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又到烈士紀念日 每一個為國捐軀的先烈都會被敬仰

2016-09-30 10:08:41|來源:解放軍報|編輯:金近

  凝視歷史天空的璀璨星河

  ——寫在第三個烈士紀念日之際

  ■本報記者嚴珊歐陽浩

  今天是第三個烈士紀念日。

  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一組組浮雕鐫刻著人民英雄的豐功偉績,記錄著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長征”;

  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往西6公里,“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覽”正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火熱進行,展廳中的烈士姓名墻前,人們紛紛駐足低徊,有人鞠躬,有人默哀,有人看著看著就流下熱淚;

  從北京再往西南1000余公里,貴州習水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人潮涌動,前不久,這裡剛被批准為第六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青杠坡戰鬥中犧牲的3000余名紅軍戰士,將為越來越多的人們銘記拜謁。而在漫漫長征路上,這樣的犧牲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抬頭仰望,那條神秘而壯麗的星河,在天空中閃耀了無數世紀;我們回頭凝望,那條由無數英靈鋪就的長征路,就像一條神奇而壯美的星河,照亮了中國人民光明正義的前進之路,也照耀著人民軍隊強軍興軍的光榮夢想。

  仰望“滿天星”,漫漫征途挺起精神脊梁

  9月1日,全國中小學開學的日子。當天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節目《開學第一課》主題為《先輩的旗幟》,講述的就是長征精神。

  9月25日上午,聽説父親所在部隊要去參觀展覽,火箭軍某部幹事王安民的女兒王若珘纏著父親帶她一塊去。“風更狂了,雪更大了。白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篇課文,王若珘幾乎可以背下來,讓她始終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軍需處長會沒有棉衣穿,最後凍死在路邊?長征這麼艱苦,為什麼紅軍能堅持走下去……

  展覽中,王若珘沒能找到那名軍需處長,卻看到了令她更加震撼的場景:在復原的過雪山場景中,雪地中一隻胳膊向上舉著,手裏緊握著黨證和一塊銀元,黨證上寫著“劉志海,1933年入黨”。“這是烈士在請路過的戰友,為他交最後一次黨費,紅軍戰士至死也不忘對黨的忠誠。”聽著解説員的講解,王若珘不禁潸然淚下。

  “紅軍將士寧願戰死也不願掉隊,受盡磨難也不改初衷”“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父親的戰友們討論著,王若珘抬頭看了一眼這個展區的名字:“革命理想高於天”。或許她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但她深深懂得,紅軍走過的這條路,如登天一般艱難,又如“天路”一般高遠。

  據權威統計,僅雅克夏雪山至黑水途中,紅一、四方面軍就有近萬名戰士倒下,烈士們的墳塋很快就被雪掩埋。而在過草地時,紅軍更是經常整建制消失在茫茫“死水”中。

  一位已經犧牲的戰士,赤身裸體倒在草地上,身邊卻整齊疊放著他脫下的衣服,泥地上歪歪扭扭地寫著一行字:送給缺衣的戰友。在松潘大草地,糧斷了,水沒了,野菜挖光了,皮帶吃盡了,但是炊事班的9名戰士,卻將糧食全部送到團隊,顆粒未留。夜深人靜,寒風刺骨,9名炊事員圍靠在熄滅的篝火前,肩並著肩,手拉著手,化為一尊尊不朽的雕像。

  索爾茲伯裏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説道,“它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紅軍烈士用生命立起的一座座英雄雕像,是後來者永遠瞻仰懷念的不朽豐碑;他們用信念鑄就的一座座精神高地,是激勵後來者在新的長征路上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回望來時路,槍林彈雨譜寫英雄史詩

  展覽開幕以來,天天觀眾如潮。展墻上,一張張英雄紀念碑、無名烈士墓的老照片熠熠生輝;相框裏,一位位留下姓名和沒能留下姓名的烈士在無聲訴説……感天動地的英烈故事猛烈撞擊著人們的內心。紅軍烈士那堅毅神情,那鐵骨柔腸,那壯懷激烈,仿佛從歲月深處浮現,超越時空,栩栩如生地重現在人們面前。

