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梨樹模式”:秸稈全覆蓋 施肥測土方 黑土“回來”了

2018-06-26 08:58:28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黑土地是大自然的恩賜,是造物主的偏愛。遏制退化、扭轉流失,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梨樹模式”到“梨樹黑土地論壇”,從“雙遼速度”到“伊通路徑”——保衛黑土地,四平在行動

  “梨樹模式”:秸稈全覆蓋 施肥測土方 黑土“回來”了

  康達免耕機在大田作業。袁松年 攝

  “梨樹模式”:秸稈全覆蓋 施肥測土方 黑土“回來”了

 秸稈全覆蓋免耕播種(寬窄行種植),玉米長勢良好。李國興 攝

  吉林日報6月26日訊(李國興 馬威 記者 崔維利 劉艷):健康的土地是支持人類生存的主要資産。

  東北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吉林省黑土區是我國糧食生産的核心基地,每年可向國家提供商品糧700多億斤,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舉足輕重。

  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於它覆蓋著一層黑色的腐殖質,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鬆,最適宜耕作。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指出,近60年來,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區下降1/2。

  黑土之殤!

  最近,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發佈一份評估報告警告説,土地退化將在未來30年內給全球帶來23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立刻採取行動則可以挽回大部分損失。

  近日,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到四平市梨樹縣,實地檢查、指導抗旱保全苗工作,對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給予充分肯定。

  四平作為農業大市、糧食主産區,始終在為國家承擔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用四平市委書記韓福春的話來説:“保護好黑土地,不斷挖掘糧食增産潛力,集成推廣先進技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研究問題,探索路徑,試點引領;破除阻力、政策激勵、現場觀摩;出臺《方案》《意見》,建示範區,追加補貼——力度之大、措施之實,堪稱全力以赴。

  秸稈全覆蓋,種植寬窄行,施肥測土方——

  “梨樹模式”:黑土慢慢“回來”了

  6月13日,天空依舊不見陰雲。“打上次人工降雨,這又十多天沒來雨了。”這是梨樹縣53年來最強春旱!

  可旱情似乎沒影響到梨樹縣八里廟村種糧大戶盧偉:“咱這地不怕,不信你瞅瞅。”盧偉蹲下身子,在蓋著棉被一樣的秸稈下面,手一扒一摳再一攥,一抔摻雜細碎秸稈的黑土被瞬間握成了團。

  “如果沒有水分,咋能成團?再往深裏扣,還能挖著蚯蚓呢,這是秸稈覆蓋的功勞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僅一路之隔的另一塊地,是未經秸稈還田的傳統種法,只見大大小小的玉米苗參差不齊。“這就是所謂的‘四世同堂’,一大家子老的少的都有,完全不在一個起跑線上。而且大量施肥也不行,地力一年差一年!”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的眉心,擠進了一絲愁容:“秸稈全覆蓋還沒有全鋪開啊!”

  10多年了,一直致力於黑土地保護的王貴滿依舊心有慼慼:“超負荷産出、化肥農藥大量使用,這裡的土地再也不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了!”

  吉林省土壤肥料總站2017年10月完成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開墾初期,黑土層厚度一般在60至80釐米,深的可達100釐米。目前,吉林省黑土腐殖質層厚度大於30釐米的佔總面積的35%,20至30釐米的佔38%,小于20釐米的佔27%(其中完全喪失腐殖質層的佔3%)。

  “土壤內礦物質和微生物大量消耗,化肥殘留,加之水土流失,這黑土哪還有生命力?”王貴滿説,以前用農家肥,秸稈經過家畜的消化,變成糞便又回到地裏。大量用化肥後,秸稈燒掉,費力費工的農家肥也不用了,黑土的營養就這樣一點點地流失掉了。

  “不能讓黑土在咱這一輩手裏整沒了!”王貴滿和很多種糧大戶都是一樣想法。

  為了保護黑土,梨樹縣作了一系列探索。保墑、防風蝕、增加有機質。在王貴滿看來,秸稈覆蓋還田、輪作,是養地護地最經濟有效的方式。

  2007年,高家村一塊200多畝連片地塊,成為“秸稈全覆蓋”試驗田。採用寬窄行種植模式,窄行上兩壟玉米一般間隔40釐米,寬行間隔80釐米,上面覆蓋秸稈。第二年,80釐米的寬行中間取40釐米種植玉米,上年的窄行變寬行堆秸稈。

  在這個過程中,秸稈全部還田覆蓋地表,耕作次數減到最少,讓秸稈有時間慢慢腐爛。免耕播種機一次性作業,不整理土地,不起壟,直接完成播種、施肥等所有工序。

  在這塊試驗田裏,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和吉林省農科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圍繞玉米秸稈全覆蓋,逐步探索建立起較為成熟的耕作技術體系。

