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專訪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
2021-02-26 17:01:33來源:新華網責編:鄭思雯

當年建校、當年招生、當年開學,一所曾以“速度”見長的高校在國際國內排名中持續保持加速度,國際排名以每年約100位、國內排名以每年約10位速度上升。這是一所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特色的高校,PCT專利申請數自2017-2019年連續三年蟬聯中國高校第一,不少學生帶著孵化成熟的企業畢業;這也是一所強調危機意識的學校,“預聘—長聘”人事管理制度、“嚴進嚴出”分流淘汰制度,以壓力激發教師與學生拼搏動力……

既非“985”,又非“211”,與特區幾乎同步誕生、伴隨城市共同成長的深圳大學以不尋常的打法,跑出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圳速度。

深圳大學肩負著為特區培養人才、為高等教育探路的使命。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深圳進入高品質發展爬坡過坎關鍵期,亟需國際一流高水準大學提升創新動力。日前,記者走進深圳大學,就高等教育如何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建設對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做了深度訪談。李清泉強調,將面向區域和國家戰略需求,把通過交叉學科發展打造學科高峰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主攻方向。

高品質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專訪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

面向國家需求服務“雙區”建設

記者:深圳大學在中國約3000所高校中的獨特定位是什麼?

我覺得深圳大學的獨特定位是兩方面,一是定位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二是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國家戰略。

從培養特區建設者到服務“雙區”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83年建校時,經濟特區剛剛建立,我們的培養目標是為特區建設培養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們在一張白紙上參與精彩演繹,粵港澳大灣區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新使命。如果我們不進行調整“升級”,可能就不能滿足未來的需要;如果我們不能服務於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培養的人才大灣區不需要或者發揮不了引領作用,就談不上服務國家需求,就可能沒有地位。所以我們要培養新時代引領社會發展進步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努力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標杆大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和定位,我們將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社會服務、高端智庫等方面下工夫。

記者:深圳大學當年創建、當年招生、當年開學,是“深圳速度”的例證,近年在高校排名中也實現快速上升。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你剛講的是兩個階段的深大速度,背後都有一個共性因素。當年創辦之初,深大的快速發展,主要的動力還是來自於城市的迫切需要,實際上是一種壓力。那麼今天的快速發展,其實一樣來源於城市和區域需要我們發展的壓力。因為我們不快速發展,我們就有可能被淘汰。

第二個因素是改革創新,辦校初期通過改革創新打破了一些傳統體制機制的條條框框,激發了發展活力,那麼今天深大的快速發展其實也得益於持續地改革創新,所以我經常説深大必須真正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比如説我們最近幾年主動實行的“預聘—長聘”人事制度改革,並不是所有新教師都能從預聘順利轉為長聘,換言之就有可能被淘汰,這就形成了壓力,從而産生了強大動力;再比如説實行嚴格的“溫馨提示-學業預警-分流淘汰”制度,對學習年限超期、成績不合格研究生進行機制化的淘汰,對研究生導師實施嚴格的年度招生條件審核。這些改革就走在了全國高校的前列,對教和學的人才進行兩個方面的改革,也促進了老師把書教好把科研搞好,學生學好。

發力交叉學科發展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記者:深圳大學的PCT專利申請數連續三年蟬聯中國高校第一,什麼樣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塑造了深大的創新創業生態?大學應該如何培養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氛圍?

坦率講,深大的創新創業生態不單純是學校去推動的,實際上是綜合因素形成的。這是由很多因素匯聚而成的。我覺得有兩個方面非常重要,一是這個城市對於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包括知識産權保護的政策,另外一個是學校對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的政策性扶持,比如科研成果轉化,個人能夠得到85%,使得老師學生對科研成果進行産業落地可能比在別的地方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得到支持,而且也不斷有成功的例子來鼓舞著他們。越來越多的人留在這裡開展這些創新創業的活動,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和政策支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生態圈。

深大建校38年來培養了30多萬校友,不完全統計,其中80%以上紮根深圳,90%左右服務大灣區,這些校友在各行各業為區域發展作出貢獻。還有我們的學生,很多在在校期間或者畢業以後將創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深圳大學所在的粵海街道有差不多140多家上市公司,我們的學生、老師、校友在學校周邊創辦或依託我們老師科研成果創辦的高科技創新公司約有800家,現在每年繼續有幾十家新公司成立。它們一方面和學校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另外一方面又與社會廣泛合作。可以説,在深大周圍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創新創業生態圈,我們希望它能夠發展成為類似于美國矽谷、斯坦福周圍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記者:如何面向國家需求,培養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人才?