  長征每走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紅軍犧牲;平均每走一天,就有約200人獻出生命;平均每4人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到達陜甘根據地。而在條件最為惡劣的草地行軍中,平均每公里犧牲的紅軍將士達到近100人;在最為慘烈的湘江一戰中,5萬多紅軍的鮮血染紅了江水,染紅了岸邊一座座山頭……數不清的紅軍倒在槍林彈雨裏,倒在漫漫征途上。

  長征經過的萬水千山,許多地方成了革命遺址;參加長征的年輕生命,許多笑容成了遺容。鳥獸絕跡的皚皚大雪山,沼澤遍佈的茫茫水草地……在這條荊棘載途的信仰之路上,究竟有多少年輕生命安息在了泥土中?有多少紅軍烈士長眠在了草地上?沒有人能説得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但在一冊長征回憶錄裏,有著這樣的描述:“不用路標,順著戰友的遺體就能找到前進的路線。”

  數字是模糊的,但長征路上的浴血拼搏卻成為舉世震驚的人間奇跡;數字是冰冷的,但紅軍將士的一腔熱血卻始終在我們心中燃燒沸騰。強敵追堵、天險隔阻、戰天鬥地、櫛風沐雨,紅軍長征險難重重。沒有迎難而上、舍我其誰,犧牲局部、以應全局的精神,就無法突破險阻、衝出重圍。

  為掩護主力部隊過湘江,紅十八團與敵三個師展開激戰,直至彈盡糧絕,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為探明前進道路,紅六團率先進入草地,由於情況不明、糧秣不濟,途遇藏族反動騎兵,部隊幾近覆沒;為挑出可食用的野菜,有的紅軍官兵自告奮勇“嘗百草”,不少人因此而中毒犧牲……

  伏契克説過:“為了爭取將來的美好而犧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質的雕像。”湘江戰役,紅五團政委易蕩平身負重傷,寧死不當俘虜的他要求警衛員朝自己開槍。警衛員下不了手,他一把奪過槍對準自己扣動了扳機。長征路上,前方是闖關奪隘的激烈戰場,身後是千軍萬馬的滾滾鐵流,天上還有敵機偵察轟炸,但敵人為什麼就是擋不住“紅色的激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許多像易蕩平一樣的紅軍將士,不論形勢多麼險惡,都不畏犧牲、越戰越勇,衝鋒在前、九死不悔。

  對強敵不畏懼,臨死神不屈服,哪怕寡不敵眾,哪怕九死一生,也要浴血鏖戰、前仆後繼,擦乾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志的遺體,披荊斬棘,繼續前進!這就是可敬可愛的紅軍戰士!這就是不屈不撓的長征精神!

  展望新長征,強軍路上傳承先烈遺志

  每一種犧牲都需要銘記,每一名英雄都值得仰望。青山有幸,在每塊白色的墓碑下都長存著一段英勇頑強、浴血奮鬥的火紅青春;大道通天,在每段金色的銘文中都書寫著紅軍烈士豪情萬丈、彪炳韆鞦的精神史詩。

  習主席強調,“我們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長征永遠在路上。從紅軍長征為起點瞭望,80年來,人民軍隊經歷了無數次嚴峻考驗,為何每次都能以弱勝強、以劣勝優,不斷發展壯大?為何革命道路能越走越寬廣?因為紅軍長征的精神火炬點燃了前進動力,因為無數烈士的血肉之軀鋪就了光輝道路。

  戰爭時期,馬革裹屍尋常見;和平年代,為國捐軀更可貴。新的長征路上,人們記住了這些犧牲官兵的英名——

  張超,一名普通的飛行員,他的人生軌跡和中國的航母夢想交匯在了一起。從2014年加入艦載機飛行員隊伍以來,他的每一次起飛都是中國航母發展建設“長征”中的一小步。今年4月27日,他犧牲在飛向航母的最後時刻,就像長征中無數犧牲的烈士一樣,他用自己的生命做路燈,照亮了艦載航空兵著艦的航向。

  申亮亮、李磊、楊樹朋,三名赴海外執行維和任務的士兵,年輕的肩膀擔起的是大國軍隊維護世界和平的神聖使命,在維和戰場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我們這支軍隊邁向世界一流軍隊“新長征”中的堅實腳步。他們的生命之火熄滅在異域他鄉,精神之光卻在人民軍隊那璀璨的星河中永遠閃耀。