  “梨樹模式”呼之而出。

  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監測顯示,試驗田保水能力相當於增加40至50釐米降水,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土壤有機質呈遞增趨勢,1公頃秸稈還田,相當於補充鉀肥60公斤、氮肥200公斤,表層0到5釐米形成有機質積累。全秸稈覆蓋免耕5年後,減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土壤有機質增加20%左右,每平方米蚯蚓的數量達120多條,是常規壟作的6倍。

  10年過去,從一塊試驗田起步,如今秸稈全覆蓋耕作推廣示範面積達30萬畝,今年底,梨樹縣秸稈還田面積將達150萬畝。

  為全面推進黑土地保護,2016年以來,梨樹建設高標準農田近60萬畝,測土配方精準施肥全面鋪開,耕作層深松深耕等一系列新技術全面推開。

  “黑土地保護需要政策拉動、種糧大戶帶動,還有科技支撐。”王貴滿深有感觸。為推動黑土地保護,梨樹縣吸引各地的專家和科研單位在當地落腳。

  如今,從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到村頭地邊的“科技小院”,來自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的200余位科研人員常年在梨樹搞科研。自2015年起,已經連續三年舉辦“梨樹黑土地論壇”,已有包括11位院士在內的國內外160余位專家為保護黑土地支招。

  推廣有阻力,示範來破題——

  “雙遼速度”:大地免耕超九成

  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技術的推廣,起初並不順利。但也正是這個“不順利”,催生了“雙遼速度”。

  2010年雙遼農機推廣站利用吉林省示範項目購進了8台康達免耕播種機,在臥虎、向陽、那木等鄉鎮開展示範推廣工作。其中一台落到了臥虎鎮學文合作社張學文那裏。

  “你是村裏的能人,威望高,老百姓信你,你來帶個頭!”張學文依稀記得當年雙遼農機推廣站站長吳冠軍的殷切囑託。

  “先種上了自己的地,又自個兒掏錢給大夥耕作,1坰地花150元。那機器快呀,沒幾天就種完50坰。可當看到滿地橫七豎八躺那兒的秸稈,老百姓炸了,説這就是‘埋汰地’,正經莊稼人誰能這麼幹,白信任我了。還有兩口子因這事鬧離婚的,我差點兒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張學文一臉苦笑。

  轉眼到了出苗期。到地裏一看,採用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的莊稼,一溜煙的苗齊、苗壯、成線,還抗旱,楞把傳統種法比下去了。但有人還嘀咕:“僥倖罷了!”

  秋後算賬,免耕播種比傳統産量高了兩三成!真金白銀徹底擊碎了疑惑,第二年,不僅合作社搶先購買康達農機,連“散戶”也開始購買了。這一年,雙遼增加了70台免耕機,而且逐年上升,現在保有量已達到2000台,免耕率達到90%以上。

  近幾年,一到春耕時節,雙遼市那木鄉井崗村笑天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鐵軍家的院子,就擠滿了找他種地的人。“那可才淩晨3點多啊,滿院子的人都是拿錢砸我啊!因為都想搶先,還有撕破臉幹仗的。”喝了口水,快人快語的王鐵軍得意地説:“剛買機器那個春耕,450塊錢一坰給別人種地,一個春天我種了280坰,全是免耕播種,除去投入,我還凈賺了3萬多塊呢!”

  雙遼還針對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地探究出一套“秸稈全覆蓋還田等行距原壟種植”模式。

  “秋後將秸稈粉碎或整稈覆蓋在地表,第二年開春,不動土,直接在原根茬旁用免耕播種機播種,苗期用窄犁鉤進行一次追肥,即可除去行間雜草,又可防止植株後期脫肥,等行距種植便於收割機作業。”雙遼市農機局副局長張彥軍介紹。

  推廣新技術,資金是助攻手。從2010年到現在,雙遼市累計投入補貼資金3690萬元。在此基礎上,還利用省級發展農業生産補貼資金,先後發放保護性耕作作業補貼4234萬元。

  而早在2009年,雙遼市就將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命名為“雙遼市沃土肥田工程”;2011年專門成立了保護性耕作技術推進機構;2014年,全市免耕技術推廣服務普遍推開;2015年做到了服務範圍無死角;到今年,則實現了全市保護性耕作技術全覆蓋。

  連續多年的秸稈還田,讓雙遼的沙土地漸漸改換了模樣。

  “保黑”見新招,“標配”有新解——

  “伊通路徑”:“自選動作”也出彩

  客觀地説,伊通縣的保護性耕作沒有梨樹動手早,也不及雙遼的速度,但他們的“自選動作”也很出彩。

  實施秸稈全覆蓋,伊通有點兒“特殊”。伊通玉鵬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鵬舉,聽到了“有價值”的信息:“咱不能和雙遼比啊,人家沙土地裏出來的秸稈細又輕,不到一年就徹底還田了,可咱伊通土質相對肥沃,那秸稈又粗又壯,還沒等全爛掉,第二茬秸稈又下來了。不能全還田啊!”

