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樓和一個縣——追尋40年間桓仁主政者的工作軌跡

2018-12-17 17:41:58  |  來源:遼寧日報  |  編輯:李靜   |  責編:葛寧遠

  桓仁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樓,坐落在縣城——桓仁鎮中心。這幢建成于1945年的兩層小樓,到了上世紀70年代,仍然是當時這個國家級貧困縣裏最高、最氣派的樓房。改革開放40年,桓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文博會上,還入選了“2018中國最美縣域”。在日益繁華的桓仁鎮上,這幢73歲“高齡”的辦公樓已顯得又破又舊……

一幢樓和一個縣——追尋40年間桓仁主政者的工作軌跡

沒有圍墻的縣政府辦公樓。鄭磊 攝

  一位在桓仁投資的南方企業家説:“現在很難看到這麼舊的辦公樓了。那天傍晚6點多,我和富曉明縣長開完座談會走出辦公樓才注意到,這個縣政府竟然沒有圍墻,政府辦公樓完全和民居街區融為一體。辦公樓前的空地上,一群大媽大姐正在跳廣場舞,看到縣長出來還招手致意。”他接著説了一句話:“這幢樓就是營商環境。”

  沒有圍墻的縣政府,已然破舊的辦公樓。記者對桓仁改革開放40年曆史的探訪就從這幢老樓開始。

  第一屆政府成立時,在樓上刻了“為人民服務”

一幢樓和一個縣——追尋40年間桓仁主政者的工作軌跡

縣政府樓門前醒目的“為人民服務”。鄭磊 攝

  12月10日,一場大雪過後,空氣清冽。站在中心大街上,隔著府前廣場向東看去,橫跨不過六七十米的縣政府辦公樓在周圍樓群的環抱中並不高大,卻別有一種莊嚴感,正門上方的國旗、國徽以及樓體上“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在陽光下格外耀眼。

  1877年,桓仁設縣,建縣衙。1943年,日偽當局在坍塌的縣衙原址西邊不遠處建起了這幢小樓,1945年建成。1947年桓仁解放後,這幢小樓就成了政府的辦公樓,正門口那“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就是第一屆縣政府成立時刻下的。

  作為文物,這樓有價值,可用作政府辦公樓,卻實在寒酸。

  磚石結構的辦公樓,一樓的外飾面是水泥砂漿,二樓是清水墻,用紅、灰、黃三色塗料簡單粉刷後,看上去還算美觀,但掩不住老舊的氣息,更透著當家人儉樸過日子的精打細算。走進辦公樓,破敗相已隨處可見:墻面泛綠髮霉,地面多處裂縫,外墻皮脫落處用手一摸,黏土和高粱秸混合而成的內墻皮碎屑落了一地。地板踩上去發軟,起鼓處、塌陷處很多。

  “能夠做的改造,也只有換換門窗、地板,粉刷一下墻面。墻都酥了,一年前剛刷過的墻面,現在就返潮、起皮了。想在墻上挂個鏡框,釘子都釘不住!”縣政府辦會計柳維鳳把記者讓進她的辦公室,“別脫棉衣了,樓裏冷,四處漏風。”

  不光老舊,辦公空間跼踀也是個問題。加上上世紀50年代樓東北側接出來的一排平房,建築面積總計不足4000平方米,雖有一些政府部門陸續遷出,仍不敷使用。縣發改局的辦公室就在接出來的平房裏,房門高度都不一樣,最矮的不到1.8米,高個子不小心都容易撞頭。一位工作人員説:“縣政府辦公樓是全縣條件最差的了,下邊哪個鄉鎮的條件都比我們好。”

  除了這幢老樓,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協的辦公環境也都好不到哪去。縣委辦公樓是上世紀60年代建的,縣人大常委會的辦公樓比它晚幾年,縣政協則是在兩年前才入駐了一幢寬敞點的舊樓,此前幾十年裏,它一直在“縣委後院,車庫樓上”。

  縣委辦公樓從正面看還可以,可繞到樓後身就露餡兒了,罩面的砂石絕大部分已經脫落,紅磚都裸露出來了。整個樓裏最大的會議室是常委會議室,不足50平方米,除了20多個扶手椅,屋中間還摞著高高的兩摞塑膠凳子。縣委辦的工作人員解釋説:“座位不夠用,縣裏各個局和鄉鎮的負責人來開會,一進門先去拎個塑膠凳,然後找空地坐,最多的時候,擠下過80多個人。”幾年前,為了適應辦公信息化的要求,縣委在後樓改造出了一個視頻會議室,面積大了一些,“可大部分會議還在這裡開,大家拎塑膠凳都習慣了。”

  “‘官不修衙’是古訓,做起來也不難”

一幢樓和一個縣——追尋40年間桓仁主政者的工作軌跡

墻皮掉落後露出了裏面的稻草與泥土的混合物。鄭磊 攝

  從1978年算起,桓仁歷經13任縣委書記、14任縣長,為什麼一直沒有改善辦公條件呢?