  勝利是需要用犧牲書寫的。一支敢於犧牲的軍隊,才能無往而不勝。張楠、劉景泰……一個個年輕而稚嫩的身影背後,有著和人民軍隊的先輩們一脈相承的忠誠和英勇,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照亮著中國軍隊的璀璨未來。

  從今天向未來瞭望,改革強軍這條康莊大道,宏偉藍圖已經繪就,輝煌征程已經開啟。但是,在這場同樣決定前途命運的“長征”中,仍然存在種種“封鎖線”,依然需要強渡“大渡河”、突破“臘子口”、征服“雪山草地”。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進的。”改革強軍的征程,也許不需要我們獻出生命,但依然需要“刀口向己”的自我犧牲;也許不需要“斷腸自盡”的悲壯,但依然需要“壯士斷腕”的血性勇氣。

  一部長征的歷史,是一部用生命寫就的壯歌;一條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是一條浸透著熱血的紅飄帶。我們堅信,經歷過血與火考驗的人民軍隊,必將在新的長征路上取得新的偉大勝利;沐浴在璀璨星光裏的紅軍傳人,必將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不斷奮勇前進!

  告慰先烈英魂 構築長青基業

  ■王傳寶

  無論時空如何變幻,英雄和犧牲,總是具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直指人心。無論世界上哪一個民族,對英雄的敬仰和對先烈的追思,總是民族情感中最神聖的領域。對講究慎終追遠的中華民族來説,這種情感和力量,尤為豐沛。

  從全國人大將每年的9月30日確定為烈士紀念日起,這個日子在我們的價值坐標上,便具有了特殊意義。

  這一天,天安門廣場,黨和國家領導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以國家名義向先烈致敬;這一天,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參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覽,追思那些在漫漫長征路上英勇犧牲的烈士;這一天,全國各地隆重舉行祭奠儀式,深切緬懷那些為國捐軀的英烈。

  國家的儀式、社會的努力、個人的守護,凝聚成一個民族的英雄主義情懷——

  每一個為國捐軀的先烈都會被敬仰。江西信豐,一座墓碑矗立在一條叫茶背坑的山溝裏,這是為紀念200多名無名紅軍設立的,也是長征路上的第一座無名碑。寒來暑往,墓碑前常年擺滿的鮮花,寄託著人們對那些無名英雄的深深敬意。

  每一種捨身報國的壯舉都會被銘記。“犧牲是一個強大國家和優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脈,崇尚英雄則是一個民族崛起必須擁有的價值取向與自強情懷。”從革命時期的捐軀赴難,到建設年代的篳路藍縷,無數英烈留下的精神財富,日益成為我們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的不竭動力。

  當年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播下的種子如今已經開花結果。“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民族復興藍圖繪就,改革強軍大幕開啟,烈士有知,當含笑九泉。

  明天,我們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67歲華誕。讓我們踏著先烈足跡,追風逐浪、勇往直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中,構築人民共和國長青基業。

  觀長征展覽 聽英烈故事

  方志敏:革命理想高於天

  又到烈士紀念日 每一個為國捐軀的先烈都會被敬仰

  1935年8月6日,被押解至刑場即將處決的方志敏,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想了些什麼?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剛剛出發,方志敏率紅十軍團踏上了孤軍北上之路。如果説,此時此刻主力紅軍面臨的是一次前途未卜的遠征,那麼,擔負牽制敵人兵力、掩護主力轉移任務的紅十軍團,註定是一支“死亡軍團”。

  在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下,部隊屢屢受創。一番浴血征戰之後,方志敏和軍團參謀長粟裕率先衝出了封鎖線,但此時大部隊還陷在敵人的包圍圈裏。久等而不見大部隊趕來的方志敏作出決定:讓粟裕帶部隊先走,自己帶著警衛隊回去接應。

  革命者的風骨,就是明知凶多吉少卻毅然決然。在與將士苦守懷玉山一個月後,方志敏在漫天大雪中不幸被俘。得知抓住了方志敏,蔣介石親自出面勸降,還許以高官厚祿、富貴榮華,卻悻悻而歸。鐵窗裏,戴著鐐銬的方志敏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16篇文章。從牢獄中洋洋灑灑傾瀉而出的激情與理想,最終成為我們探尋英雄精神、仰望信仰豐碑的橋梁。