  靈機一動,張鵬舉在秸稈還田的地塊,抽出一半秸稈,粉碎製成無灰塵、超濃縮的顆粒燃料。“一噸能産出3700大卡熱量,和燃煤差不多,還不出灰。”這一革新,將改變伊通很多農村家庭的“標配”。

  “那大型免耕機只適合在平地作業,遇著山坡半山坡地段,它也上不去啊!”伊通民億農業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説,我們“讓開大路走兩廂”,研製出單體免耕播種機,正好適合坡體免耕播種,而且價格還便宜,3000多塊錢,一般家庭都能承受。

  保護黑土地,伊通還有新式“武器”——蚯蚓。

  吉林大晉華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蚯蚓養殖為主的民營企業,其業務之一,就是利用蚯蚓保護黑土地。公司董事長王文東説,蚯蚓糞含有豐富的氨、磷、鉀、微量元素等,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是有機、綠色肥料。去年,公司就在伊通境內秸稈打包1萬坰地、40萬包,約10萬噸,全部用於蚯蚓養殖;今年,公司還將打包10萬坰地、400萬包,約100萬噸,一年就將增長10倍。

  保護性耕作有賬算。伊通盛鑫合作社理事長李克明説:“以前為了提高産量,我使勁往地裏撒化肥,每公頃要用2000斤,也不在乎破不破壞黑土。使用秸稈還田的第一年,我用了1800斤也沒減産,第二年我又少撒了100斤,産量也沒啥變化。今年是第三年,我又少用了100斤,從現在的苗情看,産量只多不少!”

  秸稈機械化還田,示範區規模化建設——

  “四平智慧”:康達農機一機難求

  “能不能搞一台咱自己的免耕機?”

  提出這一創意的是幾個“專業人才”:中國科學院瀋陽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時任梨樹縣農機推廣站站長苗全,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

  那是2008年的春天,4個人正在梨樹的大田裏研究玉米栽培技術。關義新研究員突發奇想:能不能搞一台中國的免耕機,方便適用,讓種地輕輕鬆鬆?

  “秸稈覆蓋還田已經在嘗試,這個可以研究!”張旭東博士説。

  王貴滿接過話茬:“免耕機關鍵要在播種、施肥、鎮壓這三個環節發揮作用。”

  苗全説:“美國和加拿大的免耕機起步早,技術先進,咱們可以去考察。”

  就這樣,張旭東、王貴滿等人奔赴加拿大考察,歸來後就沉在實驗室裏做實驗,一遍一遍地做模具。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中國第一台免耕播種機在梨樹誕生了。

  隨即,吉林省康達農業機械有限公司“上線”生産免耕播種機,性能逐步達到國外先進標準,受到市場追捧,銷售量逐年增長,被農民譽為“無可挑剔的播種機”。

  “啥最能體現農民的認可度?春耕時節進地頭,備耕時節去康達,就夠了!”四平市農委農機科科長李國興笑著説。

  2018年春耕那會兒,梨樹鎮東方農機經銷有限公司每天都有三五成群的農民坐在門口等,就怕免耕機來了自己搶不到。“那機器太好了,不用整地、滅茬,在覆蓋秸稈的地上,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全套作業,一走一過就完活。所以,機器越早買越省心。”

  可公司經理王麗傑有些無奈:“其實我都告訴他們了,我這兒跟四平康達農機預定的180多臺免耕機早就賣沒了,現在想進貨都難,康達農機可是一機難求啊!”

  康達農機究竟火到什麼樣?走進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們只顧埋頭幹活,不見一人抬頭。車間裏,有20來個未穿工裝的“工人”,正在往免耕機的零部件上擰螺絲,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我們不是公司的人,是農民,來這幹活不要工錢,純是幫忙,這樣機器下來的時候才能優先分給我們。”

  企業效益好,工人工資高。康達農機的工人月收入在6000至12000元之間。

  2018年4月,四平市委書記韓福春前往康達農機調研。隨即5月3日四平市政府辦公室出臺文件《關於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實施意見(2018-2020)》,提出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穩步推進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建設。

  緊接著,四平市農委按照“實施意見”,制定了《四平市全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及秸稈綜合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全市建成以保護性耕作及秸稈綜合利用為主的全程機械化示範區100個(標準面積不低於3000畝),示範區總面積達到50萬畝。

  此前,為推動保護性耕作機械化,四平市連續兩年舉辦“中國四平·全程機械化峰會——保護性耕作論壇”;梨樹“黑土地論壇”已成為國家級專業會議。

  一系列舉措求真務實、行之有效,人們有理由對保護性耕作寄予厚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