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諾獎學者達沃斯推薦“中國經驗”:各國應儘早普及數字技術

2019-01-25 09:48:5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表示不應對數字技術過度監管。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賈延寧):阿裡巴巴集團牽頭成立的全球研究智庫“羅漢堂”24日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發佈了《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報告,報告以數字技術給中國帶來的“驚人的普惠性”,倡議各國儘早、儘量廣泛地普及數字技術。

  《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報告是羅漢堂2018年6月成立以來發佈的首份報告,由本特·霍姆斯特羅姆、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邁克爾·斯賓塞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領銜,協同羅漢堂研究團隊及多位世界一流經濟學家共同完成。

  這份150頁的報告既展示了數字技術為普惠性增長帶來的積極影響,也回應了技術性失業、侵犯隱私、落後的競爭政策和惡化的分配不公等社會焦慮。

  報告指出,與此前的技術革命相比,數字革命有兩個根本不同:一是普及的低門檻;二是數字化信息的低成本和非競爭性。這兩大特性對普惠性增長具有深遠的意義,經濟發展水準不再是影響技術傳播和發展的決定因素,數字技術能夠成為普惠性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報告以數字技術在中國的發展為例指出,不到十年的時間裏,中國的電子商務水準已經是全球最發達的,在2017年的零售總額中所佔的份額高達23%。2011年,中國和美國的移動支付總額分別為150億美元和83億美元。2017年,中國的移動支付總額已經增長至22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00多倍。

  更重要的是,數字經濟還能幫助弱勢社會經濟群體獲得前所未有的服務和賦能,經濟不發達和偏遠地區也可能迅速縮小在市場進入方面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經濟得到提振。報告認為,中國的數字技術發展具有“驚人的普惠性”,對世界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面對技術性失業、侵犯隱私、落後的競爭政策和惡化的分配不公等社會焦慮,報告也一一作出回應。對於技術性失業,報告認為,目前仍沒有切實的證據表明,工作消失速度已經快於工作創造速度並出現“技術性失業”。就全球而言,近30年來,勞動年齡人口已經增加了50%,增加了近16億人,但全球失業率一直相對穩定。

  對於隱私保護問題,報告認為,由於數據共享對於數字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不需要做出絕對的選擇,而應在每一個特定的背景下權衡得失。報告表示,人們“必須把現實情況與妄斷推測和焦慮情緒區分開。”

  面對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報告強調,政府需要更多地完善監管,但也不能因過度強調風險而阻礙了實驗和創新。中國的經驗表明,公共部門已經取得了合理的平衡,營造了良好的夥伴關係,一方面鼓勵創新,另一方面防範技術的濫用和控制風險。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認為數字技術在中國的應用範例可以推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世界銀行獨立評審並認可了《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報告。羅漢堂與世界銀行24日還在達沃斯舉行主題討論會。報告執筆人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在討論會上表示,《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報告中已經蘊含了一種接近全新的、高度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僅僅體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而且體現在將邊遠、貧困群體與現有資源在經濟體內結合起來的速度上,這是實質性的增長。

  斯賓塞説,人們通過這份報告會發現,在本地市場,賣家和買家的距離在幾公里之間。在淘寶上,賣家和買家相距上千公里。可以想像市場擴容空間之大。在此基礎上不難想像,只需要一點國際合作,這種發展模式能推廣到全世界。把整個鏈條串聯起來,下一代的增長引擎將來自各國的小微企業參與到國際市場中,這才是最激動人心的地方。

  世界銀行代理行長兼首席執行官克裏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認為數字技術是幫助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擺脫赤貧的有效途徑。

  世界銀行代理行長兼首席執行官克裏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10億人口已經成功脫貧。然而,全球仍有8億人口處在赤貧狀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赤貧人口從2.78億猛增至4.3億,幾乎翻倍。針對貧困的全球戰爭,決定勝負的主戰場就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要讓這些地區的人們成功脫貧,必須依靠數字技術。

  對數字技術的發展,參加討論會的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説,“人類正處於數據時代的最早期,應該合作尋求數字科技為人類能帶來什麼益處,而不是被對於數據安全等問題的擔憂阻擋前路。”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