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變奏曲

2018-05-16 11:03:14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豫見國際-圖片】黃河故道變奏曲

滿目蒼翠的槐花林,縷縷清風沁人心脾。⑨3本報記者史長來攝

【豫見國際-圖片】黃河故道變奏曲

黃河故道的變遷。供圖/史長來製圖/劉競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理念擺在突出位置。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從百里黃沙到綠色廊道,從原始荒涼到立體涵養,從風沙肆虐到造福一方。黃河故道百年變遷,是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縮影,也是人與自然構建生命共同體的有力見證。

  5月3日,地處黃河故道腹地的民權林場核心區申甘林帶,頭頂驕陽似火,但萬畝槐林裏濃蔭遍地,絲絲涼意沁人心田。這是黃河故道綠色最濃郁的地方,正在舉行的槐花節引來眾多遊人,濃濃的綠意把人的眉目映出深深淺淺的碧色。一陣風吹過,雪白的槐花散落成雨,飄飄灑灑,清香四溢。

  本報1月9日以《河南有個“塞罕壩”》為題對民權林場三代人68年造出6.9萬畝平原綠海進行重磅報道後,引來十多家中央媒體競相採訪,多家境外媒體聞綠而動,遊客更是紛至遝來。

  關注生態已成時代共識。從一個點,到一條線,“五一”前後,本報為期一週的“明清黃河故道行”採訪之旅向黃河故道深處進發。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從西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至今的2600多年,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曾26次改道。

  距清咸豐五年(1855年)最後一次改道已有百餘年。黃河在蘭考東壩頭決口北徙,在河南境內留下192.8公里長的黃河故道,綿延伸展于蘭考縣和商丘市的民權縣、寧陵縣、梁園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虞城縣等6個縣區,被稱為“明清黃河故道”。

  東壩頭黃河決口處、引黃商丘總幹渠、申甘林帶、梁園區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記者一路踏訪,追尋故道發展脈絡,探究時代變遷,採擷綠色明珠。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理念擺在突出位置。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從百里黃沙到綠色廊道,從原始荒涼到立體涵養,從風沙肆虐到造福一方。黃河故道百年變遷,是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縮影,也是人與自然構建生命共同體的有力見證。

  築就“生態長城”:抗風沙,豫東防護林帶崛起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古老的黃河裹挾著滾滾泥沙頻繁決溢遷徙,同一個地方,三十年前在河的東岸,三十年後卻變成了河的西岸。數千年來,黃河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複雜的故道體系。

  明清黃河故道為何冠以“明清”之名?這跟明代治黃功臣潘季馴有關。

  潘季馴動用五萬民工歷時16年,在黃河下游兩岸修築了南北兩條大堤,黃河才被基本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等地一線,直至1855年黃河再次決口改道。這兩條大堤就成了黃河故堤,舊河道即是“明清黃河故道”。

  738公里的黃河故道,橫貫豫魯皖蘇4省8市,河南境內長192.8公里。商丘市提供的數據顯示,河南段故道流域面積1520平方公里,超過3個鄭州市建成區的面積。其中,民權縣、蘭考縣涉及面積均超四成。

  此次改道,是又一次災難深重的開始。連綿百里的沙丘群蠶食著村莊和農田,風沙、鹽鹼、旱澇等自然災害頻仍,百姓苦不堪言。新中國成立前的30多年中,僅民權縣就有17個村莊的村民因風沙危害背井離鄉。

  踩著鬆軟的沙土,在3萬多畝申甘林帶中徜徉,看著林間行駛的汽車捲起陣陣黃沙,才能把眼前的滔滔林海與當年的風沙肆虐之地聯繫起來。

  一向靜謐的林子因槐花節變得充滿生氣。61歲的張建民和愛人從商丘趕來,參加槐花節徒步比賽。“第一次來,沒想到這裡居然藏著這麼一大片林子,太震撼了,以後可以帶著兒子、孫子一塊兒來‘吸氧洗肺’。”

  雖然退休30多年,但每到這個時候,潘敬修老人總要到林子裏幹幾天義務護林員。今年已90歲高齡的他,家就在黃河故道旁的民權縣孫六鎮。“小時候風沙厲害,大堤以北沒種成過莊稼,要不是有大片林子擋風固沙,哪有現在這悠閒的生活。所以看到誰折槐樹枝子,我就不依他。”

