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圈強勢吸粉冰城人愛心爆棚

2019-09-03 15:41:59|來源:哈爾濱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哈爾濱藍天救援服務隊整裝待發。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藍天救援隊隊員在檢查裝備。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藍天救援隊準備下水施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藍天救援隊抵達救援現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鴛鴦粉放飛撿來的小鴛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橋北小區的社區正能量圈讓居民充滿活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橋北小區有老人生病,很快就有熱心人將其送到醫院。

  從熱心幫助鄰裡的“活雷鋒”,到10餘年愛護野生動物的鴛鴦粉;從修葺公物的義務服務隊,到在災難面前逆向而行的救援志願者……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大家因共同的愛好走到一起,互相影響互相帶動,讓傳遞城市正能量的群體越來越多、圈子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

  目前,已註冊的哈爾濱公益志願者就達到近124萬人,涉及醫療、搶險等22個行業和領域,還有更多“社區熱心人”是沒註冊過的。身在各種“正能量圈子”中,哈爾濱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實快樂和思想境界的昇華。

  十幾年來,冰城人加入公益組織、救援隊、志願者隊伍從“風尚”變為“日常”。在這種充滿正能量的圈層中交友、賦予生活更多意義,城市文明也隨之昇華。

  急你所急專業救援

  “技能正能量圈”奔赴各種現場

  整整一個夏天,哈爾濱紅十字藍天救援隊隊長趙鴻亮和隊員們幾乎每天都奔波在救援現場。8月24日至27日在牡丹江進行水域實戰培訓;7月30日,在阿城救援被洪水圍困人員……在救援現場的每一天,趙鴻亮和隊員們都忙碌到後半夜才能睡個囫圇覺,和衣而臥則是常事。而第二天一早,隊員們又趕赴救援一線。從2010年成立藍天救援隊以來,趙鴻亮就放棄了所有的個人時間,一心撲在公益救援上。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救援隊已經從當年的21人增加到200多人,而他們的救援行動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解了專業救援的重要性,並用專業技術吸引了越來越多樂於助人的正能量人群。

  撥通趙鴻亮手機時,他和6名隊員正在肇東救援現場,電話裏時不時傳來戶外嘈雜的人聲。他説,最開始加入救援隊,源於當年從電視上看到汶川大地震後身穿藍色衣服的專業救援人員。平時就愛助人的趙鴻亮馬上找到志同道合的21個朋友,成立了哈爾濱藍天救援隊。

  作為一個民間的救援組織,救援資金成為最大的問題。“我們那時候什麼都得自己掏腰包,沒有辦公地點,沒有專業救援設備,沒有專業救援人員。”趙鴻亮説,那時候幾乎每個隊員每年都要自己倒貼上萬元,“我自己這些年至少搭了十幾萬元進去,工資全搭不説,有時還得跟媳婦要錢。”但好在愛人對他的救援事業十分理解,“她説這是做善事,是好事,我支持你。”

  地震、海嘯、搶險、野外搜尋等專業救援都有藍天救援隊的身影,2017年葦河、2018年巴彥、2019年尚志抗洪搶險,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們都出現在最危險的第一線。讓趙鴻亮印象深刻的要算2015年到尼泊爾救援。2015年4月27日,根據中國藍天救援隊的要求,哈爾濱紅十字藍天救援隊隊長趙鴻亮和隊員陶冶、王春峰3人,帶著衛星電話、凈水器、日常用品及各種救援器材奔赴尼泊爾地震災區開展國際人道主義救援。

  這是趙鴻亮第一次參加國際救援,總部要求參與隊員必須受過兩年以上專業系統培訓,而且每人1萬多元的機票以及相關裝備、給養都是自掏腰包。許多人對他們的行為並不理解。趙鴻亮卻説:“當有一天你掉河裏了,想抓根稻草都沒有的時候,有一雙手把你救起,你是什麼感覺?如果有一天你的親人朋友被埋在廢墟裏,求助無望的時候,有人把他們從廢墟裏救出來,你是怎樣的心情?錢也好,時間也罷,有什麼比生命還重要?”

