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內人士熱議:數字化技術如何重塑金融業版圖

2018-04-23 09:38:03|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金融開放不可怕,決勝終在數字化。”近日,在戴爾易安信中國金融行業高層峰會上,不少與會人士將關注重點聚焦于央行行長易綱給出的金融業新一輪開放時間表與路線圖上。面對新一輪對外開放可能帶來的挑戰,多數與會人士均認為,利用科技賦能數字化轉型,是現在以及未來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重要轉型方向。

  目前,傳統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提速。4月9日,全國首家“無人銀行”——位於上海九江路的建設銀行無人網點開業;4月18日,第一家大型商業銀行設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開業。業內人士表示,從“跨界合作”到“自主研發”甚至“向外輸出”,傳統金融機構在科技創新領域正在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金融服務模式面臨重塑

  《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數字化時代,傳統金融服務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原因之一是傳統金融服務採用的是集中交易處理模式。龐大的集中數據交易系統成為數字化業務創新的瓶頸,導致傳統金融服務業數據使用效率低下,數據管理成本高昂。據統計,金融機構中的數據大約只有3%被做過標記,不到0.5%的數據被分析過。

  “傳統金融機構應向新金融服務架構轉變。”戴爾易安信大中華區售前系統工程部總經理楊捷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的一個趨勢是,用雲計算架構取代傳統集中式數據中心,以API(應用程式編程介面)取代傳統中間層,改變金融服務的産業鏈,快速整合金融服務優質資源,加速從應用到産品的週期。此外,新興金融科技通過區塊鏈技術,不僅能夠經濟、高效地保證點到點業務的安全性、降低業務風控開支,而且還能進一步提高傳統金融服務對市場的響應速度。”

  那麼,被重塑後的金融服務模式與傳統金融服務模式有何區別?與會專家認為,傳統金融服務以“控制”為主,控制金融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從産品到營業網點形成一個縱向一體化的模式;而依靠科技被重塑的金融服務模式則是以“整合”為主,更著重于用戶的使用體驗,也更專注于細分市場,通過重建金融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即插即用”的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服務模式的轉型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認為,從IT投入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業跟外資金融業在數字化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在中國,金融業IT開支在全部IT開支中所佔比例大約為7%至8%;而在國外,這個比例為12%左右,這説明中國金融業的IT投入還有待提高。”武連峰説。

  金融數據價值亟待挖掘

  今年3月16日,原銀監會發佈《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徵求意見稿)》,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數據治理納入公司治理範疇,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的經營管理效率提高以實現高品質發展。業內人士預計,銀行機構未來將會加大金融IT投入,全面提高數據管理能力。

  然而,應當看到的是,目前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對數據的挖掘和應用能力明顯不足。“儘管我國金融行業電子化起步較早,IT投入很大,不少業務已經實現電子化,數據也都已線上化,但問題在於各個子系統的數據沒有打通,必須將各個系統整合統一成有機整體,才能實現數據驅動和數據挖掘。”嘉實基金公司首席技術官向寧寧表示。

  事實上,銀行網點的智慧機器人、用於便捷支付的智慧穿戴設備等人工智能産品均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人工智能對IT的兩個根本需求就是數據和計算。”戴爾易安信全球副總裁、中國研發集團總經理劉偉認為,“人工智能通過機器學習來實現,機器學習的前提是擁有大量的數據。也就是説,通過大量的數據來訓練模型,然後利用訓練好的演算法模型進行分析推理後得出結果。因此,人工智能離不開數據與計算。”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實現數字化轉型,去年,五家大型銀行分別與互聯網巨頭形成戰略合作聯盟;2018年新年伊始,建設銀行聯手阿裡巴巴和螞蟻金服,共同推進線下線上渠道業務合作、電子支付業務合作、打通信用體系。“跨界合作”已經成為科技賦能金融的一種重要方式。

  楊捷強調,挖掘金融數據價值,需要探索利用新技術,完善現有的IT基礎架構。而她的團隊在跟金融客戶溝通時並不會只推薦戴爾易安信的産品和技術,而是放眼整個戴爾科技集團乃至整個IT行業,根據客戶需要靈活設計解決方案。

  信達期貨總經理助理王海平對《金融時報》記者表達了相似觀點。他非常認可IT供應商不斷擴大産品、實現端到端解決方案的做法。王海平説:“這些年,隨著戴爾公司不斷擴充産品線,越來越多的期貨公司採用戴爾的解決方案,從伺服器、存儲、網絡、防火牆到軟體。”信達期貨這些年通過信息系統的持續優化,目前已經能夠為客戶提供行業頂尖的IT服務。

  銀行上雲已成趨勢

  “去年9月,16家金融機構組建金融雲公司,用於承接銀行業重要信息系統批量上雲的服務,銀行業金融雲實力逐步增強。”近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第七屆會員大會四次會議上指出,目前,越來越多的銀行對信息化技術建設高度重視,並將金融科技的應用滲透到各個業務環節,甚至帶來了一些業務場景的重大變革。

  實際上,早在2016年7月15日,原銀監會就發佈了《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穩步開展雲計算應用,主動實施架構轉型,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那麼,截至目前,有哪些銀行已經將雲計算應用在金融服務中呢?據《金融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招商銀行在2015年率先上線新一代DevOps應用雲項目解決方案;百度雲則為民生銀行提供了關注信貸企業風險管理和預警的一項服務;阿裡巴巴為南京銀行提供全套線下輸出“鑫雲+”雲方案;興業數金則將自身定位為金融信息雲服務提供商。

  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銀行上雲如今已是大勢所趨。“雲上銀行是未來金融業務創新的基石,金融雲能夠賦能數字銀行,實現有轉型意義的商業成果,並且賦能數字銀行的創新和全新業務能力。”Intel全球行業解決方案集團金融行業總經理邁克·布萊洛克表示,當下,銀行在金融雲方面的佈局將深刻影響未來金融業發展。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對雲計算的應用路徑存在較大差異,不能一概而論。“大型銀行一般選擇沿用採購軟硬體産品自行搭建私有雲並獨立運維,而對於絕大多數中小銀行來説,選擇行業雲則是助其轉型理想而高效的部署模式。”興業數金風險管理專家侯大鵬表示。(記者 趙萌)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