  事實上,黃河故道的造林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從1916年起,一些有識之士就在故道兩岸斷斷續續小規模植樹造林。“1919年,民權縣謝莊三戶鄉民與一資本家合資在申集、甘莊一帶墾荒植樹6年,正是我們腳下的申甘林帶範圍。”民權林場辦公室主任高振標説。

  然而戰火連綿,林木終不得保,其效甚微。新中國成立前夕,商丘境內僅有成片林3萬畝,林木覆蓋率2.7%。風起沙飛,遮天蔽日,民權、寧陵、商丘(今睢陽區)、虞城有沙荒59萬畝,泛風沙地130萬畝。蘭考的情況更為嚴峻,林木覆蓋率只有1.6%,僅沙化土地面積就達40萬畝。一如民謠傳唱:“一場風沙起,遍地一掃光,終年辛勞半年糧,攜兒帶女去逃荒。”

  新中國剛成立,黨和政府就把在開封以東營造防風固沙林提上日程。1950年冬,豫東沙荒管理處成立,指導蘭考、民權、睢縣、寧陵、虞城等十多個縣的造林防沙治荒工作。著名的豫東防護林帶逐漸崛起。數據顯示,1957年,商丘共完成豫東防護林帶造林面積17.77萬畝。

  但也曾走過彎路。從1958年起,因自然災害、大煉鋼鐵等原因,豫東的林木被大量砍伐,風沙再起,廣大農民重受無林之苦。

  1962年焦裕祿來到蘭考,正是這裡內澇、風沙、鹽鹼最嚴重之時。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焦裕祿找到了治理“三害”的關鍵——要給沙地“扎針”。其中表現最優異的一根“針”就是泡桐。

  在商丘,除了學習蘭考經驗搞農桐間作,還大力發展農條間作。白蠟條(桿)既是“莊稼衛士”,還是少林“武僧棍”的絕佳選材。

  沿著黃河故道一直向東,一行行蔥鬱的白蠟條(桿)已經成為豫東平原上的一道風景線。寧陵縣是全國最大的白蠟條(桿)生産基地,農條間作面積達20萬畝。

  如今,蘭考的泡桐肩負了新的使命,泡桐木被製成樂器,成為蘭考響噹噹的産業。“2016年以來,蘭考每年保持500萬株的造林規模,只要是適宜生長的地方,泡桐仍是首選。”蘭考縣林業局局長趙冬説,多年植綠,蘭考縣40萬畝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蓋率達到26.08%。

  扼守風沙口,築就生態屏,通過開展骨幹林帶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推進沿線農村“四旁”綠化和沙荒地造林,沿黃河故道基本建成了點、片、帶、網相結合的生態防護林體系。目前,商丘黃河故道林木覆蓋率達到45%,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0%、水系林木綠化率92%、道路林木綠化率94%,林業生態體系基本形成,曾經不長莊稼、只長茅草的沙荒鹽鹼地逐漸變成沃野良田。

  黃河故道內坐落的諸多村莊裏,虞城縣張集鎮槐樹李莊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個村因一棵1200年的老槐樹而得名。枯幹新枝,樹葉繁茂,六七人才能合抱。一位老人告訴我們,傳説這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拴馬樹,村民把它稱作“老槐爺”。

  滄海橫流,轉瞬千年。千年古樹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偉大見證。古樹無言,風吹葉舞,卻仿佛向我們傾訴著這份和諧共融、相護相守的千年情緣。

  引來“生命線”:保水質,呵護濕地資源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人類自古擇水而居。《詩經》中的一首詩就描述了郊野水邊的一幕:蒲草葳蕤,綴滿露珠,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含情不語,秋波一轉,顧盼流轉,嫵媚動人。

  這樣的美景如今在商丘任莊水庫得以重現。站在高高的明清故堤上極目遠眺,寬闊的水面煙波浩渺,水天一色。近處蒲草依依,小荷露出尖尖角,舒展開巴掌大小的葉片,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野鴨三五成群,不時滑水嬉戲。

  這偌大的湖面超乎了我們的想像。黃河改道,隨著歲月流逝,“廢黃河”或者變為小型濕地、河道,或者淪為風沙鹽鹼地。在豫東沙土地上怎會涌出這一湖碧水?殊不知,這僅是故道上八座梯級水庫之一。

