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榆樹:“小鄉精神”引領一代又一代人 現代農業賦予“天下第一糧倉”生命力

2019-04-29 10:41:00  |  來源:長春晚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小鄉精神”引領一代又一代榆樹人 現代農業賦予“天下第一糧倉”嶄新生命力

榆樹:“小鄉精神”引領一代又一代人 現代農業賦予“天下第一糧倉”生命力

  工作人員查看作物生長情況。李成偉 攝

榆樹:“小鄉精神”引領一代又一代人 現代農業賦予“天下第一糧倉”生命力

  工作人員檢修大型機械設備,準備春耕。 李成偉 攝

  長春晚報4月29日訊(記者 梁闖):一台臺現代化農業機械耕作、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交錯延伸、一排排整齊的村落亮麗迷人……正值東北春耕時節,記者走在進榆樹市的鄉間村落,感受70年來榆樹市農業發展進程,“天下第一糧倉”四處充滿生機,一片忙碌景象,這裡已經做好農業生産的準備。 榆樹境內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等64條大小河流縱橫交錯,氣候適宜,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這裡盛産玉米、水稻、大豆、高粱,素有“糧豆之鄉”“天下第一糧倉”的美譽。近年來,榆樹市堅持高産高效、生態發展,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産量保持在35億公斤階段性水準,佔全國的1/170、吉林省的1/10、長春市的1/3,商品量和商品率居全國縣(市)前列,糧食産量連續14年位居全國縣(市)第一位……榆樹市正在中華大地上譜寫著一個又一個輝煌篇章。

  13戶人家改土造田

  “小鄉精神”就此生根發芽

  當你走進榆樹市土橋鎮皮信村小鄉,“一心想著為國家多作貢獻”的牌子映入眼簾,陽光下雖然字跡斑駁,但卻熠熠閃光。位於榆樹市的東南角,小鄉就掩映在這青山綠水之間。鍬鎬、鋤頭、老照片……走進小鄉展覽館,一件件展品無聲地講述著過去的故事。誰又能想到60代初期,這裡是一個鄉辦養殖場演變成的自然屯,13戶人家,73口人,全部家當是1頭老牛和一輛破“花轱轆車”,糧食畝産更是只有65公斤。“老牛破車疙瘩套、兩頭毛驢沒草料,花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是當年小鄉的真實寫照。 小鄉的光輝歷史遠近聞名,當時這裡貧瘠的自然資源、被救濟的艱難處境、落後的生活水準,是壓在小鄉人心頭上的一塊“巨石”。1962年的一個晚上,全屯唯一的女黨員齊殿雲把大家叫到一起,商量改土造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也就是從那天晚上開始,大夥把齊殿雲推上了生産隊長的位置。 面對“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地勢,沒有耕犁,就用鎬刨;面對“崗地白漿土,溝地黃鰍泥”的山地,沒有車馬,就用肩挑;面對十年九不收的白頭溝,8名女勞動力肩挑手拎,開壕挖渠,小鄉人硬是把這裡變得六畜興旺、年年有餘糧,並逐步成為吉林省的模範典型,“小鄉精神”就此生根發芽,“短短幾年,小鄉就有了余糧,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國家,從1963年開始,小鄉就開始給國家上繳糧食了,年年都是一等糧。”為與齊殿雲一起“開荒破土”的8位女社員之一,70歲的李淑珍老人見證了小鄉的一路走來,站在小鄉展覽館前,她眼眶濕潤了,李淑珍老人告訴記者,小鄉人沒有懶惰靠吃救濟的,現在年輕人不種地的,都會進城打工。小鄉艱苦奮鬥的精神沒丟,互幫互助的村風也沒變。”

  新村新景新小鄉

  小鄉人搬進了小區樓房

  到榆樹就一定要去小鄉看看,苦戰奮鬥的精神,至今仍在為經濟發展發揮著助推的作用。近年來,小鄉人通過加快勞務輸出、土地流轉,發展畜牧業、林果業和特色山野産品等經濟,使小鄉的致富之路越來越寬。2006年,新農村建設中小鄉利用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澱,打造了小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小鄉綠色旅遊基地以及小鄉新農村建設示範基地,“小鄉精神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新時代下這種精神根植在大家心中。”村支書劉喜龍堅定地説,“小鄉精神鼓舞、激勵著一代代小鄉人,苦戰奮鬥這面紅旗我們永遠扛下去。” 如今,小鄉人集體告別了居住35年的老式住宅,搬進了小區樓房。走進小鄉可謂環境優雅,戶戶安上了有線電視,家家喝上了自來水。人們在寬敞潔凈的休閒廣場上散步,小鄉人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莊嚴肅穆的齊殿雲墓,翔實的文史資料、珍貴的文物再現,小鄉已成為集歷史教育、紅色旅遊、山田經濟、現代居所為一體的新村美景。

  推廣應用農業新模式

  激發農業生産的內生動力

  完善的農業設施和優質的耕地資源,是糧食生産的重要基礎。70年來,榆樹這片黑土地上,打造出大米白金、玉米黃金、特色農産品純金三張糧食名片。近年來,榆樹市相繼實施卡岔河清淤、“引松入榆”等水利工程,提高防洪灌溉能力。積極推行農業綠色發展方式,全力保護黑土地這一寶貴資源。同時,提高作業保障水準,每年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億元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田野上,一塊塊高標準農田正為現代農業發展提速,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247萬畝,佔耕地面積的45%,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始終穩定在500萬畝以上,榆樹市的糧食産量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土地託管、代耕代種、股份合作、統種分管……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激發農業生産的內生動力。榆樹市探索實踐新模式,加快建設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成立市鄉兩級土地流轉中心,強化土地流轉的指導服務,促進土地流轉規範操作、健康發展,目前全市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80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48%,形成了具有榆樹特色的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依靠流轉促集中、依靠集中促發展、依靠發展促增收的現代農業規模經營之路。

