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治理成效明顯

2018-03-20 08:46:47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堅持綠色發展 探索技術模式 創新工作機制 我省黑土地保護治理成效明顯

  吉林日報3月20日訊(記者 張力軍):近年來,吉林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大資金投入,創新工作機制,強化科技支撐,推進法制建設,以“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為契機,推動黑土地保護工作深入開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為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保障黑土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省委、省政府將黑土地保護治理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點任務,積極組織,統籌部署,從政策和制度層面大力推動黑土地保護工作開展。2015年至2017年,按照國家關於做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吉林省在農安、榆樹、公主嶺、寧江等4個縣(市、區)實施了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工作。

  按照各區域農業生産現狀和種植、養殖優勢,堅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集成創新技術,探索技術模式,並按照政策引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建立了不同技術模式的運行機制,促進了黑土地保護技術普及應用。

  探索秸稈還田模式,推進秸稈還田技術應用。積極探索秸稈翻壓還田、秸稈堆漚還田、秸稈覆蓋還田等技術模式。將秸稈翻壓還田和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相結合,既提高了灌溉效率,又解決了秸稈深翻還田可能出現土壤墑情不足的問題;積極與當地畜禽養殖企業聯合開展秸稈堆漚腐熟還田工作,充分利用當地畜禽糞便資源,提高秸稈堆漚肥品質。

  探索有機培肥模式,推進有機肥料積造施用。通過購買服務和物化補助等形式,鼓勵農民施用有機肥料,開展農家肥積造,整合村屯環境整治項目,與有機肥生産企業聯合實施農肥堆漚工作,有機肥資源不足的地區,採取物化補助購買商品有機肥方式,促進有機肥産品應用,提高農民施用有機肥料意識。

  探索用養結合耕作模式,推動輪作深耕技術應用。積極推廣深松深翻、玉米大豆輪作和養分調控等技術措施,改變傳統小四輪拖拉機耕種、玉米連作以及單一施用大量元素化肥等不合理耕作方式,改善耕層土壤理化性狀,促進土壤養分趨向平衡,實現了用養結合、提升品質目的。

  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和主體帶動作用,切實調動社會各界保護黑土地積極性,營造黑土地保護良好氛圍。

  集中連片實施,發揮示範帶動效應。以農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實施主體,充分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力量,集中連片實施,提高示範效應,鼓勵農機合作社等社會服務組織購買大馬力拖拉機和配套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2017年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區共有70余個農業合作社、80多個農機合作社、40多戶種糧大戶參與到項目實施中,帶動效應明顯。

  加強宣傳引導,提高黑土地保護意識。通過組織召開示範現場會、技術培訓班、田間指導等方式,讓農民看得著,學得會,提高農民保護黑土地意識,促進黑土地保護技術應用。另外,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渠道廣泛宣傳黑土地保護技術及成效,提高土地經營者和社會各界保護黑土地的意識。

  農科教結合,提高黑土地保護技術水準。邀請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中科院長春地理所以及農業機械等相關科研、教學、推廣部門的專家成立技術指導組,加強部門合作,將黑土地保護技術進行科學組裝配套,創新施肥技術和耕作技術,將深翻、深松、少耕免耕、秸稈還田等技術集成創新,提升水準。

  強化法制建設,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2016年完成了《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草案)》起草工作,並且通過了省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2017年11月份省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召開會議審議了《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條例》對黑土地數量和品質實施全方位保護,實施後將為黑土地保護提供法律依據,也將進一步增強相關部門及人員保護黑土地的責任意識。

  記者手記: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恩賜,因為它的寬廣肥沃,才讓我們得以在此生息繁衍。然而,長期以來,在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響下,黑土地品質退化,黑土層變薄,耕層變淺,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對水、肥、氣、熱的調節功能減弱,綜合生産力下降,黑土資源可持續性利用和糧食生産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黑土地保護是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硬措施,為了讓黑土地能永續利用,造福於人,必須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統籌糧食增産、畜牧業發展、農民增收和黑土保護的關係,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生産能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