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投顧面臨五大挑戰

2017-10-09 16:29:18|來源:中國經濟週刊|編輯:許煬

  作為金融科技的代表之一,智慧投顧持續升溫,儼然要成為未來的一片新“藍海”。

  智慧投顧是指通過使用特定演算法模式管理帳戶,結合投資者風險偏好、財産狀況與理財目標,為用戶提供自動化的資産配置建議。通過計算機演算法,智慧投顧從産品層面進行再組合、再包裝,以設計和銷售新産品和新服務,服務於被傳統資産管理機構認為是“服務起來吃力不討好”的非潛在投資者的中産階層。

  中國的智慧顧投起步較晚,但在美國,智慧投顧已成為金融顧問行業內的一個新興分支。

  與傳統行業的競爭與合作

  智慧投顧在美國市場巨大,花旗等機構數據顯示,2015年的市場規模已在1.7萬億美元到2.2萬億美元之間,未來5年的年複合增速可達65%。同時,傳統資管紛紛佈局智慧投顧。嘉信、先鋒、貝萊德、高盛等相繼入場,憑藉品牌優勢和已有客群迅速轉化,獲客成本低、資産管理能力強,優勢凸顯。在國外,傳統金融機構已佔據智慧投顧的主導地位。

  國外智慧投顧因面臨傳統資産管理業務的競爭和衝擊,為了分得市場一杯羹,採用“三低”策略:一是管理費低吸引客戶,智慧投顧0.25%~0.5%管理費,遠低於傳統資管1%~3%的管理費。二是投資門檻低擴大客群,智慧投顧幾近零門檻,遠低於傳統資管動輒100萬美元的投資門檻。三是服務成本低,用戶大多只能與機器交互,而沒有人工服務輔助決策,如需人工服務,則管理費增長到1%左右。由此帶來的,就是智慧投顧公司的低收入。

  産品標的相似,投資策略雷同,收益率差異不突出,是獨立智慧投顧的最大短板。而歷史悠久的品牌、龐大的客群規模、出眾的資産管理能力使得像Vanguard這樣的老牌資産管理機構輕易就實現彎道超車。Vanguard是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以及第二大 ETF 産品提供方,僅依靠轉化2000 多萬存量用戶導流向智慧投顧平臺,就足以碾壓獨立智慧投顧平臺。加上其基金産品平均0.14%的費率更是遠低於行業平均 0.66%水準,並且89%基金實現超過行業平均水準的表現。

  部分獨立智慧投顧平臺因此被倒逼向傳統機構提供智慧投顧解決方案,而不直接面對個人投資用戶,以降低行銷成本,提高利潤。

  政策上牌照監管、獲客成本高企、産品同質化嚴重,逼迫獨立智慧投顧向傳統財富管理巨頭抱大腿。我們看到,2015年盈透收購Covestor、貝萊德收購Future Advisor,2016年高盛收購Honest Dollar,智慧投顧紛紛投靠傳統資産管理機構。

  我國資産管理市場巨大。據BCG數據,2015年末,中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産總額約為113 萬億人民幣,5年內保持12%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到2020年底我國個人財富總規模將接近200 萬億人民幣。根據嘉信的調查顯示,僅有12%的中國投資者使用投顧服務,遠低於美國的47%。

  國內中産階層風險承受能力低,習慣於只漲不跌的固定收益,且更注重短期收益。有數據顯示,中國的中産階層過往財富配置集中于房地産和儲蓄,佔到總財富的80%。但隨著房地産政策收緊,市場需求也隨即下調;同時,銀行基準利率下調,銀行理財收益縮水,居民財富不得已由不動産、儲蓄流出,但仍尋找類固定收益特徵的金融産品。

  而且,國內投資者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尚未成熟。以股市為例,中國股市換手率長期位居全球首位,只關注收益,對收益來源、資産安全性、交易成本、資産配置等關注度較低。在市場大幅波動之時,往往採取不理智的交易行為。

  針對國內中産階層的投資特點,加上國內金融資産波動大,容易讓客戶本金受損,不適合中産階層理財,因此,中國的智慧投顧應積極尋找類固定收益資産,與浮動收益資産組合,用保本基金模式,更能滿足中産階層“求穩”的理財需求。