  關鍵時刻,救援隊能依靠隊員們強大的救援技術“所有急難險重的任務,説白了,就是其他救援人員解決不了的我們都能幹”。趙鴻亮記得,2018年7月20日,巴彥洪水決口,有4名農民被困在高崗上。洪水湍急,消防人員嘗試了6個小時都無法接近。於是,有人提出讓藍天救援隊試試。“當時我記得我們趕到現場時已經半夜11點多了,我和隊員查看了一下現場,判斷需要兩個小時左右能把人救過來。”趙鴻亮説,通過專業繩索技術,我們只用了1個小時40分鐘就把4個老鄉成功解救上岸,當時老鄉在水裏泡了10多個小時,又冷又餓又害怕,上岸後幾乎癱在地上了,“不過這時候他們還不忘一個勁兒地對我們説謝謝。”趙鴻亮説。

  每次救援都是一次異常危險的旅程。趙鴻亮要求隊員在每次行動之前,都要對險情進行科學的評估,只有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能救援。如今,趙鴻亮和隊員幾乎對黑龍江周邊地形地貌瞭如指掌,哪經常發洪水,哪有地震帶,哪土質鬆軟,“這些都是通過專業培訓獲得的知識,因為我們的強項就是依靠技術救人。”趙鴻亮説,事實證明,只有掌握最先進的救援技術,才能在最寶貴的“黃金時間”救出更多的生命。

  “別害怕眼前一切未知的危險,伸出援手心就不再遙遠,夢想指引著我們未來勇往直前。”這是藍天救援隊的理念,也正是隊員們勇往直前的精神,感染和帶動了越來越多人加入。

  趙鴻亮説:“我在微博、微信上發救援隊的救援動態,許多陌生人就在下面留言,説,大哥,你們太了不起了,我們也要加入當地的救援隊。還有我的同事、朋友,知道我參與救援,就捐錢、捐物,給我們提供幫助。他們説,你們這是靠技術救人,是可以抵擋洪水猛獸的技術‘神兵’,這種正能量必須傳遞下去。”

  在哈爾濱,這樣專業的義務救援服務隊還有很多,都是一帶十、十帶百地不斷擴大著圈子。他們活躍在每一場大雨大雪大風後,活躍在江邊、街頭,在市區中積水處,也時常能看到他們拉車推車的身影。因為有他們,讓哈爾濱這座城市永遠處在溫暖中。

  鳥更多樹更茂

  “生態正能量圈”生機盎然

  8月29日9時多,哈爾濱鴛鴦粉志願服務隊的老李、老徐和老楊在兆麟公園鴛鴦湖周邊巡查時,遠遠看見公園一棵被專門用作鴛鴦窩的枯樹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老李連忙拿出相機拍下來,放大一看,好傢夥,這個鴛鴦窩被蜜蜂築成蜂巢了。“怪不得今年鴛鴦一窩也沒在這裡坐過,原來是‘蜂佔鴛巢’了。”老李他們幾個既興奮又擔心,興奮的是公園環境越來越好,像灰喜鵲等其他野生物種越來越多,擔心的是這處離鴛鴦湖最近、條件最好的“鴛鴦別墅”被佔了。

  提到鴛鴦窩,讓老李他們這些鐵桿鴛鴦粉操碎了心。園子裏鴛鴦越來越多,去年達到170多只,光是今年就孵了16窩小鴛鴦。“從5月初到7月末,鴛鴦進入集中坐窩孵化階段,鴛鴦爸媽找到合適的家至關重要。”老李説,一般鴛鴦都選擇在樹洞坐窩,但公園裏適合坐窩的樹不多,鴛鴦粉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們就到處琢磨給鴛鴦人工搭窩。最開始,在鴛鴦湖中央建了一個類似鳥巢的小窩,“好在湖裏的水不深,大約剛過膝蓋,我們幾個老頭中身材高一點的人蹚水過去。”老李説,四五月份,春寒料峭,湖水正是冷的時候,上岸得趕快裹上大衣。

  鴛鴦粉們與公園綠化工人混熟後,他們看見工人要鋸掉一些枯死的老樹,於是就廢物利用,把枯樹截成一段段的樹樁,中間再用斧子掏空,兩側訂上木板,就是鴛鴦窩了。“現在園子裏有16個人工鴛鴦洞、16個天然鴛鴦洞,足夠這些鴛鴦自由選擇了。”老楊説。

  每年開春,鴛鴦志願服務隊的骨幹們就忙活起來了:小車每天給鴛鴦們買新鮮的麵包蟲;老陳花3000多元買來人工草墊鋪在窩前,怕小鴛鴦跳巢摔傷;老李、老徐他們忙著做鴛鴦窩;還有更多不知名的市民從家裏拿來小米、大米等糧食;專門拍攝鴛鴦的攝影師孫偉還把拍鴛鴦獲得的800元獎金全都捐了出來……

  “這幾年,鴛鴦粉群體從最開始的幾個人擴大到100多人。”老李説,如今,這支隊伍還在不斷擴大,從老年人擴大到年輕人,從本地人擴大到外地人。

  鴛鴦粉小車説,從開始喂食躲著人走,到現在看見我就主動迎過來,有時候,我一吹哨子,滿湖的鴛鴦都游過來,跟見了親人一樣。

  在松花江邊、在三溝一河、在太陽島、在每一個社區庭院,都活躍著如鴛鴦志願服務隊一樣的“圈子”。大家因對生態環境的熱愛走到一起,互相影響互相帶動,用業餘時間共同服務於哈爾濱的環境,讓哈爾濱的生態變得越來越好,也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圈出活力和熱愛

  “社區正能量圈”感染每一個人

  8月28日15時,初秋和煦的陽光灑進通達街道三孔橋社區橋北小區李鳳仙阿姨家,78歲的鄰居吳廣信老人高興地唱起《革命人永遠是年輕》。誰能想到,他在8年前還飽受抑鬱症困擾,天天足不出戶,寢食難安,常年靠吃藥生活。而幫助他走出陰霾的,就是他身邊的這群不離不棄的老兄弟、老姐妹。

  “我啊,能再活回來多虧了李鳳仙和她老頭姚偉民。”吳廣信説,2011年,剛退休不久就患上了抑鬱症,那時候晚上睡不著,白天覺得幹什麼都沒意思,甚至都不願跟老伴説一句話。身為2棟樓長的姚偉民和李鳳仙就經常到家開導他。2017年,在李鳳仙多次上門勸説下,老吳才勉強答應參加社區的大合唱。在與鄰居幾次綵排中,老吳從最開始的一句話不説到後來臉上逐漸出現了笑容,到最後能和院裏的鄰居見面説話,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此,老吳在大家的帶動下,越來越開朗,藥也不吃了,精神頭越來越好。閒暇時間,老吳不僅積極參加社區的各項活動,還揮毫潑墨,給大家寫春聯、寫大字。

  “老姚就是‘活雷鋒’。”68歲的王麗新説,鄰居家有啥事,只要老姚知道了,不管啥時候,他撂下碗筷抬腿就走。“去年過年,他一天給小區居民磨了40多把菜刀。”王麗新説,大年初三,我家下水道堵了,大過年的,我也不好意思找老姚,就給親屬打電話。在小區裏碰見老姚,問我去哪?我説去接人修管道。老姚還挺不高興,説我這麼近你咋還捨近求遠呢?最後還是老姚給修好的,弄得渾身都是臟水。他卻像往常那樣憨憨地一笑,説都是鄰居,有啥客氣的。

  作為一樓之長,老姚把該幹的不該幹的全幹了。按照大家的説法,就是“他眼裏有活”。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老姚把全樓清掃一遍:院裏貼小廣告的人,他發現就一直跟著,堅決不讓貼,有幾次還遭到威脅。今年,供暖公司要對居民供水管道進行升級改造,但許多居民家的供水管道都被包在裝修裏。整個夏天,老姚一家家幫忙改造,每天都灰頭土臉地回家。

  “老姚給大家辦正事,他老伴就組織大家搞活動,讓我們鄰裡間處得比親戚還親。”王麗新説,老姚的老伴李鳳仙經常張羅社區組織的百家宴、大合唱,還組織社區老人走出社區,到冰雪大世界、亭園野遊。

  當文明互助在人們心間播下種子,文明之花就處處開放。作為一個有近20年樓齡的老舊小區,橋北小區樓裏樓外乾淨整潔,地上連片樹葉都沒有;小區涼亭裏,居民自己掏錢安裝的太陽能燈,讓小區夜生活不再黑暗;每一個樓道入口處,都有為老人安裝的上樓把手;附近小區停水,小區居民自發組織每天給停水小區送水。

  “我當初是從齊齊哈爾退休來哈爾濱給兒子看孩子的。”老姚説,到了哈爾濱,來到這個小區,潛移默化地被身邊的人帶動,你幫我,我幫你,自然而然形成了互相幫助的氛圍。“這就是正能量圈。”

  老姚這樣熱心公益的人幾乎存在於哈爾濱每一個社區裏,他們自發形成,把正能量傳達給別人,讓鄰裡更和諧。他們並沒有任何“認證”。而有“認證”的“正能量圈”有數據可查。據哈爾濱市文明辦介紹:目前在黑龍江志願服務平臺註冊的哈爾濱志願者1239898人,志願服務站3932個,涉及醫療、搶險等22個行業和領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