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辯證看待金融科技“雙刃劍”效應

2018-11-19 13:49:43|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金融科技作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正影響著金融功能的實現形式和金融市場的組織模式,具有深刻變革金融業的潛力。金融科技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有助於促進全球金融業轉型升級,有助於促進全球普惠金融發展,有助於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但金融科技尚屬於發展成熟過程中的新興模式,也將給國際金融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11月17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上如是表示。

  金融科技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李東榮認為,金融科技有助於促進全球金融業轉型升級。回顧整個人類金融發展史,也是一部不斷伴隨著科技進步的歷史。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正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為金融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創造了歷史機遇,提供了技術條件。

  同時,李東榮表示,金融科技有助於促進全球普惠金融發展。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仍有約17億無賬戶的成年人,全球發展中國家中受信貸約束的中小微企業達6500多萬家,佔中小微企業總數的40%,融資總缺口超過5萬億美元。李東榮稱,近年來,中國等國家的普惠金融實踐證明,依託金融科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有助於提升服務可獲得性、成本可負擔性、供需可匹配性,為破解普惠金融難題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此外,李東榮表示,金融科技有助於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金融業作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金融科技發展可為其他産業領域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科技應用示範。從這個方面講,金融科技能夠促進金融、科技、産業的協同發展,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更強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金融科技給國際金融治理帶來三方面挑戰

  在李東榮看來,近年來,世界各國和有關國際組織對金融科技的認識不斷深化,從最初的審慎觀察,逐步變得更加積極包容。但也要更加重視其中涉及到的金融監管及時跟進等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

  從全球金融治理的角度,李東榮認為,要高度重視數字鴻溝、監管套利以及風險外溢三個方面的挑戰。

  “當前,世界各國信息化建設水準不同,網絡終端普及率和居民數字能力差異明顯。世界銀行發佈的《2016世界發展報告》顯示,全球有近20億人沒有手機,近60%的人沒有連接互聯網,而且各國國內的數字鴻溝可能與各國之間的差距一樣大。數字鴻溝的存在,將導致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從金融科技發展中獲益的能力有所分化。”李東榮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李東榮強調,不同國家金融監管理念和制度環境有所不同,金融風險判斷和管控能力也存在差異,一些國家在金融發展優先的政策導向下可能引發“監管競次”問題(race to the bottom)。“實踐中,一些打著金融科技創新旗號的機構,從強監管國家地區遷往相對寬鬆的‘監管洼地’的情況並不少見。特別是在資本、技術、人才流動更加頻繁和便捷的今天,金融科技跨境監管套利問題值得高度關注。”李東榮稱。

  隨著全球各國金融市場開放性和金融基礎設施連通性不斷增加,金融科技可能帶來業務風險、技術風險、網絡風險的疊加效應,使金融風險傳染更快、波及面更廣。因此,李東榮表示,風險外溢與數字鴻溝、監管套利三者還可能相互交織,形成更加複雜的風險結構,提高了金融風險全球治理的難度。

  最後,李東榮表示,應該辯證地看待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上述機遇和挑戰,在態度上積極擁抱,在行動上審慎穩妥,共同推動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倡導國際基本共識,金融科技應是服務於實體經濟、負責任且具備可持續性的創新;二是促進各國特色發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發展金融科技,不必盲目追求所謂的顛覆式技術和模式創新;三是加強國際監管協調,依託國際組織平臺,加強全球金融科技發展評估與風險監測,統籌解決跨境監管競次和監管套利問題;四是開展多元交流合作,鼓勵各國具備條件的機構,按照市場化和可持續原則,通過聯合實驗室、合作研發中心等多種形式,拓寬各國金融科技合作渠道;五是推進國際標準建設,以金融基礎設施聯通、金融消費者保護、金融科技風險防控為切入點,通過現行國際標準等同採用、雙多邊標準互通互認、先進標準輸出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各國金融科技的標準化、規範化水準。(記者 周琰)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