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宜居之城入畫來

2019-05-29 11:01:58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劉徵宇

【中原名景-圖片】許昌:宜居之城入畫來

夏日裏,許昌市芙蓉湖一泓清水,景色醉人。芙蓉湖作為許昌市水系連通工程試蓄水的第一站,上游可接納灞陵河來水,下游又為鹿鳴湖等水系供水,承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許昌市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環節

【中原名景-圖片】許昌:宜居之城入畫來

藍天白雲下的許昌中央公園

【中原名景-圖片】許昌:宜居之城入畫來

水中三國城醉美鹿鳴湖

【中原名景-圖片】許昌:宜居之城入畫來

東湖

【中原名景-圖片】許昌:宜居之城入畫來

初夏時節,鮮花盛開的許昌市天寶河畔美景如畫(圖片均為牛原攝)

  5月的許昌清晨,人們或漫步于綠蔭小徑,或流連于錦簇花海,旖旎的美景、健身的市民,構成一幅生態宜居、幸福和諧的生活畫卷。

  從一個缺水城市成為清流環繞的“北方水城”,從過去的“許臟”變得風景如畫,許昌城市宜居度、居民獲得感等4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一。

  城市“蝶變”的背後,是許昌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琴瑟和鳴”,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在探索與實踐中砥礪前行,許昌市産業轉型的重點逐步向智慧製造聚焦,城市發展的內涵不斷向生態宜居拓展,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共識更加強大,服務全省大局與發揮自身優勢的方向日漸清晰。

  “宜居是最大的民生幸福,也是‘探索路徑、打造樣板、走在前列’的重要體現。”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嶽説,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我們必須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生態優先,著力統籌城鄉,做到共建共享,把許昌打造成為近悅遠來的“宜居之城”。

  城之美

  開窗見綠,繪就生態畫卷

  綠水盈盈,荷葉田田,亭臺相連,小徑蜿蜒,在許昌城市中軸線上,面積3300畝的中央公園成為許昌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建起的大型綠色公園,是許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體現。

  “水的世界,樹的海洋,花的故鄉,鳥的天堂”。如今,優良的生態環境足以讓許昌人引以為傲。一株株樹木、一塊塊綠地、一座座公園,正不中斷點綴、疊加、融合,匯聚成城市的綠色肌理。

  拓展綠色空間。許昌環通長達110公里的城市生態水系,連接芙蓉湖等5個城市湖泊,串起飲馬河、清潩河等“三川”和擁有600年曆史的古老護城河,“鑲嵌”了4片總面積為10萬畝的濱水林海,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的良好生態格局。全市建成區綠地率36.46%,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0.62%,人均公園面積達到了12.34平方米,實現了“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保護綠色環境。2018年,呵護藍天白雲的“許昌行動”,集中整治“散亂污”企業1110家,完成省定工業重點治理項目111個;先後投入10多億元用於水生態環保治理,構建“城水共生、綠廊穿插、綠葉環繞、花城相伴”的城市生態系統;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連續4年在全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位列第一。

  建立綠色機制。許昌出臺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評價考核辦法,實行綠色發展一票否決制,同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按月兌現生態獎懲。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耗量同比下降10.8%,萬元生産總值能耗下降12.8%。

  享受綠色生活。許昌倡導“綠色出行,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建設城市綠道近200公里,8200輛公共自行車遍佈城區,綠色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分擔率達到73%。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許昌的一張名片,這也是我們建設‘宜居之城’的底氣所在。但生態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保持和放大生態優勢更非易事。”胡五嶽説,各級各部門要把厚植綠色作為打造“宜居之城”的一項基礎性、先導性工作,在更高起點上謀劃生態文明建設,把許昌的生態名片擦得更亮。

  城之變

  創建提質,樹立城市標杆

  城市的管理水準,體現城市的文明水準和宜居程度。18年前,許昌城區面積狹小、道路狹窄、垃圾滿地,被戲稱為“許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1年3月,許昌市毅然開啟了文明創建之路。

