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種瓜才能讓瓜農得甜頭

2018-07-30 17:45:34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人們在夏邑縣北嶺鎮舉辦的“挑西瓜大賽”中認真挑選西瓜(6月22日攝) 劉守良攝

  作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産量居首的西瓜大省,河南省每年的西瓜銷售行情都會牽動不少人的心。

  連日來,記者在我省兩個“西瓜之鄉”走訪中,發現存在西瓜銷售“冰火兩重天”的景象:這廂西瓜能賣兩三元一斤,瓜農坐在家門口,客商源源不斷,西瓜暢銷全國;那廂西瓜賣0.3元一斤,客商還要挑挑揀揀,瓜農無奈自行運到市區銷售……

  西瓜銷售冷熱懸殊的背後,折射出的是我省西瓜種植結構及模式亟待升級的現狀。

  “瓜鄉新秀”:大棚種植+新品種,每畝收入過萬元

  7月25日,在夏邑縣北嶺鎮劉集村,西瓜經紀人崔賀在核算今年的收成。

  “4月27日開始收的第一車瓜,2.8元一斤,7月5日收的最後一車瓜,0.8元一斤,一共收了200多車、1000多噸西瓜,賺了十來萬塊錢。”崔賀掩飾不住自豪之情。

  為什麼西瓜能賣這麼好?54歲的瓜農韓慶濤甚是得意:因為種的西瓜品種是84-24!

  在夏邑縣,談起西瓜種植,韓慶濤絕對有發言權。作為當地引進84-24西瓜的第一人,他2004年在上海打工時接觸到了84-24西瓜,2005年,他和幾名老鄉從上海買回84-24瓜種,第一年他們種了84畝,西瓜不僅早早上市,而且口感脆甜,當地露地西瓜賣0.2元一斤,他們種的西瓜賣0.8元一斤。

  看到種西瓜能賺錢,北嶺鎮種西瓜的農民越來越多,目前種植面積達到12.8萬畝。

  時間長了,夏邑瓜農也知道了84-24的來歷。這個品種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女士1984年培育成功的,學名是“早佳84-24”。這個品種的特點是上市早,皮薄、汁多、糖度高,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在南方市場上市,因為價格貴被人們視為精品西瓜。

  與一般的露地西瓜相比,84-24對種植技術要求較高,前期投入也較大。夏邑瓜農摸索出了“4膜覆蓋大棚種植技術”,每座大棚建棚成本5000多元。同時採用非嫁接的自根苗栽培技術,最大程度確保了西瓜口味不變。加上夏邑縣土壤硒含量較高,西瓜含糖量普遍在11%以上,受到市場的追捧。

  2017年5月,夏邑縣被授予“中國西瓜之鄉”稱號。據統計數字顯示,夏邑84-24西瓜畝産8000斤左右,平均售價1.5元一斤,瓜農畝均收入超過1萬元,遠超其他經濟作物。

  “瓜鄉老兵”:露地種植+老品種,每畝收入不足1000元

  7月26日上午,在開封市杏花營鎮,佔地120畝的開封市西瓜批發市場內,零星地停放著七八輛賣瓜車。

  瓜農張凱説,他家裏種了8畝西瓜,是麥子套種的露地西瓜,“這幾天賣0.3元一斤,每畝能産5000多斤西瓜,除去成本,今年一畝地收入800多塊錢。”

  開封具有悠久的西瓜種植歷史,沙土地産出的沙瓤西瓜曾走俏市場。杏花營鎮和杏花營農場是汴梁西瓜的核心産區,被稱為“西瓜之鄉”。

  杏花營鎮高寨社區黨支部書記范學生是種了幾十年西瓜的“老把式”。他説,汴梁西瓜起步早、基礎好,但這些年在種植品種和種植技術上都沒有更新,“種的幾乎全是露地西瓜,設施西瓜佔不到十分之一,上市時間集中、售價低、效益差,每畝毛收入2000多元,刨去成本每畝西瓜收入不到1000元。”

  為何不種84-24?范學生説,84-24要在大棚裏種植,前期投入較大,一般瓜農承受不了;另一方面,84-24瓜皮薄、特別脆,不好運輸,本地銷售價高難賣,所以沒有選種。

  出路:從“種啥賣啥”到“要啥種啥”

  “西瓜消費市場不斷發生著變化,特別是優質、小果型品種需求量在增大。”省農科院園藝所西甜瓜研究室主任趙衛星説,這倒逼著西瓜種植方式必鬚髮生改變,尤其是應引導露地種植向設施栽培轉移。

  趙衛星介紹,國家西甜瓜産業技術體系鄭州綜合試驗站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河南西瓜種植面積326萬畝,産量1110余萬噸。其中,露地種植佔總栽培面積的六成以上。設施西瓜最早在4月25日上市,價格高且市場供不應求;露地西瓜7月底至8月初集中上市,價格低還容易出現“難賣”。

  除了改變種植方式外,還應該積極推廣種植新品種。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徐志紅説,河南不僅在西瓜種植面積、産量上是第一大省,培育的優良品種也最多,從事西甜瓜育種的有部屬、省屬11家單位,具有很強的實力。

  徐志紅坦言,一個新品種的推廣需要時間。夏邑引進的84-24品種培育成功了30多年,在上海、浙江已經種植20年,近些年才得到河南種植戶的認可。“我們培育出的珍品西瓜,個頭小、口感好,能賣到8元一斤,在中牟縣韓寺鎮推廣了10年,這兩年才走出示範田,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傳統瓜農的抵禦風險能力差,推廣新品種還得依託種植大戶和合作社帶頭示範,從‘種啥賣啥’轉變為‘要啥種啥’,要讓瓜農實實在在嘗到甜頭,提高種植效益。”徐志紅建議。(記者 尚傑 通訊員 宗曉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