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團披露“AI+創新服務”應用路線圖

2017-09-22 15:48:08|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也許有一天,AI會像現在的電一樣,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基於這樣的判斷,被行業視為“創新風向標”的中國平安集團今年開始了從“資本”驅動型向“資本+科技”雙驅動型轉型。

  繼13天前首次向保險業開放兩項智慧産品後,9月20日下午,平安通過一場名為“簡單生活”的大會再度發佈10項AI+創新服務,涵蓋壽險、産險、養老險、銀行、信用卡、證券、財富寶、陸金所、普惠和好醫生等領域。

  當日,平安集團管理層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採訪,平安的科技驅動佈局路線逐漸明晰。

  哪些亮眼黑科技?

  記者站在一塊電視螢幕前做了幾個表情,AI機器幾秒鐘得出情緒診斷——情感飽滿型,排除面癱、抑鬱、自閉。這僅只是保險科技的一次娛樂化應用。

  據悉,此次平安推出的十大AI+創新服務包括:平安人壽 “AI客服”、平安産險車險“雲理賠”、平安養老險“智慧養老”、平安銀行信用卡“智慧反欺詐系統”、平安證券“AI慧炒股”、平安好醫生“AI醫生”、平安口袋銀行“智慧投顧”、平安財富寶“智慧財富管理”、陸金所“KYC服務”以及平安普惠“人臉識別”技術。

  此次推出的創新服務從健康、出行、理財三大生活場景出發,運用了平安人臉識別、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科技手段。例如平安人壽的“AI客服”和平安好醫生的“AI醫生”均為業內首次推出。

  平安人壽的“AI客服”通過人臉、聲紋等生物認證技術和大數據匹配,可遠程核實客戶身份信息,實現“在線一次性業務辦理”的一項服務;平安養老險的平安“好福利”APP可實現在線“刷臉”快速領取養老金。

  大數據應用方面,平安銀行後臺系統通過記錄信用卡持卡人的用卡頻次、用卡地域等用戶數據,通過大數據計算分析,可以在信用卡被首次盜刷時識別出是否符合持有人刷卡習慣,進而對盜刷行為實施攔截。該智慧反欺詐系統上線半年來,已成功阻止6500萬元的盜刷行為。

  不少創新服務是多種技術的組合。例如平安産險的車險“雲理賠”根據客戶標簽、事故場景、客戶需求、處理方式等進行大數據分析後,可形成一套完善智慧的理賠服務定制方案。基於LBS(基於位置服務)精準定位和“城市網格”的ICSS(平安呼叫中心服務系統)智慧調度平臺,可確保“極速查勘”,具備“秒級定損”和“智慧風控”能力的AI智慧閃賠平臺可提供差異化理賠解決方案。從車主報案到車輛修理整個過程中,全程進度可實現可視化、可查詢。

  “科技平臺”如何建?

  首披ABCD科技戰略

  “智慧科技時代正在來臨,贏科技者贏未來。”中國平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在2017年半年報中表示,期待平安從資本驅動型的公司轉變為科技驅動型的公司。在此次大會上,平安集團管理層亦首度披露了平安的“ABCD” 科技發展邏輯,分別是人工智能(A)、區塊鏈(B)、雲(C)和大數據(D)。

  平安集團管理層透露,平安科技整體發展脈絡主要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將科技應用在傳統的保險金融主業,由不同業務線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各方面客戶體驗提升、改善産品銷售;第二個方向是圍繞金融、醫療健康、房産、汽車等四個生態圈進行科技能力建設,完善客戶服務體驗;第三個方向就是平安科技層面做的底層應用研發。這三層可以綜合助力資本+科技雙驅動。

  今年上半年,平安醫保服務的城市近250個,覆蓋人口6.5億人,金融一賬通服務人群達1.9億人,不僅為中小銀行提供中控臺雲服務,還為C端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賬戶管理服務。上半年,平安互聯網用戶累計達4億,集團新增的1800萬金融客戶中不少是從互聯網渠道轉換過來。

  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盛瑞生説,這三個方向的科技應用有些已逐步開始 “社會化”,例如今年上半年平安金融一賬通首次將智慧認證加閃賠這兩項服務向行業開放。銀行一賬通已經做了兩年,今年上半年已經簽約的中小銀行達到400多家,又如今年在廣西南寧試點的“智慧財政雲平臺”,幫助地方政府摸清自家家底,提高財政管理效率。

  “我們慢慢想把過去十年左右時間所積累的各種技術、能力、數據,提供社會化的服務,真正實現從資本驅動型向資本加科技雙驅動轉型。”他説。

  10年500億科研投入

  目前平安的人臉識別率已達到99.8%,位居世界第一。

  大數據方面,平安目前已經掌握了8.8億中國用戶的數據,每個客戶畫像超過兩萬個維度。平安集團已擁有1736個專利技術,居全球金融機構前列。

  創新服務的背後是平安的科技戰略大佈局。平安集團管理層透露,為了進行科技研發和應用落地,平安最近十年來累計投入500多億元用於科技研發,這兩年平安集團在科技投入的大約是營收的1%,去年約77億元左右,今年隨著營收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會更大。

  人員方面,目前平安集團科技研發人員超過2.2萬人,演算法科學家達到500余人。

  研發分工方面,目前的分工是數據中心建設、雲的設計架構、區塊鏈的底層運用、人臉識別、聲紋技術等通用型技術由集團層面來做,專業公司圍繞自己的客戶做具體的應用場景設計。例如養老險要實現客戶足不出戶進行養老金申領、醫療保險報銷,就需要用到集團提供的人臉識別技術、聲紋技術,然後和客戶身份證對照。(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