  隨著房地産市場轉淡,大量資金涌出,市場巨大,但智慧投顧必須走出不同於銀行的道路。跨越分業限制,形成集投資管理、理財規劃、房地産投資、退休規劃、銀行理財、貸款、保險于一體的綜合平臺,是國內智慧投顧發展的關鍵。國內缺乏跨業專業理財人員,跨業智慧資産管理不僅能夠彌補傳統資産管理的短板,更能為中産階層提供一站式資産配置建議。

  智慧投顧在中國的細分場景化發展趨勢也愈發明顯。中産富裕階層主要投資目標從投資增值逐漸轉向財富的安全性、傳承性,以及子女教育、個人發展、預防突發事件等更為具體的方向,場景更加多元,也包含未來養老、教育、婚嫁、休閒、購房購車、育兒等。不同場景孕育不同的資産管理需求,也將使國內智慧投顧發展更加細分、更加多元,從而擺脫傳統資産管理和銀行的直接競爭。

  在中國落地面臨的挑戰

  智慧投顧在中國雖然處在風口上,但也要看到面臨的挑戰。

  第一,中國中産階層80%的財富配置集中于房地産和儲蓄,過往收益幾乎只漲不跌。把美國那一套純浮動收益的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組合搬到國內,一旦虧損,普通人很難接受。此外,美國人做ETF,看長期,美國股市長期以來相當穩健,納斯達克和紐交所指數自1990年來內部年化收益穩定在5%到10%之間,已近類固收産品。而在中國,老百姓出於對新生事物的不信任,試水智慧投顧更是只看短期收益,一旦虧損,馬上撤出,也就不難理解。

  第二,金融監管如疾風勁雨,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強調“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範風險主體責任”。我國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監管體制割裂了中産階層的理財需求,買理財需要找銀行,買股票需要找券商,買基金需要找基金公司,買保險需要找保險公司。然而,卻沒有一種牌照可以代銷所有金融産品,只能逐個擊破。在金融牌照收緊的今天,對於獨立智慧投顧公司來説,牌照成本是不可承受之重。加之代銷牌照還只解決銷售問題,推薦又需要機構證券投資諮詢資格,單收購此一牌照就需要8000萬到一個億,還只能做證券投資建議,不得進行全權委託式的資産管理,不能代客理財。

  而美國採用一體化監管,智慧投顧平臺和傳統投資顧問一樣根據《1940 年投資顧問法》持有 RIA(註冊投資顧問)牌照,可以根據用戶的委託進行投資,服務一體化程度更高。

  第三,國內金融機構的投資管理能力和投資標的有限,很難分散風險。截至 2016 年底,美國 ETF 市場存量達 1716 只,管理資産規模達到 2524 萬億美元。國內ETF僅不到150隻,管理資産規模4000億元人民幣,且指數類ETF和貨幣ETF幾乎各佔一半。指數類ETF與股票大盤的相關性高達98.7%,很難有效分散風險。此外,國內現存開放式股票基金838隻,與大盤相關性71%;股債混合式基金2729隻,與大盤相關性為53%。單純通過基金組合,很難分散風險。

  第四,從美國經驗來看,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會逐漸對獨立智慧投顧公司形成合圍。美國獨立智慧投顧Betterment,辛苦10年積攢20萬用戶,資産管理規模100億美元,在短短兩年內,就被老牌資産管理機構Vanguard超越,Vanguard當前管理規模是830億美元,已經是Betterment的8倍。智慧投顧的競爭優勢是品牌,而品牌恰恰是老牌資産管理公司的強項。品牌弱,則獲客成本高。高財力、高信任的用戶,轉化成本不是獨立智慧投顧所能接受的。

  第五,剛性兌付是智慧投顧發展的最大障礙。信託、私募等剛性兌付産品收益高企,民間借貸收益居高不下,成為以浮動型收益為特徵的智慧投顧在中國發展的障礙。(北京聚愛財科技有限公司CEO、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任衡)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