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延遲到賬”誤導了多少人

2017-09-14 13:40:17|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據媒體報道,去年年底,各大移動支付平臺推出延遲到賬服務,似乎為避免遭遇電信詐騙提供一份“後悔藥”。有讀者反映稱,自己雖然選擇了延遲到賬,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騙。筆者體驗發現,在一些支付平臺,所謂延遲到賬功能,並不能實現撤銷交易,一旦被騙選擇轉賬,錢款依然會進入對方賬戶,只是延遲一段時間而已。

  去年9月,有關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防範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規定,從當年12月1日起,個人通過銀行自助櫃員機向非同名賬戶轉賬的,資金24小時後到賬。這種“延遲到賬”的規定可預防電信詐騙。移動支付平臺推出延遲到賬服務顯然也是為了防騙。然而這些平臺延遲到賬服務,僅延遲,無法撤回,即受騙後不能直接止付。

  移動支付平臺推出延遲到賬服務後,曾受到網絡輿論熱捧。網絡上,相關報道、操作指南不少。例如某地民警就指出,“可以提前設置微信轉賬延時到賬功能,在意識到風險或者錯誤之前,可以找微信官方幫忙撤銷轉賬,從而避免被欺詐或者失誤操作的風險。”但從報道看,用戶受騙後不僅打不通微信客服電話,即使打通投訴電話也無法撤銷轉賬。

  這意味著,無論移動支付平臺推出這一服務,還是某些網絡輿論對此不理智地熱捧,都誤導了不少手機用戶。新聞中的大三學生之所以被騙,就是因為“看到網上説設置延遲到賬後,發現對方是騙子可以聯繫客服追回被騙的錢”。在此,筆者希望相關移動支付平臺深刻反思延遲到賬服務的實際效果,也希望某些追捧者對新生事物最好先體驗再發聲。

  對於設置延遲到賬後仍不能止付的問題,騰訊深圳總部有關負責人曾給出三條建議:一是嘗試與對方友好協商,收款人有返還的義務;二是協商未果又被對方拉黑,可報警處理,微信才能配合;三是若警方仍不能解決問題,可向法院提起訴訟。可見,延時到賬設置只能為用戶追回轉錯款爭取更多時間,這進一步印證平臺不能幫用戶直接挽回損失。

  有律師表示,網絡交易平臺無權擅自返回交易,這話有道理。而在筆者看來,主要問題還是平臺服務不完善:用戶選擇延遲到賬服務時,沒有提醒用戶授權平臺必要時撤消轉賬;在技術層面,有能力做到延遲到賬,卻似乎沒能力撤銷轉賬;另外,不能及時受理用戶投訴,也缺乏處理這種投訴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推出延遲到賬服務意義很有限,還會誤導用戶。

  當然,除了用戶可以授權平臺撤消轉賬外,相關政策法規其實也可以進行授權。比如,ATM轉賬24小時後到賬,就是上述通知要求並授權的。如果相關規定也對移動支付平臺延遲到賬進行規範,授權平臺在用戶投訴時可以撤消轉賬,就能及時防騙。最好是政策法規與用戶一起授權平臺,並規範平臺技術服務和投訴服務,才能防止詐騙犯罪,減少用戶損失。

  移動支付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也給各種騙子實施詐騙提供了機會。作為移動支付平臺來説,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關鍵是,真正保障用戶“錢包”安全。應該説,各大移動支付平臺推出延遲到賬服務的初衷是善意的,但由於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務,使得延遲到賬服務的價值大打折扣。所以,移動支付平臺需要完善服務,也需要與警方建立協作機制——如果平臺不能止付,可尋求警方幫助。(馮海寧)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