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文化遺産 執著守護精神家園

2018-10-16 13:10:51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開封城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淅川荊紫關鎮平浪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紅旗渠青年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5000年前中華文明在河南初露曙光,歷經夏、商、東周、東漢、北魏、隋唐,至北宋達到鼎盛時期,河南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漫長的文明進程給河南遺留下了豐厚的文物資源。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源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

  改革開放4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河南文物人腳踏實地、攻堅克難,在文物保護利用、考古發掘、博物館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使命神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省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建立健全文物法制體系。1983年,河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河南省〈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這是全國第一部省級地方文物立法。目前,我省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已有15部,為河南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地方文物保護法規體系日臻完善。

  基本摸清文物資源“家底”。根據文物普查結果,全省不可移動文物單位總數達65519處,位居全國第二位;可移動文物1773620件/套(共計4783457件),位列全國第四位。河南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3處增至35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253處增至1231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達到20個,文物保護基礎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世界文化遺産數量躍居全國前列。成功申報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絲綢之路河南段、中國大運河河南段等5處(24點)世界文化遺産申報成功。

  文物考古探尋“最早的中國”。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開展以來,我省先後有45項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入選總數為全國之最。“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河南有17項入選,名列全國榜首。中國考古學研究領域最高獎項——“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評選,我省獲獎16項,總數在全國省級考古研究機構中名列第一。

  811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會同住建廳等將有重要保護價值的811個村落分五批列入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其中124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2017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12億元,支持104個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2016—2018年,省級財政每年安排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省級財政專項資金1億元(含文物保護專項),用於傳統村落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文物保護科技力量顯著增強。“城市考古與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落戶我省;我省“幹縮變形木質文物潤脹復原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護科技和技術創新二等獎。持續深化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合作,在河南建設多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實驗室和研發基地。依託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設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科研基地14個;文物建築保護維修的技術水準進一步提高,對林州慈源寺實施整體搬遷保護,對鄭州文廟、開封延慶觀等古建築實施整體抬升保護,在當時創下多項全國記錄。

  打造大遺址保護利用展示示範工程。河南文物家底豐厚,大遺址星羅棋佈,仰韶遺址、賈湖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城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等聞名中外,猶如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顆顆璀璨的文化明珠,讓華夏文明發展脈絡清晰可見。

  目前,河南已入選國家專項保護規劃的大遺址數量達22項,位居全國首位。作為大遺址保護工作的重點省份,河南文物工作者先行先試,探索創造了一系列的典型經驗和模式。以洛陽為例,其採取考古原址保護展示的新模式,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工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創新手段,對女皇武則天時期的重要宮殿“天堂”“明堂”遺址進行保護展示,步入其中,遺址的真實面貌一覽無余,“活化”後的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成為市民和遊客感受盛唐文化的精神家園,成為洛陽的“城市語言”和“城市符號”。

  鄭州市探索建立“生態保遺”模式,以生態綠化方式讓鄭州商城遺址成了全市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的歷史文化區域和文化地標。根據規劃,至2020年底前還將建設遺址生態文化公園75處,為生態建設添彩,為城市建設增強文化支撐。

  如今,大遺址保護利用初顯成效。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安陽殷墟、新鄭鄭韓故城等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美化了城鄉環境,改善了群眾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顯現了文物保護的綜合效益。

  合理利用:

  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如何在保護好文物的同時,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如何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文化、社會、經濟價值,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我省文物工作者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實踐。

  ——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40年來,我省文物部門圍繞大局,積極配合基本建設進行考古發掘項目4000多項。在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大型水庫等重點項目中,不僅搶救保護了大批珍貴文物,而且有力支援了經濟建設。其中,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8座沿線城市完成考古發掘項目369項,出土文物近10萬件,受到省政府嘉獎。

