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是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有效路徑

2018-11-19 13:51:05|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世界銀行今年4月發佈的《2017全球普惠金融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中,受信貸約束的中小微企業高達6500余萬家,佔中小微企業總數的40%,融資總缺口超過5萬億美元。不過,數字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嘗試應用已經證明,金融科技可以幫助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11月17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和金融城主辦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在北京召開。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就如何建立具有可持續性的普惠金融展開探討。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董事長範文仲表示:“普惠金融不能只靠機構,設立再多的中小企業銀行或者小微事業部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用一些措施,比如行政性手段,銀行或者機構也有一定的壓力。”在他看來,解決這個問題要更多從機制層面考慮。“在這個時代,金融科技的發展給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

  範文仲表示,一方面,信息科技發展促進了金融業務的拓展,有效降低了撮合成本;另一方面,相比以前審貸、放貸需要專業的人員及較長的時間,人工智能的發展尤其是NLP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可以大大縮短上述流程,所以目前借貸、審貸的成本也大幅降低。與此同時,諸如擔保、保險等信用補償機制不斷發展,風險彌補能力不斷加強。從外部來看,金融管理部門也不斷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幫助銀行化解風險,財政部門最近也組建了擔保基金,這些都有助於降低風險的集中度。

  談及金融科技如何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度小滿金融副總裁張旭陽表示,金融科技從四方面幫助普惠金融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一是連接,可以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二是認知,通過技術能力更好地了解客戶、判斷風險;三是安全,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環境;四是效率,比如度小滿金融,通過智慧機器人、大規模神經網絡計算,在處理信息、解決安全問題方面可以提升效率。

  網商銀行行長黃浩認為,只有合作、機制才能讓普惠走向深入。“互聯網平臺的優勢是,能夠快速觸達用戶、低成本資金來源、資金能力以及傳統的風控能力和一部分線下盡調能力,只有把它們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打通資金流和信息流,真正使主幹道裏面的金融資金、金融資源滲透到中小企業、小微企業。”

  黃浩透露,網商銀行成立3年多來,服務了1200萬家小微企業,累計發放貸款超過兩萬億元,不良貸款始終在1%左右,平均每個小微企業的貸款不到10萬元,平均貸款期限107天,平均每個小微業主在網商銀行一年獲得的信貸次數是9次。

  黃浩坦言,網商銀行的註冊資本為40億元,要支撐1200萬家小微企業兩萬億元貸款,依靠的是與眾多金融機構、銀行、小貸公司共同合作。他認為,互聯網公司與銀行之間、銀行與銀行之間的聯合貸款模式已經成為服務小微企業的普遍模式。“據我所知,目前這種合作模式的風險控制也非常好,絕大多數模式的不良率可以控制在1%左右。”

  對此,張旭陽也呼籲,不僅互聯網公司與銀行之間,未來需要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到金融科技生態當中。在金融科技和金融行業,不存在“贏者通吃”,金融科技企業都有能力邊界;同時,金融是最強的第二場景,只要有足夠強的核心競爭力與客戶適配能力,都可以有“一席之地”,因此需要擁有不同能力的參與者共同把金融科技行業做大、做強。截至目前,度小滿金融已經與500多家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領域展開闔作。

  此外,範文仲還透露,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正在嘗試解決小微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包括打造小微企業綜合的服務平臺,利用技術降低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用更多的非抵押物的信息判斷信用風險。此外,為增加風險的緩釋能力,也在考慮建立一些風險補償機制,包括高效的擔保平臺等。(記者張末冬)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