面向國家需求、立足國際前沿科技領域的重大科學研究,成為深圳大學提升科研原創力和競爭力的努力方向。學校適應灣區發展的社會需要,不斷來調整我們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方向和模式。

通過交叉學科發展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近幾年深圳大學人才培養改革創新著力點,也是亮點。深圳大學目前有理工創新實驗班等二十余個實驗班和基地班,也與華為、騰訊等企業開展跨界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項目。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理工創新實驗班,每年招60個人,學生在學校中二次選拔,培養數、理、化、生、信息多學科交叉的拔尖創新人才。假以時日,通過這種模式培養的人才,一定能夠為推動原始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做出貢獻。再如,粵港澳大灣區在當前發展階段急需金融科技産業高端人才,我們就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微眾銀行攜手成立全國首個金融科技學院,通過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快培養金融科技複合人才。最近,我們正在謀劃和思考,如何在“十四五”期間,集中資源,突出重點,加快交叉學科發展,實現學科高峰突破,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更加強大的支撐。

記者:“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國“十四五”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出更迫切的要求,高校如何為科技創新人才搭建更好的發展平臺?

一方面,我們按照國際一流大學的運行的模式,激發年輕教師的工作熱情,給他們一定壓力,同時也為青年教師創造更好的學習工作環境,讓他們收穫歸屬感、獲得感。我們為青年教師在工作起步提供支持,比如新銳導師制度,很多優秀的青年教師來了以後就可以指導博士生,我們也鼓勵他們加入科研團隊,在他們起步階段,給他們教學工作量有適當減輕,使他們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有時間和精力來開展科研活動。

還有對科研評價體系的進一步的完善,探索打破“五唯”,建立品質、貢獻為導向的比較客觀的評價體系,激發他們活力和創造力,找到自己事業的歸屬感,在深大施展自己的才華,發展自己的事業,在個人發展的同時,也為學校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記者:深圳大學計劃如何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進一步提升基礎科研創新能力?

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所以如果沒有高水準的大學,要支撐高水準的基礎研究是不可能的,因為企業不可能花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去做基礎研究。所以未來支撐深圳高品質發展,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高水準的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一定要重視大學的發展,同時要把大學人才培養和我們現在新建的各種基礎研究的平臺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對基礎研究形成強有力的支撐,保證基礎研究的活力和水準。基礎研究不等於應用研究,研究突破具有偶然性,資源應該向年輕學者傾斜,鼓勵年輕人自由發現,自由探索。

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標杆大學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如何更好地協同發展?

我們學校是中國大陸離香港最近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到關口只有不到10分鐘時間。跟香港的聯繫應該是最緊密的。我們除了有港籍的老師以外,我們還培養出很多很優秀的香港畢業生,目前在港深大校友有1萬多人。我們還跟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高校聯合成立了國際創新學院,開展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等不同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項目,鼓勵參與項目的學生和學者,把創新項目和研究課題帶到這裡,通過創新學院促進孵化,也可能他畢業的時候自己的企業也孵化出來了。

深圳大學毗鄰港澳,與國外高校合作交流緊密,但從未試圖“拷貝”香港或海外高校模式,深圳大學希望建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標杆大學。我們的教師隊伍要能夠適應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創新大學的要求,同時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教師隊伍具備很高的政治素質,具有政治責任和政治自覺。

記者:高校如何對區域發展起到支撐作用?先行示範區未來的高等教育是什麼樣子的?

深圳進入高品質發展爬坡過坎關鍵期,亟需國際一流高水準大學提升創新動力。我們為自己設定了高水準大學建設的目標,也就是到2035年我們能成為一所在世界前200名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大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杆大學。

隨著深圳超常規投入、超強度建設,深圳高等教育資源短缺的現象正在迅速得到扭轉;然而,與其發展定位和人才需求相比,高等教育仍是深圳的短板。深圳可以説是國際上觀察中國高等教育從大國向強國快速轉型的一個重要窗口。深圳高校應對標國際一流高水準大學,加快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沿高地,在品質和特色差異化發展方面形成合力,以高品質的創新發展增強深圳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