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概念擴容非穿透式金融風險加劇

2016-12-26 08:41:11|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在不斷擴容,“影子銀行”這個概念也在擴容——它早已不限于銀行的表內應收款項投資、表外銀行理財和同業間的買入返售。

  如果要“與時俱進”,游離于一行三會監管體系外的民間資産其實均可納入泛影子銀行體系。這個灰色體系龐大得驚人,互聯網金融是其中主力軍,風險正在急劇累積。單是網貸這個細分領域,成交金額在上月末就已突破三萬億元大關;今年前11個月,已有1400家網貸平臺出現兌付風險,其中880家停擺。

  今年以來,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兩個鮮明的特徵:一個是“新業態叢生”;另一個則是“混業”烙印,大量底層資産處於非穿透式運作。

  目前互金平臺跨界進行資管業務的混業路徑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路徑:一是將自身在線下以私募方式發行的金融産品包裝分拆成理財産品,在線上銷售;二是通過多類資産管理産品嵌套開展資産管理業務,一些平臺打著“優選(債權)計劃”之類的旗號,層層嵌套,層層轉移債權,資産最終投向不明;三是借道場外非標資産交易所,最近因為僑興私募債逾期而處在風口浪尖的招財寶和粵股交,就是這種合作模式的典型樣板:互金平臺將在區域股權資産交易所等“四板市場”備案的非標資産打包、拆分銷售,甚至後期加入本金或收益權抵押的債權轉讓類變現功能。

  中國近幾年冒出了大量的區域性股權交易所,粵股交是其中之一。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此類股權交易所目前至少有近30家,它們俗稱四板市場,通常由省政府批復、券商等金融機構入股、金融辦牽頭、省政府監管。這些區域四板市場跟無數互聯網金融資産交易平臺一起,成為中國無數小貸、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資産出表之地和小微企業的直接融資場所,私募債、定向融資、股權質押、ABS等非標資産盛行。

  這意味著,在區域性股交所上掛牌的是非標準化、高風險的産品,而股交所在其中幾乎沒有起到篩選作用:不參與盡調;對發行人的門檻設置極低,沒有凈資産和盈利能力的要求,只需由“推薦商”(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沒有承銷商制度)向交易所備案,交易所對報送材料只進行完備性審核即可;不強制要求發行人引入外部評級。

  這幾乎可以理解為,股交所上的非標資産不僅僅風險較高,甚至較為次級。而今年以來這些次級的金融資産,卻被分流到互聯網金融平臺上,合格投資者的認定門檻被實質性打破。承接這些次級金融資産的互金平臺,在“信息撮合”和“産品分拆代銷”之間的界限過於模糊,甚至連監管主體都仍未確定。

  事實上,監管也已經充分注意到泛影子銀行體系非穿透式的金融風險。多部委在今年10月份出臺的互金整治方案中,還針對互金平臺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産管理及跨界從事金融業務的亂象提出專門的細化整治措施。

  但是,如果我們不從本源上理清楚這三個問題,可能泛影子銀行風險就無法被徹底防範:一是場外非標盛行,但非標到底應不應該貿然對接到互聯網金融業態上?二是如果可以,哪些主體應該介入對這些資産的評級,並充分做出風險提示?三是互聯網金融形態的非標資産交易所,合格投資人應該怎麼界定?

  不論如何,今年監管層已經轉向了“穿透式”的監管方式,也正在研究有效的規範管理方式把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資金最終投向穿透聯接。這是一個好勢頭,我們期待明年更為顯效的監管舉措。(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