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語文不是歷史”豈是假課文的遮羞布

分享到:

近日,一篇題為《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網上廣泛流傳,帖子中羅列了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錯誤,包括某版本小學二年級課文《愛迪生救媽媽》、某版本小學五年級課文《地震中的父子》等,因其中故事情節失實而被指為“假課文”。對此,有專家站出來辯駁,稱“我們不可能編出完美的教材”。更有北京市海淀區一名小學校長表示“語文不是歷史”,並指責這個帖子以及眾多網友是借機發泄情緒。(3月20日中國青年報)

根據歷史資料,愛迪生小時候的那個年代還沒有闌尾炎手術,課文中説愛迪生給媽媽做闌尾炎手術,純屬子虛烏有;同樣,洛杉磯大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淩晨4點31分,這個時間點學校裏沒有學生,所謂“父親到學校救助兒子及兒子同學”也純屬杜撰……可以看出,這個帖子指出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錯誤,可謂言之鑿鑿、有根有據,無論是“校長怒了”還是眾多網友表達不滿,都在情理之中。畢竟,在人們的心目中,教材作為權威出版物和教書育人的載體,是不應該出現低級錯誤的。

如果説教材出現低級錯誤讓人驚訝,那麼一些專家的辯駁就更讓人震驚了。誠然,“我們不可能編出完美的教材”,但是,當有人指出教材中的錯誤時,虛心接受並加以修改,總歸是最為起碼的態度,“聞過則喜”做不到,“聞過則改”總該可以做到。“不可能編出完美的教材”,絕不是拒絕批評、拒不改正錯誤的擋箭牌。

再來看“語文不是歷史”,它的確很具有迷惑性——語文課本中所講的故事大體屬於文學範疇,而文學是可以虛構的,所以不一定要符合歷史事實。這就是“語文不是歷史”的邏輯,看上去似乎有理。可是別忘了,無論是民間和學界,向來講求“文史一家”,這種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中國自古就有“六經皆史”、“文史互通”的説法。文學創作雖然可以虛構,但當它描寫歷史人物和事件時,就應該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化創作,即尊重那些有明確記載的歷史事實,在此前提下,可以對那些沒有明確記載的歷史和細節進行虛構。近年來,社會輿論一直在批評影視劇胡亂“戲説”歷史,作為小學語文教材,又豈能理直氣壯地“戲説”歷史?

愛迪生、洛杉磯大地震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而不是寓言故事,更不是神話傳説。即使對其人其事進行虛構,也不能天馬行空、胡編亂造,至少不能歪曲其中有明確記載的歷史事實。這不僅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原則,而且是教書育人的需要,我們不能拿一個虛假的故事去欺騙學生,傳遞虛偽的“正能量”。試想,當孩子們知道愛迪生不可能給媽媽做闌尾炎手術時,他們還會被這個“動人的故事”所感動嗎?想必不會。進而,他們會對語文課本中其他故事的真實性産生懷疑,甚至認為教材、老師“都是騙人的”。而他們自己寫作文時,或同樣會虛構出各種各樣“動人的故事”去欺騙老師。

語文的確不是歷史,但這顯然不能成為“假課文”的遮羞布。錯了就是錯了,即使故事有來源,也只能説來源就是錯的。勇於承認錯誤並不丟人,我們是這樣教孩子們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