  槍聲響起,英雄倒下。或許,方志敏臨終前最後的思緒裏,都是他夢想中的可愛中國。

  (田鴻儒、鄭 煒)

  陳樹湘:寧斷腸不斷脊梁

  又到烈士紀念日 每一個為國捐軀的先烈都會被敬仰

  油畫《紅軍師長陳樹湘》 作者:白展望

  1934年11月,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受領紅軍長征途中最危險的“斷後”重任。湘江戰役打響後,陳樹湘率官兵死守陣地,與數十倍于己之敵鏖戰4天4夜,直到中央紅軍主力突圍渡過湘江。

  然而,此時的紅三十四師卻已被國民黨軍阻隔在湘江以東。部隊在向湘南突圍中,陳樹湘不幸腹部中彈,流血不止、臉色慘白的他躺在擔架上指示戰士向道縣四馬橋方向退卻。當突圍至四馬橋坪塘村時,陳樹湘帶領幾名戰士佔據有利地形阻擊追敵,掩護其他官兵撤退,直至子彈耗盡,陳樹湘不幸被俘。

  得意忘形的敵人抬著被俘的陳樹湘,欣喜若狂地前往長沙請功。就在途中,躺在擔架上的陳樹湘乘敵不備,強忍劇痛用手撕開自己腹部的傷口,絞斷腸子英勇就義。

  陳樹湘犧牲後,他的頭顱被敵人殘忍地割下來送到了長沙,挂在城門示眾。頭顱正對著一條小街,街上一間破爛不堪的小屋裏,躺著他多病的母親。陳樹湘用這種方式完成了與母親的最後相聚。

  (鄭 煒、田鴻儒)

  吳煥先:橫刀立馬敢為先

  又到烈士紀念日 每一個為國捐軀的先烈都會被敬仰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到達南陽方城縣獨樹鎮附近。恰逢寒潮,風雨交加,戰士們衣著單薄,凍得連槍栓都拉不開。不久,部隊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中。危急時刻,吳煥先一手拿槍,一手拿刀,衝鋒在前,和敵人展開白刃戰。將帥不惜死,戰士敢拼命,戰鬥中,就連沒有武器的腳夫也拿著扁擔參加了戰鬥。

  吳煥先參加的最後一戰,發生在1935年的甘肅涇水邊。部隊搶渡汭河,卻被突然暴漲的河水分隔在南北兩岸,尾追而至的國民黨軍向北岸襲來。前有天塹橫斷,後有敵軍壓上,吳煥先一馬當先,帶領百餘名戰士迅速搶佔制高點,從側翼向敵人發起猛攻。高地上,他向戰士們大聲疾呼:“跟我衝!”不幸的是,敵人的數粒子彈擊中了這位年僅28歲的紅軍軍政委,他細瘦的身體直挺挺地栽倒在了大雨中。

  (武元晉、于 瀟)

  謝益先:救命糧送給百姓

  又到烈士紀念日 每一個為國捐軀的先烈都會被敬仰

  插畫《一袋乾糧》 作者:柴山林

  紅軍準備過草地,每個戰士身上都有一個乾糧袋。部隊多,糧食少,每人只分到三四斤麥子。謝益先和所有紅軍戰士一樣,把麥子看成寶貝,還在小布袋上繡上自己的名字。在一次行軍途中,謝益先遇到了迷失在草地裏的母子三人。

  此後,細心的同志發現,謝益先有了不尋常的變化:只要部隊停下開始吃乾糧,謝益先就躲在一邊。紅軍幹部問他是不是沒有乾糧了,他説自己已經吃飽了。但是,漸漸地,謝益先越來越虛弱,連走路都開始搖晃。終於,他還是沒能挺住,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能站起來。

  很快就要走出草地了,紅軍官兵再一次見到了那名婦女。“同志,姓謝的同志在嗎?”她説著拿出一個繡著“謝”字的糧袋。戰友們這才知道,謝益先早就斷糧,他把生的機會留給了這名婦女和她的孩子們。得知謝益先已經因為饑餓犧牲時,那位母親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直到部隊走遠了,紅軍官兵還能聽得見她撕心裂肺的哭聲。

  (于 瀟、武元晉)

  本專欄圖片均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提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