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兒女出國年老的難處想到了嗎?心理準備要做好

分享到:

馬上又要開學了,有不少孩子要遠赴千里之外的異國讀書。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近些年,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的家長日益增多。在這些家長的思維裏,把孩子送出國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孩子有更寬的視野和更好的前途,至於將來孩子是不是回國?自己的老年怎麼辦?則沒想太多,基本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

作為第一批主動送孩子出國的家長,年近75歲的靳奶奶用親身感受提醒,把孩子送出國應該是個系統工程,家長把孩子送出國,意味著孩子可能會留在異國他鄉,未來的二三十年,他們對孩子不在身邊,應該在經濟、生活、心理等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和預案,特別是心理方面。

沒想到人老了這麼難

在京城的二環外,有一個只有3棟樓的安靜小區,小區的房子是一家科研單位最後一批福利分房,分給工齡長、職稱高的老同志的,因此,房齡新、戶型好、綠化多,物業規範,人員素質也相對齊整,住著極為舒服。

馬爺爺和靳奶奶的家就在這個小區裏。靳奶奶年輕時非常能幹,做事有目標、有計劃、有章法、高要求,是很讓人尊敬和佩服的“強人”。上班時曾擔任一個重要科室的主任,組織過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經常出國並且接待過國家領導人的視察,也算是見過世面的。

20多年前,她把2個孩子送出國並留在國外。當時,在單位裏,這是同事們都很羨慕,很榮光的一件事兒。後來,她和老伴也有條件跟過去,但幾經週折,他們還是選擇獨自生活在國內。

以前身體好時,他們和老同事結伴旅遊、參加社團活動等,生活豐富而精彩。可現在70多歲了,身體狀況明顯下降,不敢遠走且需要人照料,就住進了郊區一家條件很好的養老院,雖然路途很遠,但他們還是每個週末都回到自己家住兩天。

上個月的一天傍晚,馬爺爺意外摔倒,子女不在身邊,靳奶奶不得不求助鄰居把他送到醫院,之後住院的一個多月,儘管請了護工,靳奶奶照例天天跑醫院,擔心老伴孤獨。

70多歲的靳奶奶天天跑醫院很辛苦,但對於這件事兒,她並沒有對國外的兒女説。“也沒有生命危險,有什麼可説的呀?再説,説了也沒用,他們幫不上忙,還跟著瞎著急。”

這麼多年,靳奶奶已經習慣了,凡事都自己扛,報喜不報憂,儘量不為兒女添麻煩。

但後來,馬爺爺好了,靳奶奶在買了巧克力去謝對門的鄰居時,忍不住傾吐了心聲,説了一句:“沒想到,老了這麼難。”説的時候,眼淚都要下來了,眼神裏的委屈、無助、無奈,讓人很受觸動。

年老心理變化大

回想過去,做事週全的靳奶奶説,她有兩個沒想到:第一,沒想到我們老兩口會獨自留在國內。這些年,至少有幾十次被別人問:“你兒子、女兒在國外挺好的,你們為什麼不跟過去?”每每這時,她都以一句“住不習慣”搪塞過去,至於具體原因,她和誰也沒提起過,這成了他們家庭的一個秘密。

第二個沒想到是,年老後,自己和老伴的身體、脾氣、心理會變化那麼大。靳奶奶介紹,自打5年前,老兩口徹底決定留在國內獨自生活後,他們一方面開始考察養老院,一方面也多方聯繫北京的親戚,建立一個應急體系。他們把自己能自理時住哪兒,失能後住哪兒,剩下一個人時住哪兒,什麼時候賣房,甚至連遺囑都立好了。但就是沒考慮到老兩口的心理會變得那麼脆弱。

變化比較大的馬爺爺,不知從何時開始,他特別關注電視裏一些獨自在家,突發急症或突然猝死的新聞和節目,並且總和自己聯繫起來,如果自己遇到會怎麼處理?有時候會和靳奶奶討論,有時候會莫名地恐懼和焦慮。

另外,以前特別老實、寬容的馬爺爺現在特別愛較真,愛和別人吵架,動不動就去投訴。前兩天,因為有人騎共享單車進小區,他在樓上看見了,急匆匆下樓,又和別人吵了一架。先是攔著騎車人不讓走,讓人家把車推回去。20多歲的小夥子年輕氣盛,就是不推回去,硬要往前騎,他拽著車把不撒手,拿出天不怕地不怕的勁兒據理力爭,直到人家把車推回去。即使這樣,他還不幹,又跑到小區門口把保安隊長教訓一頓,還要去物業找物業經理投訴。

