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發佈

2018-11-19 14:00:39|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11月14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工作組、新華社瞭望智庫金融研究中心聯合撰寫的《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新華社瞭望週刊社副總編輯王磊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北京市海淀區政府、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平安金融壹賬通、螞蟻金服研究院、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亞太未來金融研究院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圍繞“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會議由瞭望智庫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聶歐主持,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戰略研究部負責人、互聯網金融標準研究院副院長肖翔對《報告》進行詳細發佈。

  歷時半年調研數十家機構

  近年來,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興起,正深刻地改變金融業態。金融科技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普惠金融、提升金融風險管理水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創新與監管的“競賽”也越來越激烈,當前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逐步深入,如何進一步有效地發揮金融科技在推動金融服務升級、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如何有效應對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風險跨界傳染、技術依賴風險、放大金融順週期性和監管套利等挑戰,諸多難題待解。

  為此,《報告》研究小組歷時半年時間,走訪調研數十家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科技公司,聚焦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四項關鍵驅動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由加馬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等單位提供撰寫支持,形成近10萬字研究報告。

  《報告》從金融科技的驅動技術、應用場景、風險與監管三個層次展開論述,系統梳理總結了我國金融科技發展脈絡與最新情況,並對標國際監管趨勢與國內典型案例,分析各關鍵驅動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現狀以及存在問題,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報告》共七章,對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四項關鍵驅動技術的自身發展及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進行深入闡述,並形成一系列認識和判斷,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在風險控制、投資顧問和客戶服務等金融業務場景已得到較多應用,計算機視覺、智慧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應用發展相對較為成熟。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可能産生技術安全風險、責任主體難以認定、放大市場順週期性等風險,面臨數據共享交流整合不夠、技術成熟度不足、人才儲備有待加強等挑戰。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尚處於初步階段,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定距離,但在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資産證券化等部分業務場景已開始從概念驗證逐步邁向生産實踐。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潛力可期,但仍存在安全穩定性問題、隱私洩露風險、合規風險等風險,面臨底層技術有待發展成熟、處理速度尚難以完全滿足金融業務需求、缺乏統一的金融領域應用標準等挑戰。

  雲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正穩步推進,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應用私有雲、行業雲,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使用公有雲支持業務發展,典型應用場景包括IT運營管理、底層平臺開放、交易量峰值分配、網絡安全管理等。同時,雲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也可能産生過度技術依賴風險、服務中斷風險、服務濫用風險等風險,面臨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待進一步驗證、IT系統升級改造及雲服務選型困難等挑戰。

  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廣泛,主要包括反欺詐、風險管理、投研投顧、評分定價、金融監管等,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的應用發展較快。同時,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也可能産生數據壟斷風險、數據安全風險等風險,面臨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有待進一步加強、數據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數據孤島現象有待進一步緩解、沉澱數據仍需開發等挑戰。

  最後,《報告》根據國際監管政策的盤點與梳理,提出了對金融科技監管的六大啟示:倡導正確理念,服務實體經濟;加強風險防範,完善多元治理;堅持技術中立,強化功能監管;關注技術發展,善用監管科技;優化管理機制,促進合規創新;做好行業自律,推進標準建設。

  正視金融科技的“雙刃劍”特性

  會議上,《報告》獲得了在場專家的高度肯定。專家們緊緊圍繞報告內容以及“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進行了4個多小時的討論,尤其對如何平衡好發展與安全的關係,給出了更為深入的思考。

  王磊在做主辦方致辭時表示,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正在深刻改變金融業態,帶來一系列積極作用的同時,科技與監管的“競賽”也越來越激烈。如何進一步有效地發揮金融科技在推動機構轉型、促進金融改革方面的積極作用,如何有效應對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險跨界傳染、技術依賴風險、放大金融順週期性和監管套利等挑戰,均尚待深入研究。因此,首次推出這樣一部大型行業報告來較為全面地總結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現狀並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在金融科技成為“顯學”和風口的當下,應當説是正逢其時。

  陸書春表示,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擴大服務覆蓋面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不斷推動金融機構經營模式重構並加速構建市場競爭新格局。她提出,下一步,金融科技的發展要關注數據安全、責任界定、監管挑戰等幾大問題。要趨利避害以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價值,就要做好倡導正確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平衡創新監管、加強手段建設這四方面工作。

  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韶華對《報告》給出了高度評價,並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勢不可擋,監管手段應該及時跟上,同時要對偽創新、偽科技進行辨識和嚴厲打擊,及時向市場提示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亞太未來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杜艷認為,金融科技應實行嚴格的準入管理,確定業務邊界並持牌監管,以金融行業的標準來實行統一監管。另外,在準入管理清晰的情況下可考慮牌照開放,鼓勵真正符合條件的機構進入市場。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王立鵬也提出了類似觀點。他認為,金融領域有好的創新,就必須有嚴格且高品質的監管。金融有很強的外部性,涉及到民眾的資金安全和社會的金融穩定。只有嚴監管,遏止監管套利等“偽創新”,才能給真正的科技創新帶來發展空間和機遇。

  藍海與挑戰並存

  會議上,金融科技從業者如何把握當前機遇,助推金融業變革,也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給普惠金融開闢了一條新路,即數字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可能性與可控性。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金融科技不僅推動了技術對金融業帶來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通過金融和資本的制度安排來帶動技術本身的進步,最終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於新經濟,促進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這是金融科技業態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而當前的一系列創新似乎還主要用在金融領域,但很快就會擴展出去,形成各領域、各行業的“科技+”現象,最終形成我國走向高品質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主任李健提到,商業銀行是金融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當前還主要將科技手段應用於升級風控、精準獲客和預測市場等方面。下一步,商業銀行應“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落實監管部門有關要求,提升服務中小企業質效,將從資産端”更多地運用科技來服務中小型企業,這是大勢所趨。未來一段時間後,運用科技手段去服務企業,將既是實體經濟的需求,也是一片藍海。

  平安金融壹賬通副總經理邱寒認為,“金融+科技”一定要回歸業務的本源,而科技一直都只是工具,只有切實解決了業務問題的金融科技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一批中小銀行已經在轉型中感受到力不從心,只有學會辨別真偽科技、實現整體賦能,這些中小銀行才能生存下去。這其中,可能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對此,瞭望智庫總裁夏宇指出,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否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柔性基礎設施”,是否能成為中國金融業高品質發展的主要助推力,還需要進一步觀察,需要政府、金融界、科技界、研究機構和媒體的共同努力,早日形成一致共識。

  螞蟻金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振華認為,中國的金融科技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確實稍微領先於全球,但主要體現在應用領域。目前,很多國家開始高度重視金融科技所帶來的重大機遇,這就為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壓力和緊迫感,因此我國應該平衡好風險和發展關係,既要做好合規管理,防範風險,又要鼓勵創新探索,支持發展。(記者 周琰)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