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張培華傾力將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畫作上 成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2020-08-04 09:41:33  來源:中國日報網  責編:石麗敏

 【中原文化】著名畫家張培華傾力將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畫作上 成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直努力將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畫作上,注重本土特質的挖掘和表現,是著名畫家張培華山水畫作品的一大特點。太行山、王屋山、嵩山、伏牛山、邙山及伊洛河兩岸……都是他重要的創作源。同時,他還兼顧多元題材的拓展,經常遊歷寫生,去發現、感悟自然萬物之美。他創作的山水畫作品,重巒疊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收放有度,可謂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原文化】著名畫家張培華傾力將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畫作上 成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張培華生於藝術世家,自幼就深受藝術熏陶,為他走向藝術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最初從油畫藝術入手,因為濃厚的國畫情結,後來又涉足中國山水畫,自此一發不可收,浸淫山水畫藝術二十餘年,學貫古今,博採眾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充分利用自身知識結構上的優勢,將油畫藝術語言運用到山水畫創作中去,在構圖和表現手法上大膽突破,並積極尋求適當的藝術元素和符號,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表達方式。

  有人這樣評價:張培華先生幾十年來的繪畫生涯,使他對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構圖、用墨、運筆等都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特別是他的河南山水畫作品,既具有深厚的傳統積澱,又散發出鮮明的時代氣息,雄渾博大、氣勢恢宏,博得了畫界同仁和眾多書畫愛好者的青睞。

【中原文化】著名畫家張培華傾力將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畫作上 成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觀賞張培華先生的山水畫卷,讓人大有“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之感。那草那樹,都被賦予了勃勃生機;山的巍峨壯觀,水的清澈激越、雲的輕柔飄逸、霧的亦夢亦幻、草的昂然臨風、樹的蔥鬱蒼勁,都幻化在了神美的意境之中。

  更有名家從畫家與故鄉之間具有天然情感紐帶的角度來賞析張培華山水畫作。當代著名畫家、供職于中原工學院的毛本華先生就評價説:張培華以河南的嵩山、太行山和伏牛山的山水為題材。他畫這些景物是在畫他的家鄉,是在畫他的生活環境。他和他的祖輩生活在這裡,這些山水塑造了他的情感,影響著他的視覺方式。他的作品充滿濃情,猶如一個赤子在傾訴對大地母親的熱愛。他的繪畫優勢是取材時沒有獵奇的心態。因此,他可以更精準地觸及這些景物的脈搏,更深切地探求它的內涵,更從容地表達它動人的面貌。

【中原文化】著名畫家張培華傾力將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畫作上 成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張培華在作畫時,為了實現他的構思立意,從不回避在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畫種中汲取營養。在藝術道路上,深和廣總是相輔相成的。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不僅需要專項的功底,還要有寬廣的修養。張培華在研究古今山水畫的同時,系統地學習素描、油畫、書法、畫史畫論以及現代設計基礎等多個科目。他積累的這些知識和技能,就象流淌在血液中的養分,無聲地滋潤著他的創作,使他的山水畫骨骼豐滿。”毛本華表示。

  “畫面的氣韻,往往來自畫家的視覺衝動並與畫家的心境相對應。勤於對景寫生,使張培華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在畫家視覺記憶和心靈領悟兩個方面都形成了深刻的烙印,昇華了畫家對中原山水的家園情結。體現在張培華作品中的濃烈的情感不是貼上去的標簽,而是出自內心的情感的噴涌。真實的情感使藝術作品更有氣韻也更加生動。”毛本華説。

  現供職于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原中州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著名美術評論家張凱先生評價認為,張培華的山水畫大氣磅薄,渾厚華滋,意境深遠,他飽蘸深情繪寫祖國壯麗河山,對民族傳統繪畫的繼承和發揚,作出了貢獻。 

【中原文化】著名畫家張培華傾力將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畫作上 成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山水畫創作要真正走進自然,感受自然和生活的點點滴滴,塑造出的形象才會有靈氣、有味道、有內涵,作品才能真正飽滿和鮮活。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個個心靈渴望的畫面和一絲絲靈動的空間,是張培華二十余載用心、用愛去感受自然和生活的體驗,是他精心澆灌和辛勤培植所結出的果實,是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探索。”張凱表示。

  有繼承,有創新,接地氣,寫真情,是張培華的作品特徵,也可以用來概況他的山水畫探索之路。張凱認為,在張培華的山水畫中,渾山厚土維繫著大地,讓人看到一個跳動的靈魂,在鏡湖、河流、小溪中,在山澗、白雲、迷霧裏,靜靜地吟唱,靜靜地呼吸。大地好似她的母體,厚土就是她的根基,渾山高巔才是她存在的意義。中原藝術文化悠長而厚重,鮮活而生動。張培華的山水畫藝術是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的山水畫,將一種原生的生命狀態幻化成的一曲曲視覺交響的“音樂”,如高音演唱的生命讚歌,響徹在高原山巔,響徹在我們的心扉。觀賞他的山水畫,就如聆聽著一曲曲盪氣迴腸的生命讚歌!

【中原文化】著名畫家張培華傾力將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畫作上 成中原厚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張培華,1955年生,鄭州市人,先後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鄭州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專業。美國聯邦國際文化研究院榮譽博士。現任中國中部書畫院院長、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名家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藝術工作者協會終身名譽會長、台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台灣新世紀文化藝術協會顧問、河南省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公益潤財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畫家》副主編、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中州大學書畫研究院顧問、河南大學鄭州校友會書畫院行政副院長、鄭州書畫研究院行政副院長、河南省當代中國書畫院副院長等職。多年來,在油畫、漫畫和中國畫創作中勤奮求索、大膽實踐、不斷創新,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油畫作品收錄在《1994海峽兩岸名家作品集》等專集、本人編繪的《小學生行為規範》漫畫集于1998年8月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張培華山水畫集》第一卷由香港天馬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張培華山水畫集》專刊由中國書畫家雜誌社出版,2013年12月《張培華山水畫集》第二卷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個人檔案資料被鄭州市檔案館《名人檔案庫》永久收藏。中國山水畫作品刊登在《全國當代書畫名人名作精品集》、《古國丹青畫卷》、《中國當代書畫作品博覽》、《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中華優秀書畫作品博覽》、《翰墨中國》等專業書籍。個人傳記入編《世界華人文學藝術屆名人錄》、《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名人錄》《21世紀人才庫》、《中國人才詞典》、《中華人才辭典》、《中華傑出人物大典》等工具書。(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