  記者試圖一一採訪這些幹部,但遺憾的是,其中有的同志已經離世,有的年事已高不方便,還有一些調到了外地聯繫不上。少數幾位接受採訪的同志,回顧起桓仁的變化感慨萬千,對沒建辦公樓的事卻都一筆帶過,認為這是黨的領導幹部應該做的,“不值一提”。

  1978年之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桓仁,城鄉面貌變了,縣城裏的供銷社、百貨商店也陸續建起了樓,政府辦公樓已經不是全縣最高、最氣派的了。可那時的桓仁仍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總量在全省各縣中墊底。給政府建新樓?縣領導壓根兒就沒那份兒心思。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情況好了些。縣政協原主席黃柏棟1995年任副縣長,直到2001年。他回憶説:“那一任縣委書記是史會雲,他工作有魄力,爭取到的各類項目資金加起來有幾億元。可當時用錢的地方太多了:連續7年的扶貧任務;新建水庫的移民安置;農村和學校裏的危房、險房改造;被連續兩年的水災衝垮的堤壩急需修建;大量困難家庭的住房需要改善。還有縣城街路改造問題,都是土路,一下雨泥濘不堪……”

  2004年,桓仁五女山山城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桓仁幹部群眾士氣大漲,有人提出了建辦公樓的事。曾在縣委辦公室工作過的縣委宣傳部部長辛曉明,清楚地記得時任縣長孫旭東的回應:“把錢拿出來搞民生,老百姓樂意;搞項目,能增值。建辦公樓,既不能增值,又讓老百姓罵!不建!”

  2006年至2015年,蒲信子先後做了5年的縣長和5年的縣委書記。那時的桓仁,拿出幾千萬元建辦公樓不算太難,各級幹部也都在議論。可蒲信子説:“扶貧的任務還很艱巨,修路也到了緊要關頭,還是先把老百姓的事辦一辦吧,多想想他們的難處。‘官不修衙’是古訓,做起來也不難,歷任領導都是這麼做的,我們也該如此。”

  年年國慶前,用紅漆刷一遍“為人民服務”

一幢樓和一個縣——追尋40年間桓仁主政者的工作軌跡

走廊墻皮已經發黴。鄭磊 攝

  今年年底,田桓鐵路將建成通車,桓仁由此有了直通省內中心城市的鐵路,這件事,桓仁百姓期盼了多少年!加上此前建成的通灌鐵路、丹通高速、桓永高速,制約桓仁發展的最大障礙——交通不便難題,終於在歷屆桓仁領導班子的接力奮鬥下逐步得以解決。

  發展難題一項一項破解,民生問題一件一件解決。縣裏幹部雖然對辦公條件仍有抱怨,但建新樓的聲音卻越來越弱了。

  現任桓仁縣委書記孟廣華説:“還有省級貧困村和貧困戶沒有脫貧銷號,要用錢的地方很多,有限的資金要用在刀刃上,用在保民生、謀發展上。‘一桌一椅就能為民辦事’,這是桓仁黨員幹部的精神傳承,現在,接力棒交到我們手裏,我們要繼承這個好傳統。”

  40年間,桓仁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山水旅遊地和生態經濟縣,經濟總量躍升到全省中上水準。40年前,全縣有各類企業121戶,産值只有4000多萬元;40年後,全縣各類企業已經發展到2187戶,産值達到164.3億元,中醫藥健康食品、冰葡萄酒、康養旅遊業等重點産業齊頭並進,張裕、王朝、同仁堂、天士力等一批知名企業入駐桓仁。特別是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改善,讓越來越多的旅遊者來到桓仁,休閒旅遊産業突飛猛進,就連相對偏遠鄉鎮的農戶也都因為“農家樂”生意鼓了腰包。

一幢樓和一個縣——追尋40年間桓仁主政者的工作軌跡

改革開放40年,桓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鄭磊 攝

  2017年,桓仁地區生産總值從10年前的56.6億元增加到120.25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從10年前的16.06億元增加到27.75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的年人均收入分別從10年前的6960元、4506元增加到23594元、14554元。

  40年過去了,桓仁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但縣政府老樓依舊,年復一年,修修補補。老樓的外飾面,每兩三年會粉刷一次,樓內,只能哪兒破補哪兒。但是,每年國慶前夕,縣裏都安排給“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仔仔細細刷一遍紅色油漆。

  刷過新漆的大字,又深沉,又搶眼。

  振興論壇

  四十年“官不修衙”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説,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對我們共産黨人來講,能不能解決好作風問題,是衡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幹群關係、人心向背的晴雨錶。黨的作風正,人民的心氣順,黨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桓仁40年“官不修衙”的歷史充分説明瞭這一點。

  改革開放40年,桓仁從國家級貧困縣、經濟實力全省“墊底”,到今天的“中國最美縣域”“中國最美休閒小城”,經歷了滄桑巨變。73歲“高齡”的縣政府辦公樓和50多年曆史的縣委辦公樓,作為辦公場所卻依然沒有改變。

  這“變”與“不變”之間所沉澱的,是40年間桓仁13任縣委書記、14任縣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與使命,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的韌勁與堅定,是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桌一椅就能為民辦事”的精神傳承。

  心裏時刻裝著百姓的政府才是最得民心的政府,能夠代表政府形象的不是漂亮的辦公樓,而是為百姓辦的一件又一件實事。因此,73歲的老舊政府辦公樓,才成為桓仁百姓口中的“廉政樓”,成為黨心與民心的連心橋。

  過去總是想著百姓的困難,堅持不改善辦公條件。而富起來之後,坐在這樣的辦公樓裏,時刻想到的是“縣裏還很窮,老百姓還有困難”。如此,發展的緊迫感就會一直縈繞於心,過緊日子的思維和踏實做事的作風也會一直在。

  老舊的辦公樓,折射出一個縣幹部隊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狀態,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叫“不忘初心”。(高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