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基本盤穩得住

2020-03-10 08:43:08|來源:國際商報|責編:馮實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影響,今年前兩個月的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回落明顯。根據海關總署于3月7日合併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為4.12萬億元,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貿易逆差425.9億元。這也是自2018年3月份以來,中國近兩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

  儘管數據可見的疫情衝擊顯著,且多國疫情升級會增加外需的不確定性,但受訪專家表示,基於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制度和産業優勢,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進一步積極向好和復工復産的有序推進,中國的全球供給能力必將快速修復,在穩住外貿基本盤的同時,也將為全球的防疫情保民生提供有效支撐。

  貿易逆差是暫時的

  今年原定的春節假期在1月底結束,因此疫情對外貿的影響更多體現在2月份。受疫情影響,企業復工延遲,物流運輸受阻,出口增速快速下滑,進口的表現整體好于出口,從而導致貿易逆差的出現。海關數據同時顯示,前兩個月,中國對歐盟、美國和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出口下降,機電産品和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增速多呈現兩位數下滑。

  “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是暫時和階段性的,中國外貿韌性強、競爭力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也很強,外貿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于3月5日在商務部網上例行發佈會上介紹,疫情發生以來,商務部指導全國商務系統持續監測外貿運行,第一時間了解外貿企業難點、痛點,推動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綜合利用財政、金融、出口信保等手段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復産,保市場、保訂單。目前,全國復工復産進度明顯加快,浙江、天津重點外貿企業已100%復工,廣東、江蘇、上海、山東、重慶的復工率超過70%。隨著各項穩外貿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顯現,各地企業順利復工復産,全國進出口已經出現恢復性增長的積極勢頭。

  “目前的貿易逆差是暫時性的。”在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副所長竺彩華看來,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以及各地逐步復工復産,各國對中國製造的信心和需求會進一步修復增強,從而拉動出口增長。

  海關數據中也有不少積極因素。如中國對東盟進出口保持增長,且東盟躍升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保持增長,且佔比首超三成;民營企業在進出口總值中的佔比繼續提升等。

  風險點外移攪外需

  但這場戰“疫”還沒到鬆勁的時候。

  “多國疫情升級正增加外需和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竺彩華表示,結合境內外疫情走勢,現階段中國外貿的最大風險因素已經逐步由境內轉移到境外。

  如今,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高度關聯,如果疫情在更多國家和地區蔓延,不僅會滯緩中國出口數據的修復進程,而且這些地區生産受限加之中國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需要,也可能使中國進口面臨進一步下行壓力。在全球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之前,面對全球貿易進一步下探的風險,中國需要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面對疫情衝擊,短期內,急需紓困資金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從中長期來看,疫情也在加速推動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新業態的發展。竺彩華表示,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各地要準確把握髮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重點,順勢推動經濟和産業的轉型升級。其間,如何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普惠,提高相關扶持政策的精準度,也是對各級政府管理水準和治理能力的考驗。

  竺彩華同時強調,疫情沒有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國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擁有完備的産業鏈優勢,這些都能在當前複雜嚴峻的環境下發揮更大的“穩盤”作用。憑藉於此,待疫情過去,隨著産業競爭力和外貿競爭優勢的不斷增強,中國無論在全球貿易還是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或有提升可能。

  中國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方面作出的積極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效,充分彰顯了中國的制度優勢、市場優勢和産業鏈優勢。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疫情控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未來,只要國內疫情防控不鬆勁,精準有序紮實推動復工復産,中國全球供給能力的增強會在穩住外貿基本盤的同時,為全球的防疫情保民生提供有效支撐。(國際商報記者 湯莉)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