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勞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國的驕傲

2019-08-07 14:57:25  |  來源:大連日報  |  編輯:李子平   |  責編:董健雄

大連勞模:城市的脊梁、新中國的驕傲

  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他們用智慧、勤勞和汗水,譜寫出一曲曲壯美的勞動之歌,凝聚成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偉大精神。他們是我們這座城市的脊梁,是新中國的驕傲,是引領時代進步的旗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勞動模範。

  從1946年“創模運動”至今,大連市先後涌現出全國勞模302人(次),省(部)級勞模5012人(次),市勞模24000人(次)。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大連誕生了很多值得這座城市記憶的全國勞模……

  新中國建設的貢獻者

  1949年9月,瓦房店滾珠廠技工宋世發同金德源、馬洪圖、徐萬雙等人,在較短的時間內試製成功鋼球和保持架。以“610”為代表型號的我國第一套工業軸承在瓦房店誕生。結束了我國不能自己生産工業軸承的歷史。宋世發被評為廠特等勞動模範、省特等勞動模範,榮獲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授予的一等獎章,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其代表中國第一代軸承工人參加了1950年召開的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

  新中國成立後,全市廣大職工奮發圖強、艱苦創業,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創造了第一台鐵路幹線內燃機車、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等許多的“新中國第一”,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光輝的業績。

  1961年12月,旅大市特等勞模盧盛和、劉義強、杜學本、王際坤、宮潤山向全市職工發出倡議開展技術協作活動。1962年3月,旅大市總工會群眾技術協作委員會正式成立,1966年6月,以勞模為骨幹的全市職工技協隊伍發展到5萬多人。在技協活動高潮中,一批先進經驗和操作法在多個單位推廣應用。

  合理化建議的積極推動者

  中國共産黨對大連職工合理化建議活動極為重視,並於194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後,逐步把大連職工合理化建議活動經驗推廣到東北解放區各工業城市。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大連共涌現出勞動模範、功臣26789人,半數以上在合理化建議活動中有突出貢獻,其中近萬人被提拔到各級領導崗位。1950年“五一”前後群眾性合理化建議活動已在全國許多城市開展起來。同年8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頒布實施《關於獎勵有關生産發明、技術改進及合理化建議的決定》,中國職工合理化建議活動從大連發展到全國,至今經久不衰,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抗美援朝支前生産的參賽者

  1950年7月至1952年底,在抗美援朝愛國主義生産競賽運動中,勞動模範為推動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國防,支援抗美援朝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1年1月,市委作出《關於推廣先進小組的生産經驗,把愛國主義勞動競賽提高一步的指示》,號召全市工廠企業組織生産小組,使之與愛國主義生産競賽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工人階級在抗美援朝運動中所激發出的愛國主義熱情引向學習馬恒昌、王兆達等先進小組生産經驗中去。到1952年底,旅大市總工會發動全市職工開展的抗美援朝愛國主義勞動競賽,參賽職工達10余萬人,提出合理化建議23400余件,創造出300余种先進經驗和先進工作法,價值4345000余萬元。

  技術革新運動的首倡者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開展技術革新運動是鞏固國民經濟恢復的成果、實現“一五”計劃和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客觀要求,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增産節約、勞動競賽運動的進一步發展。1954年4月,全總七屆五次主席團會議通過賴若愚作的《勞動競賽已走上了一個新階段——技術革新》的報告。會議根據技術革新能手、大連造船廠工人唐立言和王祟倫、張明山、黃榮昌、劉祖鹹、宋順余、傅景文等7位工業勞動模範的建議,作出《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決定》。技術革新就是生産設備、生産工具、技術過程、技術標準、操作方法以及勞動條件等方面的改進與提高。

  同年6月6日、6月23日-25日,旅大市工會聯合會先後召開技術革新會議和基層工會主席會議,貫徹全國總工會會議精神,明確提出要把技術革新、推廣合理化建議作為全市職工勞動競賽的主要內容。1954年-1955年,全市採納合理化建議37579件,其中11600件為國家創造價值達5億多元的財富。於是,一場技術革新運動在全國各行各業迅速展開,創造出許多革新成果,推動了新中國的技術進步。

  “一五”期間的先進生産者

  1956年1月,市特等勞動模範趙成滿、詹水晶、王淑貞等27人向全市職工發出《爭取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倡議》;5月,全國先進生産者代表會議號召開展“全國範圍的先進生産者運動”。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爭做先進生産者成為廣大職工群眾的共同願望。1956年伊始,推廣先進經驗、學習先進經驗、總結先進經驗的工作空前活躍,在多數職工中形成風氣,成為大連工人開展先進生産者運動及勞動競賽的主流。全市69個單位推廣先進經驗達2070項。到1956年底,重工、機械、輕工和紡織等系統31個工廠企業共涌現出2717名先進生産(工作)者,佔這些單位職工總數的6.4%;先進集體達354個(包括車間、科室、工段、小組)。(吳慶國  記者 許曉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