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     輿情智庫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為高品質發展添動力
2020-08-07 08:39:35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于靈爽責編: 馮鈺穎

  原標題: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為高品質發展添動力 我省加強産學研金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綜述

  哈工大衛星鐳射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高速鐳射通信終端技術研發及應用”、哈爾濱新光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力系統高精度多光譜智慧檢測技術研究及其産業化”等16項我省支持企業謀劃實施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預計3年執行期結束後將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4億元。

  黑龍江省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累計新成立科技型企業35786家,其中有納稅申報的19127家。我省新增銷售收入或資産估值達到5億元以上的創新型領軍企業43家。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産學研金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加快將雄厚的科技創新“潛能”轉化為推動龍江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動能”。

  飛鶴乳業聯合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和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共同承擔的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中國母乳功能成分解析及牛乳基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研製及産業化”項目,完成了3個新産品的研製以及配方註冊,並於今年5月成功上市。

  在哈工大建校100週年之際,千余架無人機化身閃爍繁星,交織構成一幕幕震撼、恢弘的精美畫面。而為其提供技術支持的是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在建設“科創産教”共同體過程中孵化出的無人機團隊。

  近日,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其中保護著精密電子器件穩定運行的外殼是來自哈爾濱鑄鼎工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世界首創的梯度硅鋁合金産品。

  一張張彰顯龍江科技“硬”實力的創新名片,無不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

  政策“清障”為轉化成果“架橋鋪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創新這一振興發展的基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向高新技術成果産業化要發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近年來,我省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大力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産業化的意見》《黑龍江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黑龍江省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黑龍江省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施細則》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為科技成果産業化難的“天塹”“架橋鋪路”。

  在政策突破上,為激勵科技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給予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更加寬鬆的政策,允許科技人員兼職離崗創業;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後,對完成、轉化該項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高達70%。這些措施給成果轉化“鬆綁”,讓科研人員得到切實的物質激勵,為他們實現科研夢想添“薪”蓄力。省科學院技術合同成交額因此邁上了億元階梯。

  東北林業大學教師邱兆文也是這一系列好政策的受益者。他乾脆將拓盟科技公司辦在了校園內,一邊轉化科研成果,一邊繼續留校任教。在我省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政策引導下,他申報的“基於多模態影像數據融合的3D列印成套技術在精準心血管外科的産業化應用”,獲得了科技部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的支持。經過省創新創業大賽的歷練,他在全國大賽中獲獎,並贏得了來自北京創投機構2800萬元的融資。更令邱兆文開心的是,創業並沒有影響他評職稱,今年初,他被學校聘任為教授。新冠疫情期間,他帶領團隊成功研發的新系統,60秒內就可以實現肺炎的自動標注與精準定量分析,該成果在哈醫大一院、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等12家醫院得到了應用推廣。今年上半年公司銷售額增幅達50%以上。

  2018年我省啟動省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圍繞科技水準高、産品附加值高、産業帶動性強、能較快形成較大産業規模的重大科技成果,針對轉化過程的中試熟化、試生産和産業化初期三個不同階段給予支持。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600MW等級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研究及應用”、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超高水頭400MW級大容量抽水蓄能機組研製”等16個項目,獲得支持資金達9300萬元。這些項目成果孕育出的高新技術産品,將為我省經濟高品質發展打造更多新賽道。

  厚植沃土 助“科技苗”長成“壯碩果”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我省厚植科技成果轉化沃土,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金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18年實施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在增加企業數量的同時更注重提升企業品質,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分層次進行精準培育。

  東北四省區第一家首批在上海科創板上市的新光光電,就是我省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培育的典型企業之一。

  據省科技廳統計,我省實施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以來,新增銷售收入或資産估值達到5億元以上的創新型領軍企業43家,包括哈工大機器人、鑫達高分子、中飛新技術等。今年上半年,進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企業2050家。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250家,比2017年增長34.6%。

  疫情讓絕大多數展會被迫取消,卻讓哈爾濱愛威爾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商機。這家從事虛擬現實技術研發的企業,通過人工智能和VR技術將展會真實還原,目前已經為黑龍江特色食品展覽等11家展會提供了服務。公司總經理項徵告訴記者:“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可實現翻番,達到1200萬元左右。”

  愛威爾是騰訊眾創空間(哈爾濱)孵化的高新技術企業。為讓更多“科技苗”長成“壯碩果”,我省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科技創新孵化平臺建設。今年上半年,新通過省級評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58家。黑龍江元創谷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等4家眾創空間通過國家眾創空間備案,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總數達到50家。

  我省對孵化服務績效突出的孵化器(眾創空間)項目和重點示範大型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項目採取服務績效後補助方式給予支持,2018年至今共有8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獲得資金5560萬元。2019年,全省參加火炬計劃統計的孵化器、眾創空間246家,在孵企業6904家,同比增長27.73%。疫情期間,為助力企業“加速跑”,我省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紛紛為在孵企業減免租金、服務費,並在融資對接、財稅法務等方面提供扶持。

  今年以來,為降低新冠疫情對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的影響,黑龍江省科技廳成立了科技研發投入提升、自創區和高新區創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解放思想優化創新環境等4個工作專班。開展14個批次科技創新券兌付,支持金額3281萬元,幫助401家中小微科技企業紓困穩崗渡難關。

  強化協同創新讓成果生“金”

  注重産學研金協同發力,讓更多科技成果通過轉化“開花結果”,落地生“金”,是我省近年來持續推進的一項工程。

  8月5日,黑龍江省油氣資源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大慶油田揭牌。“聯盟集聚了省內多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將發揮‘産、學、研、用’一體化優勢,合力推動油氣産業技術創新,壯大我省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産業鏈。”聯盟理事長王廣昀説。

  不僅是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我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也著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組成聯合攻關體,合力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促進創新要素向産業集聚。專項聚焦經濟高品質發展、産業振興,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依託創新鏈培育産業鏈,在裝備、能源化工、食品加工、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重點産業領域,著力提升科技創新對百億級企業、千億級産業和萬億級産業集群發展的可持續支撐能力。

  黑龍江惠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長期致力於智慧農業和智慧農機裝備的研發和生産,現有研發人員近百人,是國內農業科技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發團隊之一。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劉劼教授是人工智能與物聯繫統創新研發頭雁團隊負責人。2019年,雙方聯合承擔了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精準農業大數據雲平臺開發與應用”項目,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實現農業生産記錄自動化、標準化、生産資源利用率最大化,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降低農作物生産成本,整體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惠達科技預計今年銷售收入達2億元。

  完善技術轉移體系,我省建立了11家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35家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家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對近兩年年度考核優秀的國家級、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進行獎勵,累計支持2000萬元;對21家我省企業兌現技術交易補助1737萬元,有效推動了各市地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我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17年的150.75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235.84億元,增長率達56.4%。

  加強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去年我省啟動實施了機器人及智慧裝備、石油及石油化工、人工智能等11個省科技重大專項,立項29個項目。目前,這29個在研項目持續推進,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經費支出4058萬元,帶動企業研發經費支出4.4億元。推薦省內高校、院所和企業申報“藍色糧倉科技創新”“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科技冬奧”“固廢資源化”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48項,申報國家科技引智項目38項。

  “硬核”科技賦能,企業無懼風雨。新冠疫情期間,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天有為電子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我省高新技術企業,憑藉過硬的科技實力和不斷推陳出新的高新技術産品,穩立市場潮頭,各項經濟指標均保持了高速增長。

  在廣袤的龍江大地上,産學研金深度融合,極大推動了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將促進我省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龍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大生機與活力。(于佳 記者 彭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