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箜篌城”再傳箜篌音

2018-07-23 15:22:50  來源:大河報  責編:趙瀅溪

【中原文化-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千年“箜篌城”再傳箜篌音

魯璐在演奏箜篌

【中原文化-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千年“箜篌城”再傳箜篌音

黃祎琦復現的唐代豎箜篌受訪者供圖

  從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裏,劉蘭芝“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到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箜篌這件多見於敦煌壁畫、一度失傳的古老樂器,帶給後人無盡遐想。

  箜篌到底長什麼樣?偶爾亮相熒屏的現代箜篌,是古人彈奏的箜篌的模樣嗎?今天的我們還能見到盛唐時的箜篌實物嗎?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原來箜篌和河南有著深厚淵源,在現代箜篌的傳播中也有河南人的身影。

  臥箜篌誕生地中牟

  迎來首批箜篌傳承人

  “第一次聽箜篌”“這音樂太‘仙’了”“想淚目……”7月16日晚,中牟縣人民文化館上演了一場“箜篌之韻·千古弦情”箜篌演奏會,這場演出通過大河報豫直播進行了現場直播,浪漫唯美、空靈幽遠的箜篌樂音,吸引了近3萬網友觀看並評論。

  這是中牟縣第一批箜篌傳承人的首次集中演繹,活動旨在做好中牟古代箜篌文化的挖掘和傳承。2017年底,中牟縣與北京魯璐箜篌團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要共同傳承和發展箜篌文化藝術,通過“尋找中牟箜篌傳承人”活動,從200多名報名者中選拔出成人28名、少年25名作為第一批箜篌傳承人。

  箜篌文化與中牟的淵源頗深。在中牟縣東南10公里處有個古城村,村邊有座古城遺址,相傳是古代的“箜篌城”,第一代樂神“師延”便在此造箜篌。中牟是有史料記載的臥箜篌製造的最早地,現存的箜篌城遺址2009年被確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而追溯箜篌的歷史,至少能上溯到距今兩千多年前。1996年,新疆且末出土了距今約2700年的木豎箜篌實物,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為“世界上最早的彈撥樂器”。

  在中國古代,箜篌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類。其中,臥箜篌屬於中國古代漢族樂器,與琴瑟相似。豎箜篌和鳳首箜篌則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西洋豎琴同宗。盛唐時期,箜篌演奏藝術達到了頂峰,敦煌壁畫上所描述的唐箜篌主要是豎箜篌,據《李憑箜篌引》詩中所説的“二十三絲”,也可知其彈的是豎箜篌。在日本奈良正倉院,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件。

  演奏會上,儘管初學的中牟少年彈奏的是《兩隻老虎》《友誼地久天長》等相對簡單的旋律,但看到孩子們與箜篌這件古老樂器的結合,不少台下觀眾激動得應聲合唱。作為傳承人的指導老師,看到箜篌融入了孩子們的童年生活,青年箜篌演奏家、中牟箜篌文化形象公益大使魯璐也很高興:“箜篌現在還是小眾的民族樂器,能彈奏的僅有千人左右,孩子們的喜愛讓人看到了希望。”

  豫籍箜篌演奏家

  全國推廣箜篌文化

  近年來,魯璐帶著箜篌的美妙樂音頻頻登上各大晚會的舞臺,並在2014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為與會的各國元首夫人彈奏了箜篌,展示了東方藝術之美。此次演出,魯璐也獨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柔美清澈、亮麗圓潤的音色,通過她的曼妙彈撥,富有極強的表現力。

  出生於河南新鄉的魯璐,與箜篌結緣于一次偶然。12歲時,在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古箏專業學習的她,有幸被學校選中作為箜篌苗子來培養。2009年,讀大學的魯璐看到一篇介紹中牟箜篌城的文章,她還專程實地尋訪。而老家原陽與中牟本就隔著黃河相望,讓她覺得“冥冥之中與箜篌有一種緣分”。

  後來,魯璐跟隨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學習,通過勤奮努力,她迅速成長為箜篌演奏新秀。

  在魯璐看來,箜篌有自己的獨特氣質,“入門不難,難的是達到一定境界”。“和一些彈撥樂器需要撥片彈撥琴弦不同,箜篌演奏是用手指彈撥,更接近內心,傳遞的情感更為真切。”此次箜篌演奏會上,觀眾除了能看到一種類似唐代的豎箜篌外,更多的是造型和西方豎琴相似的現代箜篌。這是為何?

  魯璐表示,豎箜篌是有世界基因的泛豎琴樂器,相傳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伴隨著人類最早文明而誕生的古老弦鳴樂器之一,有説法稱源自美索不達米亞,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稱為豎琴。事實上,今天的土耳其三角豎琴與中國唐代豎箜篌就很像,而鳳首箜篌則與緬甸豎琴接近。

  從樂器材質和構造來看,箜篌整體經過了由簡入繁的過程,在不斷交融中發展。魯璐説,新疆出土的箜篌比較古樸,到唐代豎箜篌工藝有了很大改進,而現代箜篌是多種箜篌的集大成者,從古代單排弦發展到雙排弦,利用當代技術再發展再創造,努力適應現代音樂的發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奚柔 文 記者 許俊文 攝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