靳奶奶説,就這個問題,她以前和老伴嘟囔過好多次:“你那麼大歲數了,血壓又高,別沒事兒找事兒,萬一人家出言不遜,你生氣不生氣?遇到愣頭青,再把你打了怎麼辦?”但老伴就是不聽,後來,她發現他其實不是愛吵架,而是內心太寂寞,和別人吵架,對他來説是一種交流和溝通。

靳奶奶和馬爺爺的朋友都是之前的老同學、老同事。這兩年,因為年紀大了,走動越來越少。另外,時不時會聽到一些老友去世的消息。之前,他們知道消息後,都會參加追悼會,送老友最後一程,但這幾年他們幾乎不去了,去了,心理上受不了,會難過好幾天。

靳奶奶説,她覺得自己以前是很樂觀、很堅強的一個人。但現在也“多愁善感”了。不要説參加老友的葬禮,就是看電視,也會跟著流眼淚。另外,她現在特別愛和別人聊天兒,經常和陌生人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也特別希望得到別人關愛和心疼。有一次,她去樓下買菜,出門時,賣菜的小姑娘攙了她一把,説了一句:“您歲數大了,慢點兒走,沒人嫌您。”她竟感動得眼淚汪汪,她自己都好奇:“我這是怎麼了?”

靳奶奶家對門有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和靳奶奶的孫女同齡,靳奶奶經常拿些零食、文具送過去。她説,儘管經常和孫女視頻聊天,但這麼多年,相處的日子不超過3個月,沒什麼感情,反而不如對門的小姑娘感覺親切。小姑娘每次見了她都熱情地打招呼,逢年過節也過來拜年、問好。她很喜歡這個“別人家”的孫女,有時也會想,自己的孫女要在跟前該多好,但也就想想而已。

在靳奶奶心裏,她是脆弱的,需要關愛的,但在兒女和別人面前,她依舊是堅強的,樂觀的。讓別人覺得子女雖然不在她身邊,但是“她很好。”

送子出國是個系統工程

中華遺囑庫的負責人陳凱律師介紹,在他們接觸的老年人中,子女在身邊和不在身邊的,有一個明顯區別就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愛傾訴。本來是辦遺囑的,但很多老人會把自己之前的經歷,自己的榮光,自己的不解和不滿統統説一遍。

“能感覺到他們的孤獨,需要傾訴與關愛。我們會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耐心傾聽,並對他們進行心理慰藉和疏導。”

靳奶奶也説,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出國時,都是身體良好、精力充沛、心理成熟的壯年期,另外,他們之前為孩子付出很多,有很多自己的夢想要去實現,因此,那時他們是新鮮的、興奮的,對“空巢”這個詞,還僅僅是概念上的認識,沒有深刻理解。但如果沒有充分的認識,沒有週全的規劃和預案,真到自己70多歲後,身體變弱、朋友變少,子女又不在身邊,實際上,不管是生活上、心理上都是很難的。這種難度,不經歷是體會不到的。現在,有很多思想開放的父母會説,即使子女在身邊,也會選擇“一碗湯”的距離,或住敬老院,但這和兒女常年遠在國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有個朋友早年把女兒送出國,在美國定居,後來病重住院,女兒趕回來照顧,但女兒因為特殊事情需要回美國處理,剛走幾天,她就去世了,這種遺憾對父母和子女來説,都是一種很深的傷痛。

剛剛把女兒送到國外,同時在做老年項目研究的陳言也説,家長一定要把送孩子出國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做,經濟、生活、心理,各方面考慮週全。比如很多人都想過,兒女出國,留在國外後,自己會跟過去,但實際上不那麼容易。有政策上的,有經濟上的,也有文化和關係上的。比如新西蘭以前有父母團聚移民,子女在取得永居權後,可以擔保父母過去,但現在就沒這個政策了。另外,很多老人到國外後,語言不通,觀念不同,不會開車,生活很不適應,那麼,就要做好獨自在國內生活的準備,特別是心理上的。

本報記者 李海霞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