  18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首批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收穫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10多項“國”字號城市獎牌。

  以創建提質為抓手,許昌樹起了城市管理的全省標杆——

  在精細化上“以克論凈”。許昌實現了城市道路“每平方米路面灰塵含量不超過10克,道路雜物滯留時間不超過10分鐘”,“路見本色、地凈如洗”,成為全省唯一的“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示範市”。

  在智慧化上“高效簡凈”。189平方公里城區被劃分為1605個單元網格、102個工作網格,全市20多萬個公共設施全部具有“電子身份證”、實行數字化管理,年均受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城市管理事項40多萬件,辦結率99.95%,是全省唯一的“數字化城市管理示範城市”。

  在垃圾資源化上“吃幹榨凈”。在許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築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別達100%、98%以上,獲得全國再生資源利用領域唯一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城市之美,美在“顏值”,更美在“智慧”。

  許昌市抓住躋身第二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的機遇,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由數字化城管向建設智慧城市提升。

  數據資源,全面整合。許昌市建成投用全省第一家政務雲計算中心,匯聚全市30多個部門的上億條數據,承接25個單位的56項信息化業務和系統遷移,涵蓋了公共安全、政務、醫療、文化教育、交通、旅遊、社保等智慧應用,累計發放“許都通”100萬張,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智慧管理,全域覆蓋。許昌市推進智慧管理向各行業、各領域延伸,設置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8座,建成大氣監測微型空氣站55個、重點企業在線監控基站17個,市區203個建築工地實現了“6個100%”智慧監控,585個單位和小區的4900台電梯建起了應急救援系統,編織起了一張全方位、多層面、無盲區的城市管理大網。

  許昌,正從環境優美的生態家園向近悅遠來的生活樂園跨越。

  城之融

  統籌城鄉,發展更有溫度

  打造“宜居之城”,城市固然是重點,但不僅僅局限于城市,而是城鄉統籌的大格局。

  5月24日,在村風和美的禹州市火龍鎮劉溝村,村委會前的垃圾坑“變身”為一個秀麗的小遊園,園路曲折,假石林立,成了村中一景。在垃圾分揀房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危險廢棄物等垃圾,按照種類、用途被堆放在不同的垃圾箱內……

  像劉溝村一樣,許昌市共為1870個行政村(社區)配齊了保潔員和配套保潔設備,為每個鄉(鎮、街道辦)配備垃圾轉運車輛,探索形成了垃圾處理全填埋、全運走、全消化的“三全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村“垃圾咋處理”難題。如今,許昌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已連續兩年居全省第1位。

  5月26日,時值週末,在禹州市神垕古鎮,天南海北的遊客絡繹不絕,在小巷裏流連,在老宅前駐足,遊古鎮、看開窯、買鈞瓷,品味鈞瓷文化産業的魅力;鄢陵縣五彩大地花卉觀賞區鮮花盛開,遊人如織……

  産業興則農村興,農業強則百業強。鄉村振興,離不開産業振興;美麗鄉村,離不開産業帶動。許昌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準施策,使美麗鄉村建設“有特色、有文化、有依託”。

  以旅遊對接傳統。長葛市將改造村莊和保護傳統文化相結合,使美麗鄉村旅遊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群。禹州市結合本地實際和傳統特色,先後打造了禹州城區至大鴻寨線等10條旅遊線路,重點發展集餐飲美食、古玩鑒賞、文化體驗于一體的農家遊、休閒遊、民俗遊。

  把山水融入文化。許昌市對確定的扒村、山底吳村等試點村莊進行重點包裝,在保持村莊整潔和傳統原貌的基礎上引入社會資本和成熟模式,逐村設計制訂特色主題、發展規劃和提升方案,將自然環境和人工痕跡巧妙融合,通過保護性開發,實現傳統村落文化的“活態”傳承。

