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大安市大力推動棚膜經濟發展

2018-01-22 11:17:37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沃野“金”棚別樣春——大安市大力推動棚膜經濟發展亮點寫真

  吉林日報1月20日訊(記者 陳沫 翟勁濤 通訊員 李鳳先):千里沃野,放眼望去,一棟棟高標準日光溫室成方連片溫暖如春,一座座整齊劃一的溫室大棚井然林立……這是記者走進大安,駐足鄉間田野所看到的景象。

  近年來,大安市設施農業的迅猛發展,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一座座大棚已然成為農民增收的聚寶“棚”。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支撐。大安市的棚膜經濟發展基礎好,優勢多,如何利用優勢産業,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拓展産業發展空間,搭建産業健康發展平臺?2017年,大安在適度規模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做好産業延伸等領域積極探索,主動破題,一個個嶄新的增收亮點呈現在世人面前。

  破題:集聚核心市場要素 向規模要效益

  隆冬時節,滴水成冰。但在大安市四棵樹鎮南山灣村富琳草莓園的溫室大棚裏,草莓新鮮欲滴。雖然草莓每公斤近百元,但大棚內仍是人來人往,不少市民攜帶家人前來採摘,盡情享受著冬季田園的悠閒與愜意。“每棟大棚收入10萬元沒問題。”草莓園負責人李丹信心十足。

  這只是大安發展棚膜經濟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大安市以發展設施農業為突破口,以發展棚膜經濟為著力點,依託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不僅涌現出四棵樹德昌村等蔬菜屯、香瓜村,涌現出富琳草莓園、地海有機農莊等棚膜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同時重點打造46個標準化棚膜經濟園區,形成了“龍頭企業+園區(合作社)+農戶”的棚膜産業發展格局。

  據最新數據顯示,大安市目前大棚保有量達到20500棟,使用面積2.1萬畝,棚膜面積佔耕地面積的14.8%,年産值11.2億元。

  規模化是農業發展未來的方向。縱觀大安市棚膜經濟的發展,不難發現,棚膜經濟發展正在以園區建設為主導,將土地、資金、人力等諸多市場要素集中起來,輻射帶動城鎮周邊、交通沿線,實現梯次推進,規模發展的效益正在顯現。

  大安市棚膜經濟的規模發展,不僅有政策的支持,更有基礎設施保障上的傾斜、聚焦。2016年以來,全市新建園區道路28.4公里,新打機電井822眼;新建2個佔地6公頃的大型農産品批發市場,在集中區建設完善了16個農産品交易市場,保證了産品市場化行銷。

  發展棚膜經濟,科技是基礎,服務是關鍵。充分利用“科技之春”、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等資源,強化對棚膜技術的指導。積極推廣四層、五層棚膜生産及中小拱棚生産、綠色有機生産等實用技術。開通農業科技“120”服務熱線,聘請6名專家分區域現場指導,使從事棚膜生産的農民都學會配套實用技術,提高科技素質和經營水準。

  産業發展無止境。大安市計劃到2020年,大棚數量達3萬棟,成為全省棚膜經濟優勢産區。

  攻堅:“合作社+貧困戶” 為脫貧增動力

  “今年拿到合作社分紅1200元,加上到外地打工,這不就脫貧了嘛!”2017年底,舍力鎮民強村貧困戶姚海波拿到了第一年分紅,“從來沒想過會有這樣的好事。”姚海波所説的合作社,是大安市碧泉種植專業合作社。

  碧泉種植專業合作社棚膜經濟園區坐落在大安市舍力鎮民強村,2017年,利用扶貧項目資金新建的200棟標準化蔬菜大棚竣工,自此,可輻射帶動周邊五個村屯脫貧的産業項目正式落地。

  以舍力鎮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和西北五個方向延伸,民強村、民眾村、東升村、新華村和民發村均在10公里的輻射範圍內。“園區可帶動周邊五個村屯的200戶貧困戶通過大棚種植脫貧,每戶一棟大棚,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經營協議,從2017年起至2020年,以‘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進行生産經營,每年每戶貧困戶分紅收益1200元。”園區負責人李剛毅説。

  據介紹,今年園區栽植的主要作物為黃菇娘,每棟大棚産量在1600斤左右,由於採用大棚種植,同時內覆地膜,上市時間提前,每棟大棚的純收入可達萬元。

  同樣,在大安市安廣鎮永強村,佔地32公頃的永強村棚膜蔬菜園區也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走進園區,323棟大棚連成一片。“今年園區有245棟大棚種了西瓜,每棟産值7500元,245棟大棚西瓜純利潤可達135萬元。”據園區負責人王貴福介紹,園區帶動安廣鎮貧困戶323戶,貧困戶以8000元入股,每年分紅1000元,前3年分紅3000元,2017年底一次付給貧困戶,後3年每年2000元,一年一付。

  截至目前,大安市為貧困戶發展棚膜經濟財政扶貧資金2380萬元,建設大棚1984棟,每棟大棚實現年收益5000元左右。

  嬗變:延伸産業鏈條 為轉型添動能

  怎樣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生機?如今,打破先生産、後銷售的傳統農業方式,使消費者參與到農業生産、管理等環節中去的“訂制農業”持續升溫。在大安市農業科技示範場,共8000平方米的種植體驗大棚讓不少市民過了把“地主”癮。

  2017年夏天,大安市市民賈琳琳在農業科技示範場有了一塊菜園。每到週末,她都會帶著家人去菜園體驗務農的樂趣,“訂這個菜園一個是能吃到放心的綠色食品,一個是能觀察作物的生長過程,漲知識,同時還能感受田園氣息,讓孩子更加熱愛勞動,特別好。”

  據示範場負責人屈洪軍介紹,示範場選出9個大棚做農業體驗區,以50平方米為一個體驗地,選擇栽種春夏秋普及的茄子、黃瓜、豆角等10個品種的家常菜。每塊體驗地向農業體驗者出租,一年收費500元。

  “我們的理念切合了一些都市人的需求,去年一推出便受到追捧,很快被訂售一空,體驗者達200多戶。”屈洪軍説,體驗地的管理分為半託管和全託管,“半託管需要定期到農場管理自己的菜園,全託管是由園區負責管理菜園的工作人員進行除草、澆水、松土、種植等一切管理。”

  在示範場,除了農業體驗區,還有科技觀賞區、自行採摘區、休閒遊樂區、農家樂餐飲區以及美食區。“去年,示範場經過反復研究考證,決定打造農業科技旅遊觀光園項目。”屈洪軍説,打造這樣一批項目,目的是發揮出示範場的展示功能、龍頭帶動功能、教育培訓功能和休閒觀光功能,“現在看,這個路子選的沒錯。”

  私人訂制、觀光旅遊、休閒採摘……這些以往傳統農業無法想像的新業態,正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改變著一切,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體驗,更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農業提質增效拓展出新的空間和想像力,更不失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可行性發展方向。

  “生態化、規模化、科技化將是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農業科技示範場這幾個項目的聯動開發,主動圍繞市場調結構,也契合了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來看,示範場的三個農業主體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已經顯現。”屈洪軍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