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再升級 生物識別成風口

2017-10-23 10:24:26|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在可預見的將來,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包括人臉識別、虹膜識別乃至靜脈識別等新型生物識別方式將給支付帶來更多可能性,如不用手機,直接進行“刷臉”認證,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完成整個支付流程。如此一來,對於用戶來説,不必再記住複雜、繁瑣的支付密碼,直接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和難度,提升支付的便捷性。

  實際上,雖然生物識別給移動支付技術帶來更多可能性,但生物識別這項技術的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使用,仍是一種“補充手段”,與移動支付流程中最後一步的身份核驗等手段仍屬於配合,而非取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當下,互聯網金融進入了轉型合規發展的關鍵時期,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也在持續推進,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新科學技術在第三方支付領域的應用也更為廣泛。業內認為,以刷臉支付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發展前景廣闊,在提升支付安全性的同時,也帶來了繼現金、銀行卡、手機支付之外的另一種支付方式,或成為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新風口。

  生物識別應用前景廣闊

  在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拿出手機“掃一掃”商戶的二維碼,已成為人們完成移動支付的習慣性動作。實際上,隨著金融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支付手段也越來越豐富,生物識別技術在支付領域的應用前景也更為廣闊。

  生物識別是指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物特徵(人臉、指紋、虹膜等)來完成個人身份的鑒定,理論上具有隨身性、唯一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的特點。據前瞻産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 到2020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50億元。尤其是在金融行業裏的應用,生物識別已經深入到開戶、支付、取款、借貸等各個領域。

  那麼,具體應用到支付領域,生物識別技術有何價值呢?實際上,當前基於手機指紋識別完成支付也是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只不過仍然以手機終端為載體。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包括人臉識別、虹膜識別乃至靜脈識別等新型生物識別方式將給支付帶來更多可能性,如不用手機,直接進行“刷臉”認證,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完成整個支付流程。如此一來,對於用戶來説,不必再記住複雜、繁瑣的支付密碼,直接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和難度,提升了支付的便捷性。

  此外,生物識別也是推進普惠金融的關鍵技術支撐之一。在去年杭州G20峰會上發佈的《G20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中,第七條原則就是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通過網絡來提供時,遠程身份識別變得尤其重要。有互金從業人士告訴記者,當前,全球約有15億人因為無法證實身份,從而無法獲得基本的金融服務和權利。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可有效解決遠程身份識別這一問題,這對於推進普惠金融也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企業紛紛試水佈局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已有互聯網科技企業試水佈局生物識別技術,研發相關産品。比如,百度今年5月將百度錢包的刷臉支付投入到線下,京東和蘇寧也於今年相應佈局了線下的刷臉支付業務。

  此外,支付寶今年9月在肯德基KPRO餐廳上線刷臉支付,這也成為刷臉支付在全球範圍內的首次商用試點。而不久前,螞蟻金服發佈了旗下全球可信身份平臺“螞蟻佐羅”(ZOLOZ),全面輸出其金融級生物識別技術能力,幫助用戶解決“你是誰”的身份識別問題。據介紹,ZOLOZ的生物識別技術已經應用在支付寶和網商銀行,累積超過2億用戶,20億次驗證服務。除了在肯德基實現全球首個刷臉支付商用,也應用於公積金查詢,養老金領取等政務場景和酒店入住、收取快遞等生活場景。

  有生物識別技術領域的研究專家表示,支付行為與用戶資金直接相關,這對支付環境的安全性、識別技術的準確率、相應時間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注意到,從市場上互聯網公司的探索來看,將“刷臉支付”真正落地到商用並加以推廣,仍處於起步階段,有待市場的進一步檢驗。

  生物識別應用難點仍待攻破

  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快,給普通百姓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普惠。但也要看到,在積極利用金融科技發展成果的同時,還需同時關注其可能帶來的挑戰。

  實際上,雖然生物識別給移動支付技術帶來更多可能性,但生物識別這項技術的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使用,仍是一種“補充手段”,與移動支付流程中最後一步的身份核驗等手段仍屬於配合,而非取代。

  在螞蟻金服首席技術官程立看來,技術不是萬能的,仍有很多“不能”。“不能”是技術的邊界,也是技術探索的方向。將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線下場景當中,與手機上使用不同的是,真實的應用場景複雜多變,如人臉識別,受到光線、用戶面對固定攝像頭角度和姿勢等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加大生物識別的難度。

  還有業內人士提出,生物識別技術信息具有唯一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儲存了大量生物識別信息的數據庫被攻擊,那麼,用戶更換信息的成本和難度較大,則會給進行身份識別的用戶帶來身份信息洩露的風險。因此,生物識別技術在經歷沉澱的過程中,科技公司在選擇應用場景時也要以安全作為優先考量,同時通過豐富的應用來改進相關技術,提升生物識別的安全水準。 (見習記者 陳彥蓉)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