  ——推動文物保護與城鄉發展、旅遊開發相結合。40年來,我省共組織開展3000余項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整修開放了鄭州商城遺址、開封城墻、郟縣三蘇祠、內鄉縣衙等970余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龍門石窟、少林寺等文物景區成為國家5A級景區,文物旅遊成為發展河南旅遊經濟的重要支撐。

  ——博物館體系建設日臻完善,免費開放惠民生。我省各類型博物館、紀念館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7座增至340余座,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內容豐富、主體多元的博物館網絡體系。

  同時,我省大力實施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程,用不同類型的展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值得一提的是,40年前,全省博物館、紀念館每年舉辦展覽不足50個,而現在每年舉辦展覽達1000余個。目前,全省三百餘家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年接待觀眾達6000萬人次以上,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讓文物“活”起來,融入現代生活。依託館藏資源開發了“鸮傲江湖”系列、洛陽禮物等一大批文創産品,讓深宮文物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全方位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推動“互聯網+智慧景區”,讓公眾輕鬆遊歷文物景點,在龍門石窟,遊客用手機掃一掃就能聽到專業講解。

  “讓文物活起來”還意味著利用文物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世界文明多樣化發展。改革開放前,我省僅舉辦過2個境外文物展覽,其後40年,河南文物作為文化使者,先後通過162個展覽,252次展現在39個國家的115個城市中,向世界講述中國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同時,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的同行也來到河南尋求合作,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寶在河南展出。文物,架起了中外溝通的橋梁。

  展望未來:

  探索符合國情省情、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並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作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一項重要內容。

  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説,當前文物事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我們要勇擔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堅持以人民為核心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符合國情省情、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將豐富厚重的文物資源轉化為傳承華夏曆史文明、增強文化自信、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優勢。

  做好新時期的文物工作,關鍵是要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創新工作思路,把文物保護責任嚴起來、文物遺址“看”起來、隊伍管理強起來、執法手段硬起來,全力構建文物保護工作的新格局。

  ——構築中原文化遺産安全保障體系,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實施《全省文物安全基礎設施保障三年行動方案》,按照“一年保重點、兩年強基礎、三年上臺階”的思路,推進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三級以上文物收藏單位安全防護設施達標,修繕並開放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有效提升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水準。

  ——堅持以人民為核心的發展理念,推進文物合理利用。

  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舉辦更多更好的陳列展覽。

  依託博物館藏品、著名文物古跡等豐富的文物資源,發展文物旅遊,研發更多的文創産品,讓人民群眾能夠把“博物館帶回家”,把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帶回家。

  持續推動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對一些古代城市遺址、大型建築群遺址、大型陵墓遺址等大遺址,加大力度建設大遺址公園和考古公園。

  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和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開展歷史村鎮和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結合新時代的新生活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深入發掘文化遺産價值內涵。加強世界文化遺産申報管理,重點推進新鄉潞簡王陵、萬里茶道、林州紅旗渠等項目的申遺工作。集中骨幹力量,發掘研究中原文化遺産在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在文明探源、大運河遺産、革命文物、古城遺産、茶路遺産、工業遺産、宗教文物、名人遺産等專題方面下功夫,為社會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構築中原文化遺産展示傳播體系,讓歷史文物説話,講好河南故事。圍繞讓文物“活起來”,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把文物展示出來,用鮮活生動的語言把文化宣講出來,把文物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來。通過博物館紀念館陳列,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歷史文化街區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構築起豐富、完整的中原文化遺産展示傳播體系,發揮文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當中的獨特作用。

  ——堅持統籌協調增強服務效能。文化遺産根植社會,服務社會。廣泛利用各種媒介,深入宣傳河南文化遺産的重大價值、文物保護成果和法規,傳播文物知識,營造全社會保護文物的良好輿論氛圍。

  推動文物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化面向社會的項目審批,不斷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準和能力,努力實現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保護文化遺産、守護精神家園,是時代的召喚和文物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我們看見,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一幅經濟社會與歷史文物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未來,河南會更加美好。(記者 溫小娟 通訊員 劉燦利 梅志剛 圖片均由省文物局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