  “水是真真切切的黃河水。”商丘市水利局的“老水利”韓墨林為我們解釋了來龍去脈。1958年,河南、山東兩省共同開發黃河故道,建設三義寨引黃灌區,規劃修建黃河故道任莊、林七、吳屯、鄭閣、劉口等8座梯級水庫。因河道淤積和次生鹽鹼等,引水時斷時續。經1974年、1990年兩次改造,1994年新三義寨引黃工程通水,被灌區人民譽為“生命線”。

  溯流而上,我們來到蘭考縣三義寨引黃渠首閘。60年前,黃河水就是經由此地重新擁抱豫東平原,這片乾涸的大地歷經百年再一次得到母親河的眷顧滋養。

  如今,蘭考縣18條縣級河流流淌的均是黃河水,老百姓再也不會守著黃河望水興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到2020年,蘭考縣計劃將黃河水引進450個行政村。樹木水塘,綠韻水靈,將喚起人們的鄉愁記憶。

  蘭考縣水利局局長陳志淩介紹,黃河水現階段在蘭考主要用做灌溉水和景觀水,“比起井水,老百姓更偏愛黃河水,不僅肥力強,還不涼,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

  對於商丘來説,黃河水是其唯一的客水水源,不僅澆灌著247萬畝農田,用於養殖、旅遊,更是商丘人民吃水的大水缸。

  飽含泥沙的黃河水經過民權縣野崗鄉壩窩沉沙池沉澱後,汩汩清水再次被引入故道,歷經任莊、林七、吳屯三座水庫後,進入鄭閣水庫,亦是商丘市第四水廠的水源地,市民飲用黃河水已經13年。

  水庫屬於人工濕地,引黃之後,黃河故道成為商丘最大的濕地。這塊“城市之腎”還具有補充地下水、調節洪水流量、清除轉化毒物和雜質、保護小氣候等作用。在中原人口稠密地區有這樣一塊濕地,對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和地方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價值。

  莊子故里民權縣境內的任莊、林七、吳屯三座水庫還各自擁有一個詩意的名字:鯤鵬湖、秋水湖、龍澤湖,三湖共同組成了民權縣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依託沿岸的水庫資源,各區縣紛紛打造生態旅遊、休閒旅遊,梁園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新近獲批,天沐湖景區農家餐館旺季一天能收入三四萬元。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商丘人離不開黃河故道,商丘的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黃河故道。處理好濕地保護和開發的關係,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度,顯得尤為重要。

  以往密布的水網、水箱不見了,當地水利、環保、公安等部門聯合行動,對污染源進行大規模的清理整頓,拆除幾十處直接污染水源的豬圈、廁所、魚塘及工業項目,環保部門添置了水質監測設備,24小時監測水質變化。

  背靠任莊水庫的民權縣綠洲街道辦事處任莊村,粉墻黛瓦馬頭墻,魚躍荷塘菜飄香,2017年年底榮膺全省水美鄉村。今年春節期間平均每天客流超過2萬人次,原來靠打魚、編蒲草為生的村民吃上了“生態飯”。

  55歲的高清獻是任莊巨變的親歷者。2015年村裏打算發展生態旅遊時,上馬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污水處理廠。污水經過處理,可直接排放到生態水系裏養魚、種藕。

  “靠生態吃飯就不能把污水排到黃河故道裏。”高清獻説,村裏的農家樂必須安裝空氣凈化裝置,處理好餐廚污水和油煙排放問題才能營業。

  5月1日正午時分,農家樂老闆朱世德在廚房忙得腳不沾地,臉上卻樂開了花。從漂泊在外的大廚到回家創業,從月掙四五千元到日營業額四五千元,朱世德完成了一個打工仔到老闆的身份轉換。

  這是黃河故道的恩賜,是良好生態的饋贈,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韓墨林介紹,黃河故道的水質始終保持在二類以上。一片又一片濕地猶如美麗的綠寶石,鑲嵌在豫東平原上,鴨逐魚躍,水鳥翻飛,形成“北國水鄉”的旖旎風光。