  讓融合助推産業。在拉長農業鏈條的過程中,許昌著重推進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依託花木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五彩大地觀光休閒度假區等10多個生態旅遊觀光項目先後落地。

  “‘城’拉不開框架,就容不下更多居民;‘市’沒有産業支撐,就難以繁榮。”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認為,城市發展不能和産業建設割裂開來,産城融合是必由之路。

  襄城縣首山化工有限公司,打通了“煤—焦—焦爐煤氣—氫氣—硅烷—光伏”的産業鏈條,生産的硅烷産品純度達到99.99999%的全球業界最高水準。更重要的是,産城融合,為當地村民就業提供了逾萬個工作崗位,讓村民在實現身份轉化的同時,可以像城裏人一樣享受到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普惠“紅利”。

  走進長葛市大周鎮區,一幢幢樓房前後相望,一個個賣場生意紅火,一排排廠房規劃有序,仿佛進入了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産城融合讓大周的外來務工人員突破萬人,入駐經濟實體近千家,年回收各類廢舊金屬360萬噸,佔全國回收量近三分之一,國家“城市礦産”示範基地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進廠打工,農民變工人。在金匯集團工作的郭富強説:“以前打工要去南方,離家千里不説,還老擔心孩子的上學問題。現在就業在家門口,孩子上學也有好學校,生活水準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許昌市市長史根治説:“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是建設‘宜居之城’必須跨越的關口。許昌市將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推動全域宜居、全域美麗,讓城市與鄉村美美與共。”

  城之魅

  共建共享,生活更加美好

  宜居城市是對一個城市的綜合評價,既要看生態環境美不美,更要看群眾幸福指數高不高。

  “以前小區臟亂差,連個門衛都沒有。瞧瞧現在,路面乾淨平坦,墻壁粉刷一新,既能‘托老’也能‘托小’,我們住著更舒心了。”5月27日,在許昌市魏都區文峰街道辦事處文峰小區,提起小區的變化,居民張美娟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作為全國首批15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之一,許昌加快實施“四改一增”工程,先後改造老庭院119個、老廠院20個、老市場8個、老街道34條,增加公共停車位5000多個。

  像實施“四改一增”工程一樣,許昌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便捷生活圈,圈出幸福感。從許昌任何一處居民小區出來,不出15分鐘,市民都能找到健身休閒的免費場所,這是家門口的“15分鐘健身圈”;新建和改建1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出“15分鐘健康服務圈”;一口氣建起130多個社區便利店,打造出“15分鐘便民服務圈”;規劃建設了33座“智慧閱讀空間”,形成了“15分鐘智慧閱讀圈”……每天在各個便民生活圈中自由切換的市民劉芝慧由衷讚嘆:“生活在許昌真是一種幸福!”

  破解入學難,教育更均衡。許昌啟動實施基礎教育提升三年攻堅計劃,三年內投入100億元,新建和改擴建200所中小學、100所幼兒園,中心城區新增學位4.5萬個,有效解決“入學難、大班額”問題。僅中心城區去年就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0所、幼兒園20所,新增學位1.6萬個。

  編織就業網,家門口掙錢。2018年,許昌市新增城鎮就業7.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2%,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多年走在全省前列。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2018年,許昌市財政民生支出227.1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1.3%。近5年來,許昌市財政累計投入民生領域927億元,民生財政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使得民生發展有質感。

  共建共享,讓許昌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全社會向上向善、幹事創業的正能量不斷匯聚。目前,全市逾300個民間愛心志願組織、50多萬註冊志願者活躍在城鄉。從個人到群體,從群體到品牌,“許昌好人”正成為推動城市文明的強大動力。

  縱橫正有淩雲筆,圓夢須靠實干家。在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許昌人將以建設“宜居之城”為目標,把城市建設得更加宜居宜業、顏值更高、氣質更好、品位更佳,真正實現“近悅遠來”,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記者 董學彥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