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各方技術力量嚴防數字金融欺詐

2018-06-11 09:16:11|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在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我們帶來便捷、高效生活的同時,隱藏在互聯網之下的黑色産業鏈也趁勢發展“壯大”,新型高科技欺詐手段不斷滋生,在第三方支付、網絡保險、網絡借貸、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各個領域的身份冒用、信息盜用、消費信貸套現等問題層出不窮,已滲透到行銷、註冊、借貸、支付等環節,令金融欺詐風險不斷升級。

  聯合打擊 數字金融反欺詐迫在眉睫

  我國網絡安全漏洞總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據《2017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數據,2017年,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通過自主捕獲和廠商交換獲得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式數量高達253萬餘個,同比增長23.4%。

  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金融市場的體量和發展潛力被逐步放大,風險隱患也與日俱增。京東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共同撰寫的《數字金融反欺詐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根植于數字技術的金融業務快速發展,加之傳統金融行業不斷向線上轉移,由此引發的金融欺詐形式不斷更新、紛繁複雜。網絡“黑産”的肆虐,也影響了消費者對於數字金融服務的信任度。

  據信息服務公司益博睿與數據調研機構IDC聯合發佈的《2017年欺詐管理洞見》調查發現,基於數字化接受水準、行業偏好、欺詐率、對企業欺詐管理能力四個變數制定的“數字化信任度指數”,中國對數字化金融服務的信任得分僅為3.87分(滿分10分),低於亞太平均水準。

  中國刑警學院網絡犯罪偵查系主任秦玉海直言,網絡黑色産業鏈已經上升為影響金融安全、國家安全的重要隱患。

  集行業合力,共同打擊“黑産”,加強數字金融的反欺詐研究與合作已迫在眉睫。京東金融研究院院長孟昭莉表示,數字金融欺詐的多樣化、産業化、隱蔽化與場景化的特點,決定了反欺詐方式必須從孤軍奮戰走向聯合打擊,建立聯防聯控的合作機制。

  對此,她建議,一方面,應構建由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共同參與的反欺詐聯盟,建立數據、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機制,強化同業間風險聯防與合作,提高違約成本;另一方面,目前數字金融行業的消費者保護存在很大缺失,維權途徑和渠道不暢,需要加強行業層面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建立行業風險緩釋與互助機制。

  對症下藥 多措並舉應對金融欺詐

  當前,數字金融欺詐依託特定場景,方向更加精準,手段多樣,有組織、成規模、分工明確,欺詐行為也更加隱蔽、取證困難。

  欺詐方式在消費金融、網絡支付、供應鏈金融等不同領域的表現形式各異,首當其衝的是個人信息與權益受到侵害。

  隨著消費市場的火熱發展,消費金融欺詐也是愈加猖獗。從消費金融領域的欺詐行為來看,身份冒用、騙取個人信息、在消費金融平臺套現是較為常見的方式之一。

  《白皮書》監測數據顯示,駭客可在賬號註冊、激活、交易、信息修改等各個環節,通過違法手段冒用信息申請貸款,各類分期購物平臺有超過40%的逾期訂單發生在疑似詐騙的用戶群體中。

  能夠看到,消費行業近幾年來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對消費者而言,在産品體驗得到了提升的同時,風險也在加速放大。“在當下的形態下,消費金融領域的反欺詐挑戰是巨大的。”京東金融消費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程建波直言,如何有效控制這一部分的風險,使消費者能夠比較安全地去使用各種服務,是業務經營的關鍵。

  從京東金融應對消費信貸套現欺詐的方式來看,其主要應用了設備指紋、生物探針、行為序列等多項智慧技術。據介紹,設備指紋技術是通過用戶行為為每個用戶設備建立唯一的ID,一旦發現冒用身份登錄行為,可及時攔截;生物探針技術是通過採集用戶在使用設備的按壓力度、設備仰角、手指觸面等使用習慣,為其建立專屬的行為模型,發現異常操作及時阻止;行為序列技術可以將用戶的購買行為同歷史購買習慣進行比對,預警可能發生的欺詐行為。

  技術發力 反欺詐手段持續優化升級

  孟昭莉表示,儘管數字金融欺詐手法層出不窮,且欺詐團夥日益産業化、規模化,但數字金融反欺詐技術也在不斷進化,並已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反欺詐技術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輔助人工做出對欺詐的響應和預防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

  事實上,行業對於數字金融反欺詐的重視程度日漸提高,在數字金融欺詐手段不斷變化與翻新的同時,借助技術優勢,多種多樣的數字金融反欺詐手段也在持續升級,並已開始嘗試在網絡支付、網絡行銷、手機銀行等數字金融場景中加以應用。

  以網絡支付環節為例,《白皮書》研究顯示,詐騙分子通過社工和技術手段,盜取用戶賬戶,進行盜刷、洗錢等行為。行為序列、生物探針和關係圖譜可以做到前中後期對欺詐行為的預警。行為序列記錄用戶購買歷史,生物探針研判用戶手機使用習慣,關係圖譜從人際關係網網絡對用戶進行信用估算,三者結合形成立體人物畫像。

  然而,數字金融反欺詐任重而道遠。秦玉海強調,從長遠來看,未來在數字金融反欺詐的宏觀構設上,應考慮從被動防禦欺詐,發展為主動預警與防禦打擊相結合的數字反欺詐舉措,注重數據安全性保障的基礎性作用;應考慮數字金融反欺詐是社會共治的一部分,需要政府監管部門、各種規模的企業乃至公民個人的共同參與;應考慮用跨界、各種手段綜合的方式,處理層出不窮的數字金融欺詐新方式問題。(記者 李珮)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