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相互保險社獲批開業

2017-02-20 10:11:39|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在首批相互制保險組織獲准籌建8個月後,中國保險業正式迎來第一位“新”夥伴。日前,眾惠財産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眾惠相互”)正式獲得保監會開業批復,相互制保險事業在我國正式落子開局。

  相互保險是當今世界保險市場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全球保險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相互保險在中國雖是一個新概念,但在100年前,相互保險組織的雛形就曾在中國出現,100年後的今天,我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互保險又將會有什麼新的發展趨勢?眾惠相互創始人李靜對此強調:“相互保險一定要與互聯網、金融科技相結合才能取得成功。”

  相互保險在我國落地

  “相互保險作為新興業態,有望成為保險業增長的新引擎。”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表示,我國開展相互保險試點,定位為現有市場主體的合理和必要補充,側重於“補短板、填空白”,與現有股份制主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014年8月,保險業“新國十條”首次明確提出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2015年1月,保監會出臺《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為相互保險的設立、運行提供了法規依據;2016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開展相互保險社試點並進行工商登記註冊;2016年6月,眾惠相互、信美人壽、匯友建工三家相互保險組織經保監會批准籌建,標誌著我國多層次保險市場體系建設邁出全新步伐。

  通俗理解,相互保險就是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以互助共濟、共攤風險、共享收益為目的,會員繳納的保費匯聚成風險保障資金池,當災害損失發生時,則用這筆資金對會員進行彌補的互保行為。相互保險組織具有三個主要特徵:一是會員共有,相互保險組織沒有外部股東,由全體會員共同所有,保單持有人兼具組織所有人和投保人的雙重身份,能夠避免保險人和投保人之間的利益衝突,有效防範道德風險;二是會員共治,相互保險組織實行會員自主管理和相互監督,最高權力機構會員代表大會一般實行一人一票的表決方式,社員可以平等參與公司管理;三是會員共享,相互保險不追求股東利潤,經營盈餘由全體會員共享,在運營上更加重視被保險人的利益,可以為會員提供最經濟有效的保險服務。

  新技術創造新機遇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表示,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正在給保險行業注入新的動力,這為相互制這種古老的保險形式歷久彌新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條件。

  具體而言,以往相互保險以同質化風險人群為服務對象,受限於時空距離,傳統相互保險機構很難大範圍地去發掘同質風險人群。如今無需再回到熟人社會的模式下發展相互保險,互聯網天然形成一個渠道,大大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少了時空距離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在更大範圍內快速聚集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人群,突破傳統相互保險的範圍和地域限制,為相互保險發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條件。同時,互聯網還可以減少保險銷售和服務過程中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降低相互保險公司的交易、信任和運營成本,提高管理運行和治理的效率。且傳統意義上的相互保險機構一直被人詬病可能存在信息不透明、內部人控制等風險,在移動互聯時代這一問題將得到很好地解決。借助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相互保險機構可以持續、實時地與會員進行雙向溝通,信息披露也可以第一時間讓分散在各地的會員獲知。會員則可以依靠互聯網,方便地行使自身權利,履行相應義務。

  李曉林認為,利用好雲計算和大數據的相互保險機構,可以讓風險定價更加精確化,保險産品也更加個性化。因此雲計算、大數據的應用為相互保險帶來很多前所未有的體驗。另外,隨著金融科技蓬勃的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在相互保險領域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將為相互保險這種帶有共享經濟特徵的保險形式,更加有效減少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新技術解決風控難題

  除了新技術的應用,相互保險還需要找到最合適的産業場景。“以中小微企業組成的封閉性上下游産業鏈客戶是典型的相互保險應用場景。”眾惠相互因此選擇切入中小微企業貸款信用保證保險領域,旨在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上,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據統計,到2015年,我國小微企業數量接近7000萬家,佔比超過99%,對GDP的貢獻超過65%,稅收貢獻超過50%,出口總産值超過68%,還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和82%的新産品開發。而小微企業融資信貸規模僅佔全國信貸總體規模的30%左右,融資成本遠高於大中型企業,利息負擔非常沉重。

  信用保證保險可以簡單理解成為信用風險承保或為失信者造成的損失埋單。在政策持續發力、市場空間打開、風控技術日趨成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該險種正從默默無聞變得炙手可熱。隨著互聯網信用風險評估體系的日漸完備,信用保證保險的增信功能對融資需求旺盛的中小微企業頗具吸引力;而基於消費場景應用的信用保證保險,則在個人消費金融領域大有可為。一些敏感的市場主體已經成立專業信用保證保險公司,試圖以信用為基礎,打造互聯網金融信用生態體系,最大化降低企業及個人的信用成本和交易風險,開拓出新的市場“藍海”。

  不過,此前該險種一直處於高賠付、難盈利的窘境,痛點就在於傳統風控技術無法有效進行風險評估和反欺詐,而相互保險模式自帶的社交、圈子屬性對信用風險具有天然的消減與遏製作用,再結合日益成熟的大數據徵信、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技術,為本來泥沙俱下的信用保證保險發展築起了一道堅實的風險圍籬。(記者 劉小微)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