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校追求高效課堂 設立“SCORE”模式

分享到:

如今,中國很多學校都提出了“有效課堂”或“高效課堂”。其實,有效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讓教學目標有效生成,體現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美國學校的課堂同樣在追求有效的教學,通過學生的課堂參與提高效率。針對學生的課堂參與,美國的教育者提出了系統的激勵措施,被稱為“SCORE”模式。

從“頭腦風暴”中建立概念

學生課堂參與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話題,如果課堂離開了學生參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學就變得無意義。在美國有關課堂積極參與的教師培訓中,加利福尼亞州阿卡迪亞學區的課程總監沙琳(Charlene)引導我們思考,什麼是課堂的積極參與,積極參與的方式有哪些。

按照她的要求,我們將“頭腦風暴”得出的結論展示了出來。但是,當我們期待她的“正確答案”時,沙琳卻微笑著説,大家的回答都很好,不需要判斷是對還是錯。她進一步解釋説,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活動應該是有吸引力的,有挑戰性的,能鼓勵學生持續參與的;活動中,學生的內心應該是愉悅的,各抒己見的交流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學生參與的策略。

“SCORE”模式就是這種教學方式的系統呈現,它包括能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功(Success),能激發和滿足他們的好奇(Curiosity),能保障學生展示他們的原始想法(Originality),能保持與他人交往和交流(Relationship),持續的參與(Engagement)。這五個英文詞語的首字母縮寫就組成了“SCORE”。

1995年,這個模式由美國課程專家理查德·斯特朗、艾米·魯賓遜和哈維·西爾弗提出。他們認為,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不是來自外界的動力或壓力,而是來自他們自我精神需求的滿足,因為內心需求一旦滿足,就能激發他們持續而深入的學習。

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超越。其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有相應的心理需求,只有當教學活動融入了這些因素,使學生的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和尊重,才會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不過,這些需求常常是個性化的,每個學生的需求程度不同,而且各自的學習方法、動機和策略都不相同。因此,教學活動設計需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平衡、運用和滲透,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

“SCORE”模式的教學活動

成功(Success)的課堂主要體現為,學生能在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他們能夠進步和收穫,並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成功。

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成功的評價標準和教學目標,還要設計必要的評估來回應、檢驗成功的大小,及時反饋;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舉例和示範告訴學生完成任務需要的技能和步驟。在課堂活動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追求成功和卓越的品質。例如,在閱讀課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供一首並不熟悉的詩歌,通過一起分析它的“中心思想”,教學生如何尋找主題詞、中心句和支撐中心思想的論據或證據。這樣的教學程式或策略也是給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提高他們成功的機會。

好奇(Curiosity)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此,沙琳建議,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或提供信息時,應是碎片式的、不成系統的,也可以是雜亂的、自行矛盾的,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另外,教學活動最好能與學生的課程內容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支持原創(Originality)意味著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表達他們個人的想法,使他們有機會去發現自己是誰,想要成為誰。專家建議了4種方法。首先,教師可以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或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例如在美術課學習陶瓷藝術時,讓學生去研究家裏的陶瓷藝術品,設計出能表達自己思想的作品;其次,教師要不斷拓展活動的範圍,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採訪社會中的成年人,為他們創作個人傳記;再其次,教師應提供給學生多種選擇,問題可以有多種答案或可能,例如在音樂課中,引導學生討論如果音樂家只學習了傳統的歐洲音樂,那麼搖滾樂將會變成什麼樣;最後,教師可使用“抽象”策略來幫助學生完全理解任務的屬性、程式和框架。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舉例來分析和理解文學作品的類型、結構或流派,然後鼓勵學生基於這些標準創作自己的作品。

交往(Relationship)的目的是讓學生的思想互補,例如,在動物海報的製作活動中,一個學生研究和學習烏龜,另一個學生的任務是了解和調查蛇,第三個學生是觀察蜥蜴。當他們完成任務後,一起比較和分析這三種動物,然後製作成海報。在這個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與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務,自然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共享。

互動中的科學實驗課

在學習了“SCORE”模式後,沙琳為我們播放了一個美國8年級科學課的教學視頻。

課前,教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了一輛沒有動力來源的卡丁車模型,要求大家想辦法,並用自己的方法讓卡丁車動起來,但附加條件是卡丁車至少要跑2.5米,而且要在1米寬度的跑道裏行駛,還不能使用電力或人工推力。

這節課是在操場上進行的,每個小組先拿出製作好的設計海報,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想法。隨後,同學們開始操作他們的設計。一個小組用氣球爆裂的力量推動卡丁車前進;一個小組給小車安裝了化學藥品,點燃爆炸後將卡丁車反衝前進;一組則利用橡皮筋的彈力驅動車子向前……

教師還邀請低年級學生現場觀摩。演示結束後,低年級學生向小組成員詢問設計的思路、材料的選擇、實際的效果等。這樣,學生的活動能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實用性,不但激發了小組學生的成就感,而且激發了低年級學生的科學興趣,啟蒙他們的科學教育。

幾個小組採用的方法都不相同,實驗的結果也不相同,有的跑得很遠,有的偏離了軌道,還有的向後跑。這時,教師要求每個小組再次總結實驗、彙報數據、交流經驗、探究改進措施。但是自始至終,教師總在鼓勵和肯定每個小組的表現,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收穫和成就感。

的確,在設計課堂活動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的複雜性。有時,教學活動很難從單一的維度或目標去思考和設計,而是要考慮多種因素,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作者單位:上海市高東中學)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