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聯 一個嚴肅的管轄權問題

2017-08-11 08:42:25|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許煬

  本週,被業界猜測良多的“網聯”終於正式公佈辦法和時間表。央行近日下文,明確要求非銀支付機構的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並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至此,網聯上線有了明確的時間期限,也標誌著第三方支付直連時代徹底終結、網聯時代正式開啟。

  網聯平臺的全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聯並非支付機構,而是為支付寶、財付通這類非銀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一個統一的獨立清算平臺,其一端會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對接,另一端則連接銀行系統。

  在此之前,以支付寶為例,一筆用戶通過支付寶發起的轉賬,雖然從結果看是從A賬戶到了B賬戶,但實際是A賬戶的資金到了A賬戶同行的支付寶賬號上,然後再産生一筆從支付寶的B賬戶所在銀行向B賬戶轉賬的交易。

  也就是説,兩筆同行交易完成了一次轉賬,對於用戶體驗來説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央行的監管上卻出了問題,類似的同行轉賬給金融監管設置了難題。

  一方面,網聯平臺的推出,能夠有效地要求現有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接入網聯平臺,從而實施監管;另一方面,網聯平臺的出現,打破了固有的第三方支付的格局,支付寶、微信和中小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網聯平臺獲得的費率如果是一致的話,等於大家又進入了前端産品、業務場景、市場拓展方面的比拼。

  更應該聯繫到一起看的是,央行遲遲未發的徵信牌照與此次調整的關係。對支付寶、微信而言,通道費用、利差儘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戶累積起來的數據。早在2015年1月,央行就印發了《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允許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在內的8家公司開展第一批徵信試點業務,《通知》中明確的準備時間為6個月,但是過了兩年,8家獲得試點資格的公司沒有一家獲得個人徵信牌照。

  有消息人士透露,之所以遲遲未批,原因之一是央行認為8家試點機構每一家都追求依託互聯網形成自己的業務閉環,造成市場信息鏈的分割,不利於産品的有效性和信息共享。

  這一説法現在看來和網聯平臺必須出臺有著密切關係。央行必須牢牢掌握住交易數據的核心,並且從目前看來,央行會否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排他性佔有交易數據,仍不得而知。但央行此舉無疑是對此前紛紛攘攘的無現金社會、徵信牌照開放、第三方支付形式的一個回答。央行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1639.02億筆,金額99.2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53%和100.65%。

  這已經不是一個處於萌芽期的新生事物了,而是一個對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的支付通道。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網聯平臺的監管目前還有空白,線下移動支付、預付卡業務以及虛擬賬戶直付業務等,未來將何去何從尚不可知。(趙晶)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