  土地託管發展合作社

  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

  推廣應用農業新模式是提高糧食生産能力的關鍵,榆樹市重點向創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12970家。其中,農民合作社經營是採取土地託管和代耕代種、統一經營、統種分管方式規模經營土地,遵循“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原則,以村組為單位,農戶全員入社,農業生産全過程由合作社統一負責的規模流轉方式。

  在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7年多的探索實踐,讓土地託管已經成為了發展合作社的有效途徑,“土地託管把每戶分散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手中,集零為整,形成規模,提高經營科技含量和全程機械化水準,實現了‘有錢沒錢都能種地、沒有勞動能力能種地和外出打工掙錢能種地’的目標。”田豐合作社負責人陳卓説,我們合作社的“精髓”是土地託管,圍繞土地託管建立了完整的分配機制。不用託管社員拿一分錢,種子、化肥、農藥和機械投入及從播種到秋收作業等費用,都由合作社墊付,被託管社員年終按照合同約定基準和所託管土地面積領取收益。

  作為長春市全程農業機械化示範單位,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主要以大田託管為主導,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服務模式。目前現入社社員398戶,託管農戶土地從2016年的685公頃發展到2018年的785公頃,擁有各種機械設備110台(套)。“如今,合作社在全程機械化生産服務過程中,對託管土地全部進行農業保險,最大限度地規避了合作社從種到收的經營風險。”陳卓告訴記者,對於合作社來説,薄利多得,看上去操點心,但聚少成多,幾年下來合作社總收益860多萬元。而且託管社員一分力不出的情況下,能拿到自己經營土地農戶的90%收入,加上二次分紅所得,每公頃可獲純收入1000多元,又能帶動託管戶二三産業的發展。

  農業生産不再看天吃飯

  風險由合作社承擔

  從前從事農業生産,是靠天吃飯,風險比較大。而在榆樹市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土地統一經營,以支付土地租金的形式轉包農戶土地,合作社統一作物佈局、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生産標準,秋後按服務項目分戶結算費用,按土地面積分戶收穫作物的流轉方式,風險由合作社承擔。“目前合作社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能夠滿足千公頃耕地的作業需要。”合作社理事長叢健告訴記者,合作社歷經幾年發展,經測算每年收入增長同比遞增15%,社員分紅收入同比增長10%,既帶富了社員,又帶動了周邊鄉村群眾共同致富。

  被託管土地的農民,真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非農産業,拓寬了增收渠道,破解了農業內部增收空間狹小和農民增收乏力的難題。2018年,榆樹市玉米生産遭受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但榆樹市五棵樹鎮廣隆村的李彥去年的收成很不錯。“按照去年的旱情,我家肯定損失慘重,幸虧我加入合作社。”幾年前,李彥把自家的2公頃地託管給合作社,還出資12.6萬元入股合作社,現在他每年都有不穩定的託管、分紅收入,一年下來,收入翻了一倍還多。”

  追尋“小鄉精神”印記

  食用菌種出致富路

  距離小鄉屯5公里的榆樹市土橋鎮孟家村有一位種植食用菌能手,鄉親們把她稱作第二個齊殿雲,也正是如此,創業至今齊殿雲的事跡一直促使她奮鬥拼搏。日前,記者來到了榆樹市騰龍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菌種植基地大棚,不久後就將迎來出菇時節,合作社理事長楊嵐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回憶起創業路上每件事,楊嵐都是歷歷在目,從最初的食用菌産品需求量逐年遞增獲得靈感,到蓋廠房、建大棚、打機井、購設備、買原料,僅用了3年時間,楊嵐就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看到其他村民日子過得還是不盡如人意,她就決定帶著大夥一塊幹,“‘小鄉精神’讓我受到了啟發,希望自己能像前輩齊殿雲一樣,帶著大夥一起致富。”楊嵐告訴記者,“2011年,我創辦了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平菇、滑子蘑、黑木耳和北蟲草,因為懂技術、有銷路,合作社效益豐厚,當年社員人均就增收10000多元。”

  2012年合作社為産品註冊了“小鄉屯”牌商標,品牌功能建設為合作社的食用菌産品推向更大的市場奠定了基礎;2016年,合作社徵地60畝新建大棚40棟用於種植……楊嵐一步一個腳印,累計幫助2000多人走上種植致富路,還吸引7名大學生返鄉創業,在“長春市女大學生創業聯盟”中,被媒體稱為“蘑菇皇后”。

  合作社發展至今,已有社員102人,年人均增收2萬餘元,經營範圍還增加了土地流轉、機械種植等。社員增收的背後,楊嵐創業的艱辛不言而喻,食用菌大棚三次坍塌,多年心血差點付之東流,“也曾多次想過放棄,但想到大家的信任,就又重新振作起來。現在,楊嵐的食用菌産品已經行銷全國各地,成為同類産品中的佼佼者,年收入突破千萬元,楊嵐説,“市場競爭要求我們把品牌和品質都抓好,讓消費者看見我們的良好品質和形象,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

  幾十年過去了,榆樹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艱苦奮鬥、為國家多作貢獻的“小鄉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榆樹人。一業興帶來百業旺,榆樹市將獨具特色的産量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一個産業興旺、美麗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黑土地新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