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逼孩子努力, 不如給孩子自製力

分享到:

你覺得決定一個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千萬個媽媽有千萬個不同的答案。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家庭教育:逼孩子努力, 不如給孩子自製力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他邀請了許多四歲的孩子參與這個實驗。開始時,他告訴孩子們,“這裡有顆棉花糖,我需要離開房間15分鐘,等我回來時,如果棉花糖還沒有被你吃掉,我就會再給孩子一塊作為獎勵。”

當教授離開房間以後結果怎樣呢, 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最後還是把棉花糖吃了。有趣的是,1/3的孩子並沒有吃掉棉花糖,他們有些閉上眼睛等了十五分鐘,有些不停地聞甚至舔上一口,有些通過玩褲子,玩手指,唱歌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的確,這段時間對於這些孩子是難熬的。

14年後,他找到了當年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後續調查,他發現當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競爭力”,更強的體魄,高考成績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許多分。

至此,他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發現: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就是自控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重要關鍵。

“我的孩子真不懂事,放學回來都要玩遊戲,叫他先做完作業再玩就是不聽,天天都是很晚才睡覺。”

“每個月初我會給孩子二十塊錢零花錢,沒幾天就花完了,月底老是問我再要一些買零食,説小夥伴們都吃就他不吃不好。嬌嬌媽,你説我是給還是不給。”

這些問題都是媽媽們問的典型問題,其實也側面反映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家庭教育:逼孩子努力, 不如給孩子自製力

其實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怎麼培養呢?

回到延遲滿足的定義: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放棄眼前的誘惑。

為什麼孩子會把棉花糖吃掉?無非這兩點:

1.對未來的目標期待不大。

後來,羅徹斯特大學教授 Celeste Kidd重新做了這個實驗。在引入“棉花糖”實驗之前,她將孩子分成A、B兩組,“你們可以現在用這些舊的蠟筆,或者稍等一下,待會叔叔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蠟筆給你們用”。十分鐘後,A組的那個成人拿著全新的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成人空手回來,和孩子們道歉,説,“對不起,我記錯了,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經過這次“熱身”後, Kidd開始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也就是成人兌現承諾的那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四倍。

“寫完作業,你就可以玩遊戲了。”

“快點,吃完這碗飯,媽媽就帶你去超市買糖果。”

“別玩了,聽話,現在去睡覺,媽媽週末帶你去公園玩。”

這是我們經常對孩子的許諾,可惜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乖乖聽話了,可是我們也許太忙了,就會把這些隨口許諾忘記了,並且以為孩子小,沒記性的,不影響的。

其實孩子記得的,而且記得很清楚。當我們再要求孩子先寫作業的時候時,孩子第一時間就要先玩遊戲;當我們再要求孩子吃飯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先吃糖果;當我們再要求孩子去睡覺的時候,他們的要求是多玩一會。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給他們的口頭承諾都沒有兌現,孩子慢慢就明白那只是説説而已,“忍耐一會就能多吃一個棉花糖,那是騙人的。”

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很多時候我們隨口的許諾,無非是為了自己方便,寫作業,吃飯,睡覺這些問題本來我們應該去思考和耐心的引導。但我們卻從未真正想過要從源頭解決問題,而是想用一句輕易的許諾來矇混過關,要知道,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狼來了”的故事説多了也就不奏效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我們對孩子做出的承諾一定要想方設法兌現。當孩子又出現任性淘氣的現象,我們又想“哄騙一下”飲鴆止渴時。請千萬三思,這樣的許諾,雖然似乎“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但從長遠損害了孩子成功的能力,值得我們去做嗎?

2.對眼前的誘惑難以拒絕。

其實成年後我們所面對的誘惑,又未嘗不是這樣呢?自控力缺乏的我們對於生活的危害隨處可見,沒法抵禦美食的誘惑暴飲暴食,眷戀沙發上的舒適而疏于運動,驚喜于淘寶的打折而過度消費。我們都知道我們應該這樣,可現實中我們往往選擇那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後來,另一個教授William認為15分鐘對於孩子來説太長,於是也把“棉花糖”實驗改了一下:在做實驗的時候他陪在孩子身邊,每隔幾分鐘就鼓勵一下孩子,“差不多了,還有5分鐘就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了,加油,你做得到的。”實驗結果出來的時候,通過測試的比例要遠遠高於1/3。

家庭教育:逼孩子努力, 不如給孩子自製力

我們實在是太喜歡“挑剔”了,即使已經做得足夠好,也要在滿意的成績上挑點瑕疵。

“考95分不算好,你看別人能考100分。”

“學這首曲子竟然學了兩個月,你看看別人,才一個月就能彈了。”

也許是不知道怎麼鼓勵孩子,也許是習慣這樣表達,當隨口説出這些話的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是勉勵孩子的方式,有比較才有進步,他們會向“100分”、“別人”看齊。

如果你像那個教授那樣説,用鼓勵去替代挑剔。“很努力哦,95分,比上次進步了不少,下次爭取96分。”那麼相信孩子聽到後會為長遠的目標繼續努力的。

家庭教育:逼孩子努力, 不如給孩子自製力

那麼,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自製力呢?

1.幫助孩子理解各種活動的目的,使孩子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動。比如好好學習,這是為將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做準備,不好好學習,會一事無成。

2.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兒童喜歡模倣榜樣的行為。榜樣的替代性學習可對他的行為産生影響。如榜樣的行為受到讚揚,兒童就會學習該行為,反之,則拒絕。

3.從生活小事著手。要求孩子定時完成的任務,一定要如期完成。既定的目標只要是正確的,就鼓勵孩子堅持從頭做到底,決不半途而廢。

4.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意志力。遵守規定的紀律和制度,必須控制自己,不做違反紀律和制度的事。抗拒種種誘惑,需要一定的意志力。

5.為了培養孩子的自製力,要充分注意鼓勵、表揚、批評、責備等強化措施的靈活運用。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