首尾相連。

  這裡是通河縣三站鎮老站村,在清代曾是崇古爾庫驛站,沙土崗地成就了傳奇的“老站香瓜”。後來,種瓜的人越來越多,全村的旱田幾乎都種了香瓜,一哄而上加上不講究科學輪作,“老站香瓜”于1996年鼎盛後開始走向衰落,2003年在市場上絕跡,至今已有10餘年之久。

  今年,老站村後崗地和庭院內又開滿了黃花,“老站香瓜”回來了。這回,不僅成立了香瓜種植合作社,註冊了品牌商標,每個種植戶還能從鎮裏領千元獎勵。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62bd40735fae6cd70c5878b910f2e2143a70f23

  老站村的“瓜甜禮夏”宣傳牌

  “香瓜書記”的種瓜情結

  走進三站鎮老站村,一塊醒目的大牌子立在村口,上面寫著“瓜甜禮夏”四個大字,這是周普金精心措辭得來了。在心底裏,他把脆甜的香瓜當作獻給夏天的禮物。

  周普金今年66歲,是老站村黨支部書記,他與“老站香瓜”淵源頗深。還是生産隊那會兒,老站生産隊的香瓜就很出名,周普金在隊裏負責培育柿子苗、瓜苗。1983年後,周普金帶著技術自己搞起了種植,當時他家的柿子和香瓜堪稱村裏獨一份,在那個勞力少、市場窄的年代,周普金靠經濟作物種植養活了一大家子人。

  糧食不好賣,陸續有好多人動了種瓜的心思,他們都來找老周請教,老周毫無保留,耐心傳授技術,村前村後的黃花逐漸連成了片。農民們靠賣瓜富起來,他們都推舉周普金當村委會主任,後來他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大家一起向前奔。

  看到村民們的熱情,周普金心裏高興;望著漫山遍野的黃花,他又有些擔憂。農業老把式都知道,種植要輪作,重茬、迎茬都不行,如果全村旱田地都種滿了瓜,明年還往哪種?老周將想法講給村民,可大家看到種香瓜收益高,都不肯聽他的。還有人説,老周有私心,怕別人頂他家的瓜。

  1996年開始,老站村的香瓜開始成片死秧,接下來的幾年愈發嚴重,一畝地剩不下幾棵苗,結出的香瓜口感也大打折扣。周普金請教了農業專家,得知這叫枯萎病,是土壤傳播真菌造成的,只危害香瓜、西瓜,目前尚無有效抗病方法,只能停種輪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d52a2834349b033b7f58bb998b7217d6d739bde6

利用育完稻苗土地種植的“老站香瓜”再有一個月就能上市。

  閒置小菜園解了輪作難題

  按照農業專家的指導,香瓜需要5—7年輪作期,才能杜絕枯萎病。村民們全都傻眼了,悔不聽老書記的話。周普金之前預留了部分地塊以備倒茬,但只堅持了四五年,也種不下去了。

  除了嚴格的輪作期,香瓜種植尤其怕藥害,前一年種大豆的地,第二年種香瓜肯定長不好,瓜地臨近豆地,豆地殺蟲的時節正是香瓜開花期,如果有農藥飄過來,就會造成香瓜大量減産,要種瓜必須得“玉米茬”。老站村水田多旱田少,水田6000畝,旱田只有550畝,這麼少的旱田,按照科學種植,根本輪作不開。

  老站村有老站、新立兩個自然屯,共310戶村民。近年來,隨著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常住人口不足一半。各家各戶閒置下來的菜園讓周普金眼前一亮,老站村菜園大,每家都有兩三畝,全村的菜園加起來,比旱田地都多。周普金選了5家閒置菜園,種滿了香瓜,綠油油一大片地,遍開黃花。此外,周普金還從鄰村流轉了近百畝土地,用做倒茬備用地。

  “老站香瓜”有了註冊商標

  經歷了從輝煌到衰落,老站香瓜終於又回到了科學種植道路上來,秉承古法種植是品質的保障,雞糞培肥、黃豆漚肥這都是必不可少的,更離不開三站鎮政府的主導和扶持。

  三站鎮負責該工作的張洪偉介紹,今年年初,三站鎮將“老站香瓜”列入“一村一品”,為了鼓勵農戶恢復種瓜,鎮裏對每個種植戶給予1000元獎勵。在“黨員變能人、陣地變基地、生態變産業”的“三變”創新發展路徑之下,全力推進“瓜甜禮夏”特色産業村建設,註冊了“瓜瓜叫老站香瓜”品牌商標,還成立了老站村瓜菜合作社,本村5處庭院種上了香瓜,村後崗地種了7畝地香瓜,恢復種植的12戶村民成了合作社的首批成員。

  “每畝地按3500斤産量算,20畝地就是7萬斤瓜,憑藉皮薄肉厚香甜清脆的品質,老站香瓜賣價可達其他香瓜的兩倍。”雖然種植量和曾經的輝煌沒法比,但張洪偉對如此開局很滿意:“老站不僅是古驛站,還曾是縣衙所在地,可以説先有老站,後有通河。憑藉老縣衙文化底蘊和鄉親們奔富的勁頭兒,‘老站香瓜’一定會走得更遠,叫得更響。”(文/攝 羅彥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