  生態向好、水草豐美,引來鳥兒雲集。鳥類保護志願者發現,白天鵝從稀客成為常客,從三三兩兩變為成群結隊;被稱為“鳥中熊貓”的珍稀鳥類震旦鴉雀在這裡現身;58隻珍稀瀕危鳥類青頭潛鴨在此安家繁衍……

  打造“綠色銀行”:破困窘,沙土地上百果飄香

  虞城縣張集鎮境內的王安莊水庫是8座梯級水庫中的最後一座。因引黃水量有限,黃河水多年沒有到達這裡。然而幾十年來,水庫裏的水卻從未幹過,碧波盪漾,漁舟唱晚,一派自然祥和的景象。我們駐足停步,在粼粼波光中感受百年前黃河在此奔騰不息、不捨晝夜的前行之勢。

  黃河故道的沙土地不易保持水分,比起小麥、玉米等莊稼,蘋果樹、梨樹、杏樹等果樹根系發達,能深深扎入沙土中,結出的果實脆甜。故道沿線的人們調整種植結構,益林則林,益果則果,大片大片的經濟林不僅豎起防風固沙的生態屏障,還鋪就人們擺脫窘困邁向新生活的致富之路。

  張集鎮林堂村,55歲的林付生正在給蘋果枝條“做按摩”。他種的可不是普通的紅富士,而是從河北引進的盆栽蘋果。中等盆景大小的蘋果枝條上,粉白色的花還沒有落完,有的枝條上已結出了青澀的果實。

  “你看,蘋果樹種在盆裏,既能觀花、觀果,還能吃果。一盆能挂二三十個果子,至少能賣八九百元。”老林打開手機,得意地展示盆景蘋果完全培育好的圖片。根據專家指導,用海棠做根砧,矮化喬木做中間砧,最上面嫁接蘋果。三次嫁接,培育兩年,才有了眼前這1400多盆蘋果樹。

  侍弄盆栽蘋果之前,老林也像大部分果農一樣,種的是地栽的紅富士。張集鎮6.8萬畝耕地中,僅紅富士蘋果就達5萬畝,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導産業。從傳統品種到富硒蘋果,從論斤賣、論個兒賣,再到論盆賣,故道人民銳意進取、謀新求變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不遠處的田廟鄉,北隔黃河故道與山東單縣相連,被稱為虞城的“北大門”。2.9萬畝耕地面積中果樹佔2萬畝,涵蓋了北方平原地區很多水果品種,百果飄香,有著“江北第一百年雜果園”的美譽。

  黃河故道上游、虞城的西邊是寧陵縣,最為出名的金頂謝花酥梨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年總産10億斤以上。初春時節,一樹樹的梨花怒放,寧陵縣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當地依託石橋鎮為中心的20余萬畝優質酥梨基地舉辦梨花節和採摘節,在省內外都有不小的名氣,帶動梨農增收致富。

  林海,濕地,果園,花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演化為百年故道上綠意深深,春色濃濃。

  酒香不怕巷子深。黃河故道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環境資源、景觀資源,及其蘊含的巨大的歷史、生態、經濟、社會價值逐漸被人認可。

  善謀長遠,方能革故鼎新。十八大以後,明清黃河故道的保護開發猶如裝上“加速器”。

  商丘市2016年已啟動黃河故道生態走廊提升發展工程,“一廊提升”正在推進當中。2018年大力實施黃河故道南岸林帶建設,以儘快實現全線貫通,為防沙治沙、涵養水源、促進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新興産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構築多元化、強有力的綠色生態屏障。

  目前,民權縣啟動了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黃河故道國家生態公園以及連接“兩園”之間的生態走廊,即“兩園一廊”規劃建設,今年造林3.6萬畝;梁園區著力做好水庫修復、河道清理、林木結構調整、區域交通設施建設等工作,積極籌建黃河故道野生動物園;虞城推出萬畝果園、萬畝濕地、萬畝水面等生態鄉村旅遊項目,推動農業和旅遊互促互助,加快“農遊一體”發展。

  我省“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推進明清黃河故道綜合整治開發,加強沿線濕地保護修復和生態防護林建設,推動特色農業、旅遊與生態一體化發展,建設橫貫黃淮平原的生態文化旅遊廊道。

  百年黃河故道的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機遇期。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這片熱土上蓄勢待發的潛能一旦被徹底激活,那將會是多麼美好的一片新天地! □本報記者李英華王平陳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