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耶魯大學校長:中國大學優勢在哪 如何爭創世界一流

分享到:

十問耶魯大學校長:中國大學優勢在哪 如何爭創世界一流

3月18日,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接受記者專訪。周浩/攝

“世界一流大學”是當下國內一批名校的頭等目標。最新提出的計劃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不僅是傳統名校在推進,新近籌備的私立大學如西湖大學,也以世界一流為榜樣。

怎麼看待大學,怎麼看待中國同行?3月18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Peter Salovey)先生接受了記者專訪。

蘇必德是耶魯大學第23任校長,也是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上世紀90年代,他以與約翰·梅爾教授開創了“情緒智力”理論及“情商”研究而著稱,他的著作已被譯成11種語言出版。

我們節選其中的10個問答與讀者分享。

問:採訪之前,我們通過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收集了一些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關於大學排名。世界大學排行榜很多,不同榜單中耶魯的座次不一。你在乎嗎?會研究排名以使耶魯獲得更好位置嗎?

答:當我們排名位列榜首或名列前茅,我們當然是驕傲的,但排名本身並非十分科學。一所大學的聲望是影響排名的重要因素。而聲望往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非常穩定的。所以我認為排名是了解頂尖高校的一個參考指南,但不要過分看重。

我不會去研究排名。如果讓我對申請人建議,我會説排名不應是申請或不申請一所學校的原因。當然,排名接近的高校也各有不同,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並不代表任何區別。統計學家對此稱之為“虛假精確”,即排名並不能足夠精確地區分出前三名之間的差異。前三名與第49名、50名之間是不同的,但我不會太在乎那些影響排名先後的微小細節。

問:許多中國大學想要躋身世界名校之列,中國政府也實施了這樣的計劃。在您看來,這會是“長征”嗎?中國大學的優缺點有哪些?

答:中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讓我印象深刻。事實上,中國的一流大學已經站在了國際舞臺上。這正是我們尋求與中國高校推出學分互認項目、合作建立研究中心的原因。我們與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都有學分互認項目,因為它們都是好大學,而且只會越來越好。

我認為如果中國政府持續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如果中國那些最優秀的學生都能被中國大學吸引,那麼距離中國大學躋身世界名校就不會很久了。

我認為中美兩國教育模式的最大不同在於,在美國,校園文化鼓勵學生彼此質疑,也可以質疑老師,學生們會參與對各類議題的辯論;而傳統的中國大學更注重對於學問的傳授,而非互動,當然,這種情況現在也在改變。但我相信美國教育的最大優點之一就在於能讓學生進行充滿活力的辯論。我感覺這種風格會越來越多影響到中國大學。

問:您是怎樣界定大學校長的權力和責任?您認為大學老師有哪些使命?

答:耶魯大學有一個管理機構,名曰“校董會”,這個聽起來老派的名字,可追溯至300年前。校董會有17名成員,都是畢業于耶魯的各界領袖。我也是這17人之一。我所要闡明的是,當我們考慮一系列問題,諸如耶魯的未來、我們的策略、我們所要強化什麼、我們將要擴大什麼等,我們必須以團隊的身份去做。他們都很聰明,我只是成員之一,作為校長我會領導這個小組,但我更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參與進來。

在耶魯,校長很大程度上是試圖清晰表達學校發展圖景的人。我也花了大量時間招聘領導團隊,副校長、院長等等。同時,沒有大量來自慷慨善良人們的贊助,耶魯也不會成為今天的這所大學。所以我也花大量時間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耶魯,被耶魯所鼓舞,對耶魯産生興趣。

在我大部分職業生涯中,我都是一名心理學教授,管理著一個研究情商的實驗室,教授心理學概論等課程。在授課時我所要做的,或者説所有教授在授課時都想要做的,不僅僅是把我腦中的知識傳遞到你腦中,那是遠遠不夠的,而是去激發學生想在余生中保持學習的興趣。這樣20年後,我的學生才會在聚會中對我説,“是你的課程激勵了我,讓我從事了什麼什麼”。讀書,學無止境,讓心理學與生活融為一體,這對我而言就是成功。

問:在線教育會是個趨勢嗎?再過半個世紀,未來的頂尖大學會是什麼樣子?

