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五化”發力 廢棄秸稈變成“寶”

2019-12-06 10:59:22|來源:哈爾濱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五化”發力,廢棄秸稈變成“寶”

哈爾濱“五化”發力 廢棄秸稈變成“寶”

粉碎還田機有效提高秸稈粉碎還田效率。(資料片)

  隆冬時節,瑞雪覆蓋了這片黑土地,秸稈還田任務勝利告捷,哈爾濱市510.28萬畝黑土地被秸稈肥“喂”得飽飽的。

  天空碧藍,哈爾濱市少了秸稈焚燒煙霧味,大批秸稈來源於農田,還于農田。在“吸食”秸稈肥料後,土壤會變得比以往更加疏鬆、黑土養分更充足。這些土地,經過一冬的休養生息,將在明春再次以飽滿的激情活力迎接耕作……

  據統計,今年哈爾濱市完成機械秸稈還田面積510.28萬畝,新安裝玉米、水稻秸稈還田檢測機具2011台套(旱田1061台套、水田950台套)。秸稈全量還田面積是去年同期的近4倍,取得歷史性突破。

  不僅是還田,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今年“五化”齊發力,真正讓秸稈變廢為寶。

  天空更藍、腰包更鼓,正是冰城秸稈處理科學轉變引發的蝴蝶效應。

  秸稈真正成了“寶”,誰還舍得燒?

  以前每到秋收後,便是秸稈焚燒時。秸稈焚燒屢禁不止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而比“禁燒”更重要的是,當秸稈真正成為有利可圖的“寶貝”,誰還舍得燒?

  秸稈是不是“寶”?還要農民説了算。自從實行秸稈還田以來,延壽縣六團鎮的玉米種植戶李廣才從中著實嘗到了甜頭。“以前都是燒了,從去年開始,我家聽政府的話開始還田,把秸稈粉碎、截碎以後,再一深翻,就能頂肥料用了,反正是增産了。”李廣才説,秸稈粉碎還田後,鬆軟的土地不僅有利於作物生根,還能抗倒伏、抗病蟲害。秸稈是實實在在的“寶”。

  秸稈還田是不是“好”?這也要農民説了算。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機械化的勞動産出更深得民心。記者採訪得知,在以前,1個人1天只能收割半畝地,如果雇人的話,每人每天100元的工錢,現在使用收割機1天只用六七十元。拿3畝地來説,3個人得收3天,使用收割機的話只用半小時就完成了。還有什麼能比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更有説服力。

  秸稈還田要不要?科學數據最有發言權。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鳳蘭告訴記者,每畝500公斤秸稈還田,相當於畝施碳銨13公斤、過磷酸鈣14.6公斤、硫酸鉀10公斤,並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培肥地力有明顯作用。秸稈在土壤中腐爛分解,增加了蓄水量,提升了有機質、土壤活性,加速了土壤礦質養分的分解利用。同時,秸稈還田分解轉化的産物能有效消除農藥和重金屬的污染,使農業生態體系走上良性循環軌道。

  秸稈真正成了“寶”,補貼政策是推手

  “突突突!”農機所過之處,稻子一掃而光,連同秸稈就地粉碎,只留下平整的土地。幹得漂亮!看到這,巴彥縣興隆鎮的種糧大戶陳迪財甚是興奮。

  往年,秸稈存也不好存、賣也不好賣,最粗魯的辦法就是一燒了之。而今天,空氣中不再瀰漫嗆人的煙霧,只有秸稈粉碎土地翻新後的清新味道。

  同樣興奮的,還有興隆鎮金禾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程亮,今年他們合作社的農機大顯身手。程亮當了6年的種糧大戶,每年收割後農田裏成片成片的秸稈都是付之一炬,聞著噁心想著痛心。他牽頭成立了農機合作社,遇上好政策,得到政府補貼,購置了20余臺配套秸稈粉碎裝置的農機。“這樣一來,我們合作社的秸稈就能全部入地變肥得到有效利用了,農機出租還能得到一筆收益,一舉多得。”

