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竊“虛擬貨幣”究竟該當何罪?

2018-02-11 10:12:53|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2017年9月4日,國家七部委發佈生效了規制代幣發行活動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公告中對於各類代幣及“虛擬貨幣”的性質做出了明確定義: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儘管如此,不能否認的是,各類“虛擬貨幣”仍然具有一定的財産價值,是持有人的財産的一部分。那麼,對此類代幣實施的盜竊行為,究竟應當如何認定其行為性質呢?

  筆者擬通過一則有關新聞報道及相關案例對此類問題進行探討,以起到保護“虛擬代幣”持有人的合法權益的作用。

  偷竊比特幣

  近日,一則新聞報道稱,北京海淀警方破獲一起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嫌疑人仲某利用自己管理員的權限,修改公司電腦內應用程式,盜取100個比特幣,還未來得及銷贓,仲某便被警方抓獲。目前,仲某因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被刑事拘留。

  從報道中可以看到,對於行為人偷竊比特幣的行為警方是以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而對其予以刑事拘留的。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指的是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或者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後果嚴重的,以及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行為。

  虛擬貨幣的財産屬性

  筆者看來,該罪名在我國《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之中,即該罪名保護的法益實質上是我國社會的公共秩序,而並非數字貨幣持有人的財産利益,實際上否認了數字貨幣的財産價值,而是僅僅將其作為一種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或系統功能而進行保護的。這樣的做法筆者認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首先,我國2013年發佈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提到,雖然比特幣被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比特幣具有沒有集中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個主要特點。因為其在性質上來看應當屬於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通知》中也明確提到,比特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但是作為一種虛擬商品,其背後所具備的財産價值不可忽視。

  其次,我國去年10月1日生效的《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産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儘管只是對網絡虛擬財産的保護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表明瞭我國對於網絡虛擬財産的保護態度。雖然我國尚未有針對數據與網絡虛擬財産保護的專門法律,但是從民法總則的規定來看,預測未來必然會有相關內容的立法。

  最後,從相關案例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我國司法實踐中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財産屬性的認可。2013年4、5月,劉某預謀成立比特幣交易平臺,遂招募金某、黃某金(均已判刑)共同組建 “比特幣”交易平臺。期間,劉某、黃某金、金某和被告人賀某除了其他直接盜取客戶資金的行為外,還頻繁通過變賣客戶的比特幣來兌現人民幣,轉走了網站上的120個比特幣。最終法院以詐騙罪對被告人予以定罪處刑,被告人所轉走的比特幣也是被納入了受害人的財産損失中的。因此,從司法案例中也可得出國家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財産屬性的認可。

  基於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對於盜竊虛擬貨幣的行為僅以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予以規制,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們應該正視其背後所隱藏的財産價值,考慮我國《刑法》中侵犯財産犯罪罪名的適用。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保護我國數字貨幣持有人的合法權益與財産。

  (作者單位: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 肖颯 馬金偉)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