答:毫無疑問在線教育會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它在今天已經如此。我對在線教育最讚賞的,是它能對傳統的課堂教育予以補充,如果我現在還在教授心理學課程的話,我肯定不會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我會讓學生們在網上觀看課件,然後在課堂上進行更多的探討、辯論、試驗和推理。

所以我相信在線教育會創造改變教育方法的機會,讓我們得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去教育到較以往千百倍的學生。我相信在線教育將會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我對此非常支持,但我不認為它會代替那種坐在課堂中,與師生共同學習的感受。

很難知道高等教育未來什麼樣子。我能告訴你的是,我們所提供的教育是為目前並不存在的工作機會和挑戰而準備的。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而教育,因此很重要的是塑造那些具有普遍技能的終身學習者。

問:有一種説法是,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此話怎講?

答:我想我們真正要討論的是教育的內涵。你具體在學習什麼固然重要,但其重要性並不如學習那些普遍的、能突破任何學科界限的知識與智慧,比如如何創新地運用思維,如何去解決問題,如何清晰地溝通。

學習如何學習,或許更為重要,這樣你就能夠保持終身學習,即便畢業了也始終受到教育的滋養。

問: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寫道,他認為美國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您如何看待他的這一觀點?

答:我認為這本書“小題大做”了。我不會把我們富於創造力的、興趣濃厚的、聰慧過人的、充滿積極性的學生稱為“我們的綿羊”。但是,我會把這本書看作是一種警告,即,我們始終要幫助學生不僅僅去記住知識,也要通過質疑、批判等方式與知識同行;不僅僅是讓學生作為個體具備這種意識,在集體中也應同樣如此,這將對他們的整個人生都大有裨益。

問:10年前,耶魯大學組織百名學生來華訪問,特別是考察中國農村。讓美國的青年一代客觀、全面地了解中國,您覺得有多必要?如何讓多數學生擁有跨文化體驗?

答:我覺得認識中國對美國學生而言非常重要。10年前百名耶魯學生訪華,我是帶隊老師之一。從北京到西安到上海……我們在中國花了大量時間調研。我相信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是全球性問題。我們所討論的氣候變化、貧困、食品安全問題,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解決的。作為當今最重要的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必須合作攜手應對挑戰。而美國學生越了解中國,這種合作才會越發成功。

我相信了解另一種文化的最好辦法就是實地訪問。耶魯大學鼓勵每位本科生在校期間進行至少一次國際交流。另一件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語言。如今中文已經是耶魯校園第二受歡迎的語言,當學生們理解中文並親身到訪中國,用中文與那裏的人們交流,我相信那才是你欣賞一種文化的開始。

問:2016年,亞裔美國教育聯盟提出了一項針對常春藤盟校的投訴,稱20年來,亞裔學生的百分比一直保持在13%至16%之間。一些人認為這是緣于歧視。對此,你作何回應?在當下美國社會乃至世界許多角落都日益“被撕裂”的背景下,您認為大學可以為彌合裂痕作出怎樣的努力?

答:這的確是一個爭議性話題。當我們錄取學生時我們是整體來看的。我們會看重學生的成績,但同樣注重領導力證明,注重你在多大程度上能為耶魯的教育環境作出貢獻。這造就了我們今天的課堂上,有許多亞洲人,許多亞裔美國人,許多非裔美國人,許多拉美人,許多本土美國人——來自全球的學生。這些由各種族裔構成的群體,是耶魯學生的主體。

當今世界充滿了衝突和偏見,我對此深表遺憾。但作為一所大學,我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迎接四海學子,他們背景各異,但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學習,成為同道中人,差異也得以被更好地理解。

與提供形式上的融合相比,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被同等對待,受到同等的尊重,所有想法都能夠充分交流。在我看來這才是對抗偏見與衝突的最好方式。

問: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渴望到美國的頂尖大學學習,很多人關心怎樣進入耶魯。您有什麼建議?

答:首先,我強烈建議中國學生力爭在高中取得優異的學業成績和SAT成績。我們已經增加了本科生中的國際生名額。我們會向學生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

為了使申請脫穎而出,你在重視學業成績和SAT成績之外,還需要得到教師的評價和推薦,這同樣重要。你的申請文書需要體現你將如何充分利用耶魯的教育資源。同時要清晰闡述你想到耶魯求學的動機。

招生辦公室每年會收到大約32000份申請。從明年起,我們將擴大規模,每年錄取人數將達1550至1600左右。學生們如何為彼此創造教育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耶魯會注重評估每位申請人能夠對耶魯教育環境所作出的貢獻。

問:還有哪些建議,是您覺得對青年一代而言至關重要的?

答:我對青年一代的建議是,盡可能保持開放的姿態,去學習新事物,認識新的與自己不同的人,去探索與所熟悉的領域相距甚遠的世界。我想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向“意料之外”打開自己。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