  程亮説,他得感謝政府近年來在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上所作的努力。

  今年9月,在省補貼政策尚未出臺的情況下,哈爾濱市于9月下旬出臺了秸稈翻埋機具及智慧終端檢測儀等機具購置市級累加補貼政策。在購置補貼方面,市本級補貼重點向秸稈還田離田機具傾斜,補貼額達到機具售價的50%。在作業補貼方面,對玉米秸稈翻埋和碎混還田、免耕覆蓋還田、水稻秸稈翻埋還田,市本級每畝分別累加補貼16元、5元和10元。

  通過政策的宣傳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機和秸稈還田作業的熱情。今年哈爾濱市完成機械秸稈還田面積510.28萬畝,秸稈全量還田面積是去年同期的近4倍,取得歷史性突破。

  秸稈真正成了“寶”,“五化”利用齊發力

  “以前,秸稈是先燒掉一部分,再用一部分磨成粉喂豬,剩下的則用來燒飯。”巴彥縣興隆鎮農戶陳美蓮説,這是鄉村秸稈處理方法的“老三樣”。但今年陳美蓮頭一次知道秸稈處理可絕不僅僅是“老三樣”,它是能乾大事的“寶”。

  秸稈腐熟場裏,存放著兩堆水稻秸稈,共計1300噸,這些秸稈已經在藥劑和水的活化下進行腐熟過程。省農科院的科研團隊研製出了新技術——“地産秸稈+畜禽排泄物+微生物製劑”,讓秸稈在-42℃環境也可以發酵。更讓陳美蓮沒想到的是,正是因為有秸稈,一座全新的電廠就在家門口建了起來。

  作為省百大項目,巴彥縣興隆鎮生物質熱電聯産項目即將點火起爐,走進廠區內記者看到,秸稈打包離田車隊,不斷地將秸稈包送入電廠的儲料棚,成捆的秸稈將粉碎處理,然後投入到燃燒爐,最終轉化成電和熱。儲料棚、燃燒爐及供熱管網、供電線路均已建成,工人們正在對發電機組及鍋爐設備進行最後的調試。

  “由秸稈轉化的熱力將直接並網供給興隆鎮城區熱用戶,電力將通過興隆鎮66千伏變電站輸送給國家電網。”項目負責人張振海説。

  一些養殖企業也將秸稈視為很好的養殖飼料。在賓縣永和鄉永和村農民周貴海的農田裏,一台大型機器正在田間作業。這台機器將平鋪在地裏的玉米秸稈“吃下咬碎”,接著再將秸稈碎渣打包後“吐”出,機器走過的地方,留下一個個方方正正的“秸稈包”。

  周貴海告訴記者:“我家30多畝地的秸稈全部由賓西牛業收走,他們用自己的大型農機下地來收集打包秸稈,還幫翻地,每畝地我能節約30元至40元,非常划算。”該村70%以上的秸稈全部由賓西牛業收走,成為養牛飼料,企業還與周邊多個村屯的農戶簽約,將地裏的玉米秸稈全部收走。

  秸稈真正成了“寶”,贏得藍天更贏得未來

  我們腳下的黑土地,有“攥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的美譽。秸稈就是給土壤“增肥”的最好養料,無論是還田、發電,還是做飼料,我們變換N種方式,都是為了冰城藍,更是為了守護我們的家園哈爾濱的未來。 

  據哈爾濱環保部門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冰城好天比去年多20天——根據哈爾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數據統計:2019年1至9月,有效監測天數273天,環境空氣品質達標227天,同比增加3天;其中優103天,同比增加20天。

  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環境,美好環境讓美好生活錦上添花。秸稈處理是一個縮影,哈爾濱正在順應市民的期待,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冰城人的獲得感、幸福感。